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高年级在教作文的时候,还会兼顾学生的口头训练,要求与同学交流“注意语调,要有表情和自信;与听众要有目光交流;用一些手势来强调要点”。
这些要求是为了让小学生从小知道,作文和说话都有具体的接受对象,是一种与他人的相互交流。说理的小朋友要学习修养,作为听众的小朋友也是一样。他们应该很关注地倾听,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要保持眼光交流,有礼貌地提问。在这种课堂训练中,学生们学习的是成人世界里的说理规范。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了一个有教养的公共说理的历史事例,不仅包括说理者,还包括听众。1858年的参议员竞选中,亚伯拉罕·林肯和史蒂芬·道格拉斯之间展开了七场著名的辩论,8月21日在伊利诺伊的奥托瓦拉开序幕。按照事先约定,道格拉斯先发言半个小时,然后林肯作半小时的答复,最后由道格拉斯再次发言半个小时反驳林肯。双方都能严格遵守发言规则。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交锋过几次。1854年10月16日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道格拉斯首先发言三个小时,按照约定,他发言之后应该是林肯答复。当轮到林肯发言时,他提醒听众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钟,他可能需要和道格拉斯一样长的时间,而且发言之后,按规定道格拉斯还要继续反驳。他建议听众们先回家吃饭,然后再精神饱满地回来聆听四个多小时的辩论。听众们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切都照林肯的计划进行。
波兹曼写道:“这是怎样的听众啊?这些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完七个小时演讲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我们顺便还应该提一下,林肯和道格拉斯都不是总统候选人,进行辩论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不是美国参议员候选人。但是他们的听众并不特别关心辩论者的政治级别,这些人把这样的场合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这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早已习惯这种极为耗时的演讲。当时的各种集市上常常有演讲的节目,大多数演讲者可以得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来陈述观点,而且既然演讲者都不希望打无对手之战,他们的反对者也会得到同样多的时间来反驳。”
当然,这样的听众在今天的美国已很罕见。电视媒介使得大多数美国人对文字辩论的专注力大大下降。但是电视上的辩论还是对美国人最有吸引力的节目之一。每次重要辩论之后,都会有媒体人或专家评述,观众也会加入讨论,不仅涉及辩论人说到的内容,对其措辞、仪态、说话语气等,都会有所评价。
在说理和辩论中,有口才、善于言辞当然是一种能力和好的天赋。但没有教养会使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成为极为负面的东西。洛克在谈到教养与能力和天赋的关系时说:“勇气于一个教养不好的人,更添一种粗野之气,也抵消了勇气的好处,学问于他便成了迂腐,才智成了滑稽,朴素成了粗俗,温良成了奉承。缺乏教养,任何一种好的品质都将被扭曲,反倒成了他的缺点。”一个有口才的人,如果没有教养,会成为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口才必须在教养的熏陶下才能显示出它的光彩。
洛克说,有才能虽然能获得某种称赞,却不足以令一个人获得众口皆碑、到处受欢迎的礼遇。良好的品质是心灵的实质性财富,但唯有良好的教养才能令它们焕发出异彩。要成为众口皆碑的人,行为举止不但要有力量,还要优美。无论什么事,优雅的方法和式样,才能增添风采、招人喜爱。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事的举止方法往往比所做的事情本身更重要。人们需要教养,因为教养是一种能使所有人都受惠的文明,人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能够学会如何把美好的有用与丑恶的“有用”区别开来。
在像辩论会这样的公共说理中,一个人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到听众是否会被说服。诚恳、平和、幽默、不暴戾、不伤害他人、不粗俗下流,都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是无教养。这是说理者和听众的价值共识,谁破坏了它,即使再伶牙俐齿、口若悬河,也不会被认可。相比之下,在中国的公共语境中,不仅有谩骂,还有下流话,而这没有教养的行为,居然还有许多人为之喝彩叫好。在这样一种语言文化环境中,说的人没有教养,听的人也没有教养。会骂的便有了比不会骂的更强的力量和更有效的手段。
然而,越是在现实中有这样荒唐怪戾的现象,越是有更多的人觉得这样不合理,觉得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人们需要文明说理,因为文明说理比暴戾的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