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的民兵部队

2014-12-29 00:00:00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27期

近日,有媒体公布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视察部队的图片。其中,有习近平身着部队作训服、操作高射炮的情形。根据我国的军政制度,地方行政官员往往有预备役方面的相关职务。在中国武装力量的架构中,预备役排行第三位,是仅次于解放军、武警的武装力量。

自1949年以来,在人民战争的总体指导思想下,中国长期奉行全民皆兵的建军政策。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常备军达到历史高峰期的600万人,而民兵在1958年高峰期的总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2.2亿之多,相当于当时总人口的3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如果扣除老弱病残等不适合军事行动的人口,说当时中国全民皆兵是毫不夸张的。

然而,大量由民众组成的部队战斗力往往不高。古代中国军队是由农业人口组成的民夫军队。在面对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精兵攻击时,这种军队即便兵力数量占优,基本也一触即溃。明末由农民起义军组成的李自成部队,兵力号称百万,但是面对十万八旗劲旅,几次冲锋就全线溃败。

根据历史学家的总结,古代军队往往在伤亡减员超过5%就开始出现溃逃现象,10%减员而不自乱阵脚的军队绝对是精锐之师。然而,经过近现代化改造之后,在40%减员的情况下,国家武装力量依旧能坚持战斗,实战中甚至还出现过减员90%以上仍死战不退的部队。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民兵作用极为有限,只有经过充分动员且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事组织,在近现代战争中才有存在的价值。

当然,与过去临时拉夫组成的军队相比,现代民兵组织已经正规得多。然而,现代战争的作战节奏非常快,往往在几周内就会结束。其中典型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日战争”,从战争爆发到结束仅仅持续了区区一周时间。在这种“朝发夕至”的战争形态下,即便民间存在大量的民兵,很可能还未来得及动员就已经败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全面战争爆发的概率相当小。因此,基于敌人全面侵略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指导思想不符合时代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民兵组织必须转型,同时国家必须拥有一支正规军之外的储备性武装力量。预备役是一种升级版的民兵组织。1983年,我国才正式出现预备役编制。此前的民兵组织完全由民众组成,并且指挥框架结构紊乱。除了地方民兵之外,大型国企厂矿也有自己的民兵体系。

预备役实际上效仿了西方军制的特点,其主体指挥人员由现役军官组成,成员则来自退转业的士兵和军官,吸收了原民兵组织的框架。同时,预备役有自身的指挥、后勤系统,武器装备有专门的储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完全参照了现役部队,以师、团结构为单位。也就是说,预备役相当于有框架而无常驻兵力的师、团级作战单位,在战时可以通过动员来完成编组,经过简单的转换训练就可以投入战斗。由于其主要指挥人员均为现役人员,而兵员则来自于有经验的退役人员,这种结构更有利于形成战斗力。

在战时,预备役既可以作为正规部队的补充兵力,直接被投入主要作战方向,也可以单独在次要作战方向承担后勤和保障等任务。事实上,预备役并不一定是战斗力孱弱的“鱼腩军队”。在以色列,预备役就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国防力量,以色列国防军的步兵大多为义务兵,年轻但是经验少。预备役则多为参加过战斗的老兵,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训练也相当扎实,在反恐战争中往往被作为拳头单位使用。例如,预备役部队Alpinistim就是一支非常精锐的特种部队,主要承担保护以色列北部赫尔蒙山的任务。该山作为以色列北方的制高点,不仅安装了很多高度敏感的侦察设备,也是以色列的安全屏障。这支全预备役部队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防御针对赫尔蒙山的进攻,并担任周边环境的搜索救援任务,是非常精锐的山地步兵。

对中国军队而言,预备役的模式及其在战争中所能承担的角色尚在探索之中。不过,从习近平的戎装照来看,这届领导显然非常重视预备役的作用。

7月4日,重庆进行3年一次的民兵应急力量军地联考联评,对12个区县军地联合指挥部及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分队进行全面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