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黑与白

2014-12-29 00:00:00伊扎特
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27期

在热战即将进入第二个月之际,巴以的硝烟也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延续,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里,年轻人用照片和文字表达自己的立场,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利。新浪微博上,拥有1万多粉丝的非官方微博@巴勒斯坦现场 只身应对拥有150万粉丝的以色列官方大V们,关注比例的悬殊堪比双方的军事实力。

网络发达的好处是任何一方都很难再垄断信息,从前只能从传统媒体获得消息的被动模式已经改变,你可以主动地去查阅亲以色列和亲巴勒斯坦组织各自的网站,平衡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Facebook的主题页面和Twitter的标签,让持相同与不同观点的人相遇,较以前的辩论事倍功半,不少人因此改变了从前的看法。这是一种历史性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网络,还有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他们中不乏政府官员、议会成员、诺贝尔奖得主、好莱坞演员和体育明星等等。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转变仅限于内容丰富的英文平台,相关领域中文信息的缺乏、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以及民族情感的表达等因素,影响了这次加沙屠杀中中国网民的态度。而在同样的大语言环境下,大陆和台湾尽管只相隔一湾海峡,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状。 在台湾人的语境里,“以巴冲突”一直是个固定的语言搭配,这点和大陆的“巴以冲突”正好相反。自以色列建国,台湾便把这个新生的国家当成自强不息的正面典型,以色列的“复国”让台湾有了抱大腿的感觉,作为逆境中生存的孤岛,这个想法也投射出一种符合自己利益的心理状态。

而如今,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台湾的民意逐渐转向了巴勒斯坦,民间组织“纪念若雪巴勒斯坦资讯网”每个月一次在台北的和平东路上“站椿”,向过往的行人发放有关巴以冲突的资料。在大陆,另外一个由网友建立的网站“巴勒斯坦现场”则通过微博向网友介绍巴勒斯坦的信息,但在以色列的公关面前,显得势单力薄。

区域化的社交媒体与外界脱离,让以色列开设的微博账号得以在这个新生的舞台上风生水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懒惰,微博上鲜少有他们的声音。 人要承认自己的缺点,而不该一味地指责别人,但缺点无法左右正义与非正义的结果。 微博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立场的人提供了公关的平台,大量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其中夹杂了许多别有用心的谎言。 早在2010年,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当时的欧洲和台湾的舆论已经开始偏向同情巴勒斯坦,世界上仅存的“非常”偏向以色列的国家便是美国,而中国很有可能在舆论环节上成为下一个“非常”亲以的国家,这一结果将归功于以色列的“哈斯巴拉”(解释)运动。

4年之后,一语成谶。

在大陆,不得不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形象在中国受到了“9·11”之后全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的牵连,恐怖分子的行动对中国的局势也产生了蝴蝶效应。然而,这就是偏见所在,二者之间事实上没有任何实际的联系,哈马斯没有攻击过除占领者和压迫者以外的其他目标,也从没有支持过“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对象,但有关这些的谣言却在微博上有很大的市场。尽管只要有心去查验一下,就能够识出那些微博里抹黑巴勒斯坦的文章的破绽,但很多原本就怀有敌意的人宁愿选择性相信谎言。在我的微博里,时常出现仇视穆斯林的言论,这种把所有穆斯林都认定为“恐怖分子”的人和恐怖分子同样可怕,他们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极端化民族主义者在社交网络上不在少数,这些人的评论有着共同的特点,将某个宗教和民族标签化,言辞极端暴力,当你试图以平和的方式与他们辩论时,得到的回复几乎是相同的仇恨言论。

“不要用谎言去打击说谎的敌人”,那么就更不该用谎言去栽赃一个基于传递事实的人。有的人一边不齿于一种极端,一边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8月2日,加沙地区遭受以色列空袭,一巴勒斯坦男孩坐在废墟的破烂沙发上,而他的家已在空袭中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