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控制与定向化反思

2014-12-29 00:00:00刘洪波
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27期

江苏昆山的工厂发生了爆炸,死亡七十多人,受伤一百八十多人。这是8月2日的事情,时为星期六。

估计媒体记者有些还在赶往昆山的路上,8月3日星期天,云南鲁甸又发生了地震。截至次日凌晨,遇难者已达367人。

两个巨大的祸难,铺垫了这个周末的悲伤底色。但另一面,就在周日夜晚,郭美美“大放异彩”。包养、干爹、赌博、性交易、含泪致歉红十字会、尚有商业推手待查等等,娱乐了人们的耳目。

郭美美的出场,即使没有减弱昆山爆炸和鲁甸地震造成的伤痛,至少平衡了新闻网页头条区的色彩。一些门户网站上,新闻首页的显著位置,昆山爆炸悄然退隐,“鲁甸地震遇难数百人”与“郭美美性交易每次数十万元”并驾齐驱。

这就是网络时代信息供应多元与丰富的写照吧!但也令人困惑于郭美美出场的不合时宜。昆山爆炸中断了对打虎扑蝇深思的表达,而昆山救援的报道刚刚推向高潮,正待进入对事件的“深背景”发掘,又发生了鲁甸地震,救援再次需要全神关注。郭美美的加入,使“网上燃烛”的氛围都受损伤。

不过,媒体会深思些什么呢?其实也是不望而知的。昆山爆炸的反思,重点不会是涉事企业的安全措施不落实,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这就跟福喜向各著名快餐企业供应变质肉后,追问的重点不是福喜,不是声称全环节保证安全的快餐企业,而是监管部门一样。

这是反思的套路,其实并不需要动脑子,只需要方向感就够了。兰州自来水污染了,供水企业威立雅不会成为媒体追问的对象。但动车出了事故,追问的对象就是铁路企业。如果企业出事,那么是否追问企业,是要看所有制的,国企应受追问,而外企或民企不然。大概国企本身就是权力,而外企或民企则被认为市场主体。权力要监督,市场主体则要尊重,所以出事的市场主体得放过一马——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板认知?

2013年7月19日上午11点左右,郭美美领到执行款后在律师和助理的陪同下走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大院

注意力控制与定向化反思,各有着不言自明的逻辑,它们都是强固的。这也许只是各说各话,互不搭调;也可能是相互塑造,互相抵制。然而,终究而言,这也是互为因果,刻意区别,因而两者既谈不上见解独立,也谈不上形成共识。

还记得QQ与360之间的作战,两方相互指责对方在用户的电脑上留下后门,获取用户的信息,同时力证自己一心保护用户安全,绝不损害用户的隐私。媒体虽然看不明白是非谁属,但都在表明对个人信息泄漏的担忧。而最近,苹果爆出存在后门,媒体上基本没有对此表达什么忧虑,苹果的后门是不值得担忧的“好后门”吗?棱镜门对世界的窃听是一种不值得担忧的“好窃听”吗?

警惕权力,已经成了一种常识,一种反思的定势。但权力是什么呢,只是治理者吗?庞大的资本、跨国公司、掌握文化话语的人,甚至媒体自身,难道不也是社会权力的一部分?思考的独立性,来自于是立场还是认知,是反抗的姿态还是求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