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宣德炉,开放式的炉口、鼓腹,下有三足。实际上还有一种造型典雅、工艺精巧的焚香用具,名为薰炉,也是香炉中的珍品。
薰炉通常制作成兽形,上有盖,下有底座,燃烧的香气从预设的小口袅袅而出,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久久不散。除了作为品鉴名香、享受美与和谐的艺术载体,薰炉也可以用来薰染衣物,取得精神上的愉悦感,且便于携带,出行时,可于前方开道薰香用,彰显使用者的高雅身份。因其造型别致,工艺精良,被众多的藏家视为珍贵文玩,备受青睐。
薰香是始于汉代的生活艺术。《太平御览》载,汉代荀彧常以异贵名香熏衣,他到别人家做客,其坐处三日后仍有余香。这一时期,焚香的薰炉已经成为风雅人士彰显趣味、澡雪人格的道具。到了南北朝,佛教传入,焚香又成为礼佛的一种重要仪式,虔诚者参加重要典礼之前,会燃香薰手,或沐浴后焚香薰身,表示恭敬洁净。其后,历代的官吏上任或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也会用薰香的方式,以表诚意与尊重。薰炉由是成为古人的日常用物。宋人张元干的《浣溪沙》词云:“棐几明窗乐未央,薰炉茗碗是家常。”古人从薰炉散发出的徐缓青烟,获得了一种与自然融涵玄会的精神满足。
薰炉多为金属材质,以铜和银最为常见,造型以兽形为主,如狻猊、鸭子、鸳鸯、金鸡等。故在古代,薰炉又有别名为“喷香兽”。与燃烧线香、盘香的香炉不同,腹内中空的薰炉,烧的是特制的香饼,是以炭末和粘土压制成的炭墼为燃料,并配有盖火的器具,名为“隔火”,以及调整火势的“香压”,可以控制香的燃烧时间及烟量。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云:“烧尽御炉香,再添黄串饼。”宋元时期的杂货店里,就有事先制好的香饼出售,供薰炉使用508ccaf7f48a9b70ab61e3ff0c2219dc,不仅极为方便,且香气浓郁,历久不衰。为具有高雅艺术追求的人士,营造出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提供了一种柔软而又抽象的精神慰藉。
由于薰炉多为古代的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使用,于实用性之外,还被融入了很多审美的元素。如一些薰炉的炉身上雕有精美的纹饰,乃以吉祥图案及传统文化题材为主,画面细腻优美,富于神韵,形成了观赏与实用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薰香的过程中又得到了美的观感享受,故为历代的雅士所宝爱。《红楼梦》第64回:“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薰臭了,要拿香薰薰不成。”薰炉作为再现古人生活美学的一道布景,穿越过时间的长廊,仍然散发出一股经久不息的文明香气。其中,薰炉的制作工艺、所属时代、材质、以及细节上的趣味,也都成为了指导今人评判其收藏价值的重要依据。
(责编: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