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刘志红的画作,人们会有一种“前人画画我相同”的感觉,可在一番细品之后,一种“我与他人画不同”的新意就会油然而生。
“推陈出新”使刘志红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面貌。我们观其创作,可以看到他强调从整体上去继承传统,而不是死究一点一画一招一式的出处;能在丰富的传统遗产中撷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表达手段,广泛吸取民间剪纸、泥塑、装饰画等艺术形象的塑造方式,将它们融和到自己的花鸟中;他积极借鉴西画,大胆地解放色彩,让色彩的本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表现的物象色彩对比强烈又明快,强化了视觉效果。
画家能牢牢把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刘志红生长于汉皇故里,千岛湿地微山湖的芦苇俯拾即是,太阳晒不死它,洪水淹不死它,狂风吹不死它,野火烧不死它,那一朵朵白色的苇花,就像一颗颗坚强的头颅。数年前,他写意了白居易的《风雨晚泊》,发表后没料想竟引发了一场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人们似乎在画里读出了他的消极情绪,其实,人们哪知图上繁华的背后一个自由职业画家的艰辛?他们更不知道: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艺术家在艺术上左奔右突后还没有找到突破口时的苦闷。他在这幅画里,远取其景近取其质;穷究章法巧布气象;用笔时徐时疾;浓淡互破、长短互破、点线互破、色墨互破,极大地表现了芦苇的力量和品质,柔弱的枝杆在他的笔下坚柔有度;背景是秋天宽阔的原野,一如人的心胸,博大深厚,辽阔无边。他借笔下芦苇寓景于情、画以言志,也借芦苇的坚强来映照自己的向日葵人生。画为心4E2XzniYeHEA5N6hNdCU4GeGs+JX4b/N/iYUuqPnMkA=声,是也!
书法是写意画的根基,作为画家的刘志红也酷爱书法。在他的芦苇系列中:纯中锋写就的墨色线条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在向日葵系列里,荣枯有度而又涩劲十足的逆笔很好地表现出了葵杆和葵叶的质感;紫藤系列里的紫藤姿态各异,体现出草书的恣意,富有韵律的节奏美,从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种心灵的舒畅,诗、书、画、印在画面上巧妙融合,相映生辉。
刘志红的绘画艺术之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学习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倘若我们把刘志红的一个个系列单独并列起来的话,不难看到他在绘画上是非常勤勉的,有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他曾经在一个时期内有意识地对同一题材在图式上、在场景中或在色彩上作反复的对比,在借鉴前人和他人经验的同时不断地自我否定。他的部分新作多用横S形构图,在不对称中求平衡,利用纵横关系的强化与叠加手法,使作品图像形式更具艺术张力,可谓“意到法成,法为我用”。
感谢艺术家给予我们高于现实的感受,让我们在赏心悦目中认识到了中国花鸟画的源远流长和创新拓展。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