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以来,我只听过丹麦格陵兰,但未了解格陵兰之实。
当我把世界地图翻开呈现在眼前时,找到格陵兰的位置。我相信,这是我以往走过北半球最北的一个地端。而这里,没有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我决定要去一趟,我要亲眼看看格陵兰是否像人们所说的:寒冷、孤寂、偏荒……
秋天,我来到卡科尔托克小镇。它位于格陵岛的南端,人口仅有3000多,是名副其实的小城镇。
要到这里来,如取道空路,只能乘由其他特大城市的飞机来到格陵兰后,转乘小型直升机到来,因为卡科尔托克本身没有可供大型飞机降落的机场。
不过,依我的经验,到格陵兰最佳途径是取道水路。由水路进入格陵兰,可以欣赏到世间上难得一见的天然美景——浮冰。从海面上看到的冰川,雄踞水面,甚为壮观。
那浮冰画面之美,与挪威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听说格陵兰全岛,有85%的领土是被冰川所掩盖。如果岛上冰雪全部融化,整个地球上的海水会升高6.5米,一些岛屿和沿海低地平原将会被淹没。
小镇卡科尔托克
卡科尔托克是个小小的城镇,它不闻名,甚少人提及它。踏上它的土地时,目光所及,雾气弥漫,天气阴沉,长风浩荡。到处是石山,见不到绿草、树木、鲜花,仅有的花草也在寒风中显得脆弱。当我在码头上踏足回望海湾,天空灰蓝,海水灰蓝,见不到鸟。
卡科尔托克没有现代化的建筑物,一幢都没有。岛上,疏疏落落的一两层五彩缤纷的小屋,静立在那儿。我走着走着,强忍着长风的呼号,把目光投向四周。
有两座基督教堂,一新一旧,刚好遇着堂内传出圣歌,歌声清朗。
还有邮局、超市、博物馆,还有间小商店,专出售纪念品,但都不大,并且人不多。
我信步走着,天空辽阔无垠,荒原寂寞苍凉。此时此刻,真正感到天地之浩大,自身的渺小。那种沉寂和苍茫,甚至叫人感到有点心惊胆战。
在这里唯一能支撑自己的是来自内心的力量。需要自己那股强劲的力量与大自然展开斗争。当地的人早已具备面对困境的优雅与从容。
纯真的卡科尔托克人
卡科尔托克人是我最感兴趣探索的焦点。格陵兰的居民,多数属因纽特人种(即爱斯基摩人)。乍看之下,因纽特人一点也不像欧洲人,因为他们的皮肤黝黑,眼睛也黑,倒是十分亚洲化。
因纽特人的孩子长得非常可爱,身体结实,不怕寒冷。他们纯真的个性,对陌生人似乎没有避忌,虽然我连半句因纽特话也不会讲,但他们却以友善的态度和天真无邪的笑脸来与我这来自远方的“稀客”靠近。我为他们拍照、和他们拉手,他们总是笑嘻嘻的。
基督教会里有个会讲英语的因纽特妇女,我向她了解了这里孩子的生活状况。
她说孩子们生活得很简单,气候暖和时就出外玩耍,在苦寒零下的严冬下,多数人就躲进屋里。孩子的功课很少,学校读因纽特文,年长后才开始念一点英文。因此,孩子从来就没有功课上的压力。
因纽特人在苦寒地带的生活是否如我们想像中那样苦涩、沉寂?答案是:家在这里,寒冷的土地就有了温馨。因纽特人坚守下来了,他们已经坚守了几千年,现在还在继续坚守下去。在这片苦寒的地带,生存的秘诀就是:坚忍、顽强、希望。
我拙于言辞,无法用一个适当的形容词来称呼这天边外的一片净土。
问当地人,太阳几点下山,他们说,现在白夜,太阳不下山了。我曾在圣彼德堡渡过数个白夜,想不到来到格陵兰,又与白夜不期而遇。不过,尽管没有黑夜,但在大白天,依然是一片宁静。
天边外这片净土,古老又年轻,沧桑又无邪,单纯又严酷。这里,就是格陵兰——因纽特人的家园,冰川漂浮之地,也是让我们心灵宁静安详的地方。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