潘文华+樊涛+肖敏
粮安天下,种作基石。种子的好坏直接关乎农民的收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一直以来,种子市场也是农资领域的重点报道对象,是“三农”媒体的热门话题。
今年春耕期间,以荆州小北门农资市场为代表的江汉平原稻种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市场波动——杂交稻种价格普降到20%-50%。春耕种市何以出现异动?对此,《农村新报》记者专门赴荆州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采访了管理部门、种子企业代表、经销商和农民,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对杂交稻种的降价现象、成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开辟了“春耕种市观察”独家专栏,先后刊发了《荆楚劲刮杂交稻种降价风》、《稻种价格战究竟伤害了谁?》、《种价讳莫如深的背后》、《面对种业乱象 名企勇扛大旗》、《转型阵痛期更需责任与担当》等5篇系列报道,反响强烈。
从农资广告中获知种市乱象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每年三四月份,正是种子等农资销售的旺季,也是农资广告投放较集中的时期。今年3月下旬,《农村新报》广告部工作人员在惠民种业、荆楚种业等湖北种子龙头企业洽谈广告业务时,这些企业老总却焦头烂额,接到的全是种子经销商的告急电话,声称“今年种子生意不好做,必亏无疑”,无心投放广告。
何以如此?原来是杂交稻种价格出现了始料不及的狂降,让种企措手不及,无心投放广告。“种粮大县”监利县的“两系”稻种价格可见一斑:该县“广两优96”由去年的40元一斤降到了今年的26元一斤,“齐两优908”由去年的32元一斤降到了今年的16元一斤。
降价原因何在?龙头种企纷纷大吐苦水:今年,很多小型种子企业和经销商不顾制种成本,纷纷降价抛售稻种,吸引农民购买,逼的龙头种企跟风降价。但大型种子企业的研发、运营成本高,如此降法将会导致亏损。他们认为:今春稻种市场价格战的背后,是严重的市场失范。小厂家、小品牌纷纷制售质量参差不齐的稻种,然后套牌销售,混淆视听误导农民,竞争手段已脱离正常轨道。
种企老总的“吐槽”引起了编辑部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开始着手调查,在荆州,记者详细了解了稻种降价的各方反应——大种企慌神、小种企得利、农民坐享降价“福利”。回来后,我们率先推出《荆楚劲刮杂交稻种降价风》,先期披露现象。
狂降背后,或有重重隐忧,但管理部门却有着不同的理解。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和明认为这是“市场规律使然”。他认为:今春杂交稻种价格全国普降,只是湖北降得特别明显。吴和明称:全国稻种总量供过于求,前几年制种过多,很多企业在消化往年种子库存;新审定的稻种纷纷上市,冲击市场导致老品种降价;新型农业主体的大量出现,让种企也主动降价。他认为,降价对农民是好事,也将促进种子行业“洗牌”。
从“市场规律”中透析行业症结
一边是大型种企揭露乱象,一边是管理部门认为“正常”,两种说法,我们都没有偏听偏信,毕竟,报道不是单为哪一方“背书”。
经过扎实采访,记者认为,仅用“市场规律”一说无法完全解释种市乱象。低水平的价格战,大幅压缩种企利润空间,对整个种子行业形成巨大冲击,不利于激励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损害了种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此,在前篇揭露现象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稻种价格战究竟伤害了谁?》。在这篇稿子中,我们循序渐进,重点剖析了其深层原因和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是大限将至,中小种企浑水摸鱼。2011年,为了逼迫小型种子生产企业退出市场,鼓励大型种业公司增加研发投入,我国出台种业新政,大幅提高种子行业的资金门槛。2015年,大批中小种企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将失效,为此,这批中小种企为去库存,减少损失,疯狂降价销售,导致稻种市场剧烈波动。退市前夕的最后疯狂,还有更多表现:中小种企随意贱卖品种权,收取管理费;经销商套购种子,挂靠资质,低价售卖残次种子;部分外省制种基地以低至几块钱一斤的价格将种子卖给一些经销商。这批种子大多没有植物检疫证、生产许可证、纯度鉴定书,农民种下去后,收成几何十分难说。
二是龙头种企积极性受挫,制种成本难保。大型种企要养科研团队,研发投入巨大,制种风险也大。且推出一个成熟的品种往往需要几年的试种观察,所有指标和程序都要合乎国家规范,无法跟风“打价格战”。以荆楚种业为例,该公司每年科研、物流、人工、财务方面的成本近3000万元。
三是初步进行了市场预测,明年乱象仍将延续,种业或将雪上加霜。记者获悉,我省仍有1000万公斤种子的库存,这批种子将进入明年的销售市场。中小种企的渐次退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种业价格战明年很可能延续。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在大公司减少制种面积的同时,有的小厂家在尝到坐收渔利的甜头后,甚至大幅增加制种面积。
跟进的这篇《稻种价格战究竟伤害了谁?》,我们配发了“记者手记”,提出了如下观点:“市场规律”下的种价下降,本是必然,但管理部门也要铁腕治市,帮助种业挺过“阵痛期”,避免种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毕竟,种业乱象不仅让农民种植风险增加,也损害了种业发展环境,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种子包装与品种合法性的检查。
此稿刊发后,农业部、农业厅等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种子行业反响强烈。不少种企纷纷致电《农村新报》,表示报道揭示了行业内幕,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乱象背后,种企该如何作为?
回来之后,经过思索,我们认为“春耕种市观察”这个话题不能戛然而止,要说就说透,捅破天窗后,我们更需要为种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言献策。
为什么?窥斑见豹,一叶知秋。种市乱象的背后,透析出整个种子行业转型升级的坎坷之路。我们了解到,湖北乃至全国的种子行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我们前篇已经提出: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职,帮助种企渡过难关。那么,种子企业自身需要做些什么?
或许,大型种企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合理分配利润格局,更多让利于农民,才是更好的选择。随后,一个“蝴蝶效应”引发的有趣细节,牵引出了又一篇《种价讳莫如深的背后》。endprint
在此前报道中,我们披露了大量种子价格的细节。京山县种粮大户刘若峥透露,他的合作社需要1.5万斤种子,从荆楚种业总部的团购价为24元/斤,比市面上零售的40元/斤要低出不少,仅种子钱他便能节省20多万元。
刘若峥的价格,自然被我们实话说了出来。但是,报道出来后,荆楚种业的经销商纷纷投诉总部“为何卖刘若峥卖那么低”并吵着要退货。农民看了报纸后,也认为种子利润空间太大,卖得太贵。
对于真实的种子价格,市场反应竟然如此敏感,我们始料未及。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我们迅速意识到:种子企业通过省、市、县、乡层层设置经销商的传统营销模式,导致利益环节太多,种子价格从基地到田间,价格几乎翻倍,“农民嫌贵”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农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上涨让他们苦不堪言,此背景下,种企是否应该探索新的销售渠道,积极转型降低营销成本,“壮士断腕”抛开不合理的利润?毕竟,大型种企的种子质量虽好,但价格更要亲民,赢得农民的心。从农资经销商的角度讲,他们是不是也应该转型成为基层的服务网点,更多的从售后服务入手,而不是仅仅寄望于层层分利?
这篇《种价讳莫如深的背后》,给全省种子企业和种子经销商敲响了警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公开“点赞”,并对全省种业大佬说:“不能光寄望于行政干预,你们也必须反思并解决自身问题,才能走出阵痛期!”
策划跟进,把好素材“吃干榨尽”
“春耕种市观察”系列独家报道的推出,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等各类媒体均予以全篇转载或摘登,农业部官网、省农业厅官网等主流网站也在醒目位置刊发。
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媒体与企业的共同呼吁下,农业部派出专人来鄂调研春耕种市情况。报道刊发后,省农业厅、省种子管理局、省农业执法大队主动表态,郑重承诺要加大执法力度与市场监测,规范种市,同时鼓励龙头种企积极应对,勇于担当。省种子管理局专门提出表扬,“春耕种市观察”系列报道问题找得准,行业切入深。
好的新闻素材不能浪费掉,不能仅仅把行业观察停留在纸面上,“春耕种市观察”还需一个完满的收官。为此,《农村新报》编辑部果断策划了后续的“知名种企社会责任报告”系列宣传。
我们认为,种企必须是良心企业,必须勇担社会责任。除了追求利润,更要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国外,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全球种业巨头年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国内,登海种业等大型种企也向社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水稻大省湖北,却还没有过种企发布社会责任报道的先例。
系列报道的推出,拉近了知名种企与我们的情感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农村新报》的信任。接下来的事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为了表示决心,唤回信心,彰显知名种企的社会责任,4月初,荆楚种业、湖北惠民、武大天源、丰乐种业、隆平种业等大型种企相继在《农村新报》发布面向农民的“公开承诺书”和“种企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企业在报纸上郑重承诺:“让农民买到放心种,打造百年老店!要主动维护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种业良性发展。”
随后的4月22日,《农村新报》还与省农业厅、省种子管理局、省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联手,邀请24家种业巨头召开了“知名种企社会责任”研讨会,帮助规范种子市场。会上,种企代表相互之间“望闻问切”,把脉症结,就品种创新、营销改革、服务升级、种市规范等多个议题深入交流,达成共识。
会上,由《农村新报》牵头,24家知名种企成立“楚天种企联谊会”,联谊会将不定期为种企提供市场分析、信息服务、供求互通、营销策划等服务,促进种业相互交流和提高。对此,我们也推出了《面对种业乱象 名企勇扛大旗》、《转型阵痛期更须责任担当》等报道。
至此,一场关于“春耕种市观察”的系列报道战役终于完满收官。
三个“关键词”:责任、深挖、策划
整个过程中,我们有几点感触:
1.“守土有责”的媒体责任,决定了报道的境界。一直以来,农村新报把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农村新报》是湖北唯一一家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综合性纸媒。农报姓“农”,属性为“党”。在获知种市动向之初,我们便敏感地认为:湖北的水稻产量位居全国前4强,湖北水稻种植面积有3500万亩,20多家主流种企的供种量占湖北水稻供种市场份额的9成以上,他们的诉求绝非危言耸听,他们打个喷嚏,湖北水稻种子市场就会感冒。而我国的口粮安全重点是保证稻米消费安全,湖北的稻米产量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是《农村新报》当仁不让的职责。
2.“刨根问底”的新闻态度,决定了报道的深度。能做西装的料子,决不能只做一条短裤。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我们没有满足于浅尝辄止。在所有的报道中,我们尝试着层层推进,从现象的揭露、原因的探析、呼唤管理部门积极作为、倡议主流种企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形成一个行业研讨会。这是因为,我们深入切入了产业和行业,发掘了事件背后的市场规律,有着“掘地三尺”的精神。
3.“趁热打铁”的精心策划,决定了报道的影响力。“春耕种市观察”系列报道,线索缘起于广告业务人员谈广告,但通过精心策划,扎实实施,最终实现了媒体、主管部门、企业、农民等“多赢”的局面。荆楚种业老总鄢又国到编辑部致谢时坦言:“是你们站在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高度,真心为企业、为农民说实话、说真话,企业才决定与《农村新报》深度合作!”
(农村新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