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的深水区

2014-12-29 00:00:00王宝民
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27期

和真人秀要真实——确切地说,和中国的真人秀要真实,无异于与虎谋皮。勇敢的范立欣同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搞纪录片的,我们姑且假设他想要真实。

但他进入了一个严格受控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他之前所接触的农民工世界,在那里,人们没有任何障碍地敞开自己,也没有任何机制禁止他们这样。因此,主人公可以面对镜头毫不设防,如同无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最好也最真实的纪录片几乎都是关于农民工或者底层人士的)。

现在,范同学的案例提供了第三种人:选秀节目中的人。这次他进入了关于真实的深水区,或者说,禁区。因为在这里,真实与表演已然没有清晰的界限。

情况非常复杂。范同学似乎不惧怕,他有一件“武器”,凭借它,可以让真实缴械投降,露出本来面目。这就是他手中的摄像机。但很不幸,他遇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抵抗——

首先,湖南卫视拥有同样的武器,而且数量庞大。更可怕的是,他们拥有拍摄对象几乎全部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导演的已然不多。最终,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缴械投降,而是导演手中的机器缴械投降,变成了被拍摄对象的玩具。这在观影时曾经被我期待:如果导演从此退场,让他们从头至尾玩自拍的话,或许比现在更好。

其次,他所面对的是从小就被规训得很严格、并且见多识广的90后。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你是否在拍他们,假如是的话,那么你获得的将是一堆pose,姿态的、行为的、话语的pose。这个他们在行很多年了。

留给导演的余地真的不多了。他只能在微表情上做做文章。于是我们看到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镜头之一:华晨宇告别其他选手父母时的表情变化。他知道这个镜头的可贵,特意做了慢动作。

其他的,基本上只能算作这个选秀节目的VCR而已。他比湖南卫视强的地方在于,并不去强迫这些孩子。但这本来就应该这样,是湖南卫视搞VCR的人太急功近利(或者太业余)而已。

你或许说,这个片子不过是一档选秀节目的扩展而已,不必太认真。投资方雇佣了一个搞纪录片的,给他出了一个命题作文,他的答卷应该至少及格了。但他夹带了很多私货,而又不彻底。和湖南卫视不同,他给了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使“真实”这样沉重的哲学问题居然从一个轻松的选秀节目的年轻孩子们口中说出来,“什么是真实的我?”没有答案。或者说,一个怀疑论的答案。

导演对此似乎没有态度。他表面上站在孩子们一边,却对他们面临的境遇听之任之,默认这种机制的合理性,没有做过多的呈现。他更多的笔墨花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上,甚至叙事和抒情都为此服务。这是湖南卫视的角度,不是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角度。

因此我可以判断:和片子里的孩子们一样,他失去了自我,成为这个非常火爆的选秀节目的同谋者。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事情在中国太常见了。

《小可爱与拳击手》

(2013年)

导演:扎克瑞·海因策林

讲述了来自日本的“行动派”画家和妻子四十多年的婚姻。画家现年73岁,主要在纽约进行创作,妻子尽管一直被当成丈夫的助手,却也在试图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影片充满表演性,但又充满真实。因为他们都很老了,不惧怕真实。

《浮生一日》

(2011年)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凯文·麦克唐纳

两位奥斯卡大导演联同YouTube的破天荒合作,并得全球网民掌镜,在2010年7月24日,以“爱”和“恐惧”为题,集体创作了逾八万段、共4500小时的纪录片。影片题材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满载悲喜、失落与幸褔的故事。影像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