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突围方略

2014-12-29 00:00:00谢丽容
财经 2014年1期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引发关注,并在全球各地找到了诸多机会。自由活跃的国际投资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商品、服务、技术出口,缓解了能源、资源瓶颈的制约,提升了国内产业技术水平,造就了一批颇具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后,跨国投资迅猛发展,产业转移如火如荼,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但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意愿以及能力有所下降。

在2013年11月20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有关“中国企业的国际突围”的主题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苏理达,与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几位参与讨论的嘉宾认为,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机会仍十分巨大,瞄准什么市场、借助什么工具是现时应该重点考量的问题。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政策契机,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为中国海外投资带来新机遇。

机遇和风险并存

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搁置或放缓,因此,有观点认为,海外市场的机会正在萎缩。

张红力表示,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三季度海外业务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国内业务,“工商银行在海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成百万的贷款,每一笔都是商业化的运作,没有政府指令,我们已经从走出去当中吃到了甜头”。

张红力认为,工商银行本身就是一个成功走出去的典范,工商银行在39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收购完成的海外布局,由工商银行控股和全资持有的海外公司的员工超过1万多人,自己外派是500人,绝大多数是当地员工。

不过,李若谷认3VXpybrRWDp/eqnks7A0Dg==为,更多的中国企业由于停留在对国际化的初级认识水平上,遭遇各种困难。他认为,很多企业对海外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民情了解十分有限。

李若谷认为,中国企业要想成功实现国际化,需要与国外企业、国家创造“互利共赢”的结果,无论到发达国家投资,还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如果最后只是单方面受益,这个投资都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高西庆也表示认同。他说,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经验和体制经过时间和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利益问题不是可克服的问题,只有靠双方或多方逐渐达成利益共同机制,达成共赢机制,达成帕累托机制,才可取得进展。

金融服务瓶颈

李若谷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十分关键。他说:“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走出去非常支持,也出台了一些有用的措施,希望企业充分利用。”

在中国企业长达数十年的走出去发展历程中,金融机构的支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张红力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他表示,问题和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领域:

走出去的企业普遍遇到金融服务瓶颈。企业走出去以后在境外银行没有信用记录,向境外银行融资存在困难,由市场变化、产能调整产生的资金流动需求,只能靠境内银行满足。

此外,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主要着眼于企业走出去,但是支持资本运作比较少。张红力以工商银行为例称,工商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不足,往往造成企业综合成本偏高,在国际投标当中缺乏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外汇资源来源现在主要是一些存款。走出去的企业在投资和工程承包上需要银行提供大量外汇资金支持,境外银行资金有限,包括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外汇增长难度比较大,也造成我们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张红力指出,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境外机构设置工作更面临较大的金融保护主义的压力,金融机构的外来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海外布局和业务的规模也比较有限,尤其在走出去相对集中的国家,金融机构的网点和人员缺乏。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金融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少数国家又开始逐步增加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约束和限制。

此外,部分发达国家一直以监管能力不足、市场空间有限为由,限制中资银行在当地进行机构的设置,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的深度参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设立了障碍。

我国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走出去的企业除了需要基础金融服务以外,逐渐加大了对出口信贷等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各种产品组合搭配的服务更为迫切。

但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方面还缺乏一些清晰的市场定位,同质化比较严重,同时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服务和结构化产品方面,例如融资、海外供应链融资、外汇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现金管理等方面还缺少相对成熟的经验。

最为关键的是,张红力说,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的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企业走出去的业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但是也存在相对的风险,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也要求比较高。目前金融机构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经验十分有限。”

如何降低风险

在现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之下,不同行业,包括机械制造业、化工行业等企业应遵守怎样的国际化策略?苏理达认为,走出去、国际化是一个很漫长的学习过程,因此,“不会走的时候就不要急着跳,要摸着石头过河,慢比快好。要花时间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建立国际视野、国际心态。”

这一观点被诸多嘉宾所认同。复星集团是在国际化方面较早迈出步伐的中国民营企业,梁信军表示,复星的海外战略经验表明,在“学会走之前不要跳”,要用足够多的时间去建立能力、培养信誉。

他说:“我用四年做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积累了非常好的声誉,所有外国团队都不怕我,他一听复星来他很欢迎,政府和工会也不怕我,它知道不会丢失任何就业岗位,恰恰相反会增加它的岗位。”

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规避海外风险?梁信军总结,一是只投资那些能够从中国成长受益的外国项目和外国公司。“我希望,三年到五年之后我投资项目的全球利润的30%甚至50%可以受益于中国经济甚至在中国产生,这样我对它掌控会好得多。”

梁信军表示,由于看好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投资海外可以最终从中国受益。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增长动力之一。五年到八年后,中国市场会占到全世界的22%,甚至是35%。因此,“与中产阶级有关的所有西方领先的公司都值得投资,投西方领先公司然后带回中国快速发展。”

三类公司被梁信军所重视:一是与个人金融需求相关的公司;二是与体验式消费关联的公司;三是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实际证明,中国高增长完全可以消弭欧美的衰退,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

梁信军强调,“我不喜欢做控制性的大股东,即使我是第一大股东我也不要求控制,我非常喜欢做第二大股东,我希望能够控制公司的人,从公司成长中分享利益,我只是确保它采取正确的中国发展战略。这样我跟原来的股东、原来的团队、工会没有任何矛盾,我们之间融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