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昆山有位公子徐骏,聪颖过人,性格却极为跋扈。中举之后,徐骏与其师一同进京会试,因为老师对他严厉约束,竟在途中将乃师毒死。会试已毕,徐骏中进士,入了翰林院,他毒死老师的事情慢慢传开,从此得了一个外号叫做“药师佛”。
徐骏非泛泛之辈。他的父亲徐乾学是康熙九年的探花,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在康熙早期的汉臣中算最受宠的一位。徐乾学的两位弟弟,老二徐秉义中康熙十二年探花,官至礼部侍郎,老三徐元文更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徐乾学兄弟号称“昆山三徐”。在整个清代历史上,兄弟三人先后一甲及第的,仅此一例。
三徐之中,以徐乾学权势最盛。康熙二十四年正月,皇帝把翰林院、詹事府的这些词臣集中起来考试,在保和殿、懋勤殿、乾清宫连考三场。徐乾学名列上等第一名,皇帝给他的考语是“笔力高古,果堪领袖”。此后,他以内阁学士身份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的侍从之臣。根据理学名臣李光地的说法,当时进呈给皇帝的奏章文字,凡未经徐乾学改定,就难以称旨,而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竟到了要把自己的御制文集送给徐乾学,请他润色的地步。
徐乾学自己的文章固然写得不差,不过他的文名,也有相当部分源于学界赞助人的身份。徐乾学有位著名的舅舅,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学者兼遗民顾炎武。大概是因为这层关系,他得以笼络大批文人学士,在自己幕府中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工作。徐乾学的这个学术班子编过大部头的官书,包括《大清一统志》和《资治通鉴后编》,也编过一部高质量的经部丛书,不过他为了讨好权相明珠,而嫁名给明珠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成德,此书遂变成了后者挂名的《通志堂经解》。
徐氏兄弟兼跨政学两界,然而名声却十分狼藉。徐元文官拜大学士,时人竟以严嵩拟之;乾学为人贪渎好货,他号叫东海,有民谣说“五方宝物归东海”。他曾经放高利贷给将上任的官员,后来星急逼债,竟将借债人逼死,其品质可想而知。顾炎武曾经短暂住在乾学家中,亲眼目睹外甥的肮脏行为,坚决不愿意接受乾学的供养,还把所见所闻写信告诉学生,叫他不要跟徐氏兄弟扯上关系。三徐之中,只有秉义较为低调,多年居乡读书,声誉尚佳。
徐乾学生于明朝末年,又是最著名遗民的至亲,当清军攻占江南、顾炎武奉母避祸的时候,他已经15岁了,推想起来,他对于战祸的惨烈应当印象十分深刻。然而在他的作为及留下的文字中,似乎看不到明清易代的痕迹。晚年乾学致仕居乡,却仍极力谋求起复,某日朝廷的内线传来消息,说圣上召你再度入朝为官的旨意已经下达,估计不日可到。他欣喜若狂,带着一班门客,天天登高饮酒,名为行乐,实则望朝廷使者的烟尘。谁知劳累风寒,竟然一病不起,去世后数日,诏命就到了。
有这样的父亲,无怪乎徐骏会毒死老师。不过他最著名的事迹,还不是这件欺师灭祖的壮举,而是两句著名诗句的著作权纠纷。
雍正九年,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徐骏被杀了头。后来流行的说法,是说他因为得罪了仇家,被人家指摘诗集里的两句诗而死于文字狱。一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是“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清代文字狱中最著名的诗,其著作权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有说是徐述夔所作,不过清廷查办徐述夔《一柱楼诗》案的案卷里并没有引述这句诗,他的罪名主要系于“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一柱楼诗》被禁得相当彻底,也无从查考;有说是车鼎丰所作,据说同一作者还有“大明天下今重见,且把胡儿搁半边”的句子,不过这也仅是传闻。将作者定为徐骏的说法也未必可靠,因为始终并未有原始的司法档案披露,关于徐骏的官方记载,也仅有“坐法死”三个字而已。
徐骏死后,昆山徐氏很快衰落。这个似乎并未受到改朝换代冲击的家族,最终仍然受到政治忌讳的打击。
徐乾学曾任刑部尚书,徐骏在刑部受审,有乾学的旧部想要救他,就预先告诉徐骏,要一口咬定诗句只是无心之作。野史记载,到了审讯那天,徐骏一眼望见堂上审他的刑部司官胡宗琳,竟然与被自己毒死的老师长得一模一样,觉得是冤魂索命,这一劫再难逃过,长叹一声,帖然服罪。药师佛死于文字狱,也算文坛报应的一段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