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市场化改革要点

2014-12-29 00:00:00胡晓炼
财经 2014年1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一个新的重大理论论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方式,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金融资源是资本要素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实现金融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体上看,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优势是储蓄率比较高,所以金融资源如果能够被有效地动员出来,并且有效地被利用,其将有力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是,资金供给必须要受到一定约束,就是资金供给的量要适度,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除非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种极端的以货币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一种危机应对措施,而在经济自身正常有序发展过程当中,货币供给、金融资源的提供应该合理适度。

界定好政府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讨论的重点是,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在资金配置中,政府有两大方面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市场参与者,另一方面,政府也是资金的一个需求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资金配置的过程中,这种参与和对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也是政府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职责所在。

但是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政府参与资源配置适度规模的问题。因为资源是有一定的供给和约束的,所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成为资源的使用者,必然会有其他的市场和资金需求者的需求受到挤压,也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二、资源的使用和效益问题。在市场缺失的一些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可以动员资eBzMhbb+83BGARsh9i7iOg==源并参与这些方面的活动。但是,在此之外的一些普遍竞争领域,能交给市场做的就应该交给市场。即使是政府参与的那些市场缺失的领域,在资源的使用上也必须讲求效益。

三、政府参与资源配置一定要有一套规范透明的市场化方式。各种隐性或者间接的对资源的使用,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通过平台融资就可能会使真正的风险有所掩盖,而且还会使得融资债务规模过大。同时,政府如果在有效约束不足的情况下,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也可能产生腐败和寻租的问题。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参与可能会造成市场分割,这不利于统一的资源配置大市场的形成。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提出,本地的资金要用在本地,本地的存贷比太低,要求金融机构一定增加本地投放等,这对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投向更高效益领域,造成人为的限制。因此,政府可以也应该参与资源配置,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到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需要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要维护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使市场有效运转。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使诚信在市场中能够充分发挥和体现。

此外,政府还可以在政策性金融方面做出相应的工作,在市场发挥配置作用的薄弱环节,或不能够完全覆盖的领域,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成果。

完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机制,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的最优。我们国家市场经济改革,从产品价格逐渐过渡到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近些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妥推进。2013年,又进一步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接下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走完以下三个步骤:

一、要建立公平、公正、充分竞争的约束激励机制,着力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完善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基础利率报价机制,强化金融市场基础利率体系建设。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大额存单的方式,逐步提高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探索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

二、探索建立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定价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根据中国国情,逐步以数量调控为主向以价格调控为主转变。通过调整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影响市场的基准利率,进而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利率。

三、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最终的一步。在此之后,就可以实现由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通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自主定价,发现和决定市场的均衡利率,从而全面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汇率的形成机制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微观层面,人民币汇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近,其浮动能够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外部变化的弹性。

宏观层面上,汇率的改革对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而国际收支达到基本平衡这个状态,也反映了全球资源配置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们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灵活性也不断提高,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

实现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通过公平、充分、有效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这涉及准入、退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交易公平问题,以及对资金供给者和使用者的约束激励。

从资源需求方来看,资金应该向利用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代表未来结构转型升级方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配置。而不能因为企业的大小性质而受到资源配置上的歧视。

需要强调一点,防止一些类似于僵尸企业的丧失生存能力的企业,继续依靠银行输血方式生存,这会使得有限金融资源被无限占用,将大大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市场同时存在软约束的借贷者和硬约束的借贷者,财务软约束的借贷者可能由于敢于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而挤出后者,从而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导致真正有财务需求,有约束的企业借不到钱,或者借贷成本比较高。

从金融资源的提供方来看,金融机构根据收益、成本等来调整信贷配置,金融机构不能依靠以往拼规模的经营方式来配置资源。这既无益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益,也会集聚风险。而如果金融退出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则,就会出现金融机构大也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问题,大大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进而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只有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认真研究并部署,才能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本文根据作者2013年11月20日在“《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