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等
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地奔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
6岁。孩子终于上小学了,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孩子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喜欢每天去学校。甚至,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孩子上初中了,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才能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孩子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他一回来和你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那时,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见面就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只有老两口在家,但是你最希望听到的,还是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我回家过年啊!”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包括我们在内了。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我会告诉孩子: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还有一条路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佚名)
记得有一次,我家搬到了一个新环境,左邻右舍都变成了陌生人,平时在楼道里见了也不说话。一天,母亲带着我到隔壁家去借盐,虽然只借了一勺盐,但母亲还是千恩万谢。我以为家里的盐用完了,但回家之后赫然发现厨房里还有好几袋盐。我不解地问母亲这么做是为什么,母亲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没过几天,一位乡下亲戚送来两只老母鸡,母亲收拾干净之后,特地给上次借盐的那户邻居送去了一只,因为上次去邻居家的时候,她发现那家的女主人正怀着孕,需要补身子。
还有一次,家里明明摆着一捆大葱,母亲却到楼下的邻居家里借了一棵。没过几天,父亲单位发了两箱刀鱼,母亲就给楼下的邻居送了一箱。渐渐地,左邻右舍跟我家的人都非常熟了,叔叔阿姨大伯大婶见了我,都跟我开玩笑,谁家要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也总是想着我。
我这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原来,故意为之的借盐、借葱只不过是打开交际坚冰的钥匙而已。有些时候,看似给人家添麻烦的求助也会成为交际的开端。
(摘自《时代青年》于丹/文)
韩美林先生是我国当今举足轻重的大艺术家,别看已经年届八十,却依然童心未泯,像他的许多绘画、雕塑等作品一样,流露着童稚、童趣和童真。他说话风趣幽默还带点俏皮,既干净又脆生,还不乏浪漫色彩,让人非常爱听。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韩美林先生说起他和夫人之间一件最浪漫的事。有一次,他的夫人周建萍从外地回来,他去机场迎接。细心的他还精心准备了迎接的礼物。当夫人走下飞机以后,他双手捧着礼物递给了夫人。礼物很朴素,却很独特——一块用纸巾包裹着的烤地瓜,上面插着一朵从路边摘来的小花。当夫人手捧着这块依然烫手的礼物时,乐不可支,非常开心,继而,非常感动。这也许是她收到的最温馨、最浪漫的礼物了。
韩美林先生说:“生活里面需要拌一点艺术的构思,不需要太多,一点就够。”的确,一块普通的烤地瓜,插上一朵野花竟然生发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浪漫;生活里,增加一点艺术色彩,绝不会枯燥乏味,定然能增添无穷的情趣和快乐。(摘自《松江报》赵盛基/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