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实验科学类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2014-12-29 15:11张更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摘 要:从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实验科学类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不断探索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自身、导师、辅导员、校友和职场人士五个方面协同创新,在研究生完成学业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阶段全程推进的“5+3”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协同创新; 全程推进; 职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133-04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在本科或更早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求职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从事化学、生物、药物、医学等领域研究的研究生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研究当中,同时存在的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往往使他们无暇顾及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一群体往往在就业中出现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为激烈的求职竞争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特点都对实验科学类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2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做出部署,正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伴随这一计划的积极推进,特别是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协同创新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实现国家创新战略意义重大。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要积极响应协同创新要求,高等学校要不断探索富有实效性的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作为首批“2011计划”认定的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单位之一,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自2009年起就一直致力于构建协同创新与全程推进的“5+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以下简称“5+3”协同创新模式),以多方合力的协同创新方式将职业规划教育深入到研究生学习全过程。其中,“5”是指研究生自身、导师、辅导员、校友和职场人士等五方面协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3”是指在研究生第一学期、第二到三学期、第四学期到毕业等三个阶段,全程推进不同主题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一、“5+3”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背景

1.面向实验科学类研究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挑战

伴随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1]。由于在本科甚至更早阶段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十分淡薄。读研期间,他们要面临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多方面压力,常常忽略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在研究生求职阶段准备不充分,无法实现理想择业目标。特别是,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研只是为了逃避本科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到了研究生阶段依旧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明确的职业目标,在新的就业过程中,他们同样面临严峻压力。

潘镜宇等就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成“应急指导课程”,师资不足、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2]。杨元宵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调研发现:在近600名接受调研学生中,只有15%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条件,53%的研究生指出学校在这方面有待加强,反映突出的问题有研究生职业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缺乏系统指导、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观念落后等[3]。

从事化学、生物、医学、药物等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多数同时承担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重压力。他们的科研工作集中在实验室进行,多数时间要投入实验中,“5+2”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十分常见。实验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探索给研究生带来的不仅是体力上的辛劳,更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实验技能的提升、研究方法的设计、测试结果的分析和专业论文的书写等都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往往使他们对参与职业规划教育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2.高校开展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机遇

伴随“2011计划”的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全面关注。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同样得到了高等教育研究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与高校紧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积极关注。

李英等就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困境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加强职业规划能力教育,要加强专业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化能力的教育,要加强职业生涯能力测评教育[4]。杨莹等调查分析了研究生对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公选课的选课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看法和需求,提出了相关课程建设的思考[5]。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需求不断增强,这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利基础。研究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不断提高,从而更珍惜培训机会,积极参与到相关实践训练之中。这样的内因是职业规划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课题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成为研究生选择导师的重要参考标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导师更加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

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在国外,校友为所在单位推介毕业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发挥校友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高校校友不仅可以为母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在就业指导、求职培训和实习锻炼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高校专场招聘活动中,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团队往往由人力资源负责人和研发人员组成。他们面向研究生宣讲的企业文化、科研水平和技术需求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生探索职业环境的重要途径,他们同样是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5+3”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

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各专业的研究生均在导师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十分密切。导师关心研究生就业,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推介工作岗位。学院形成了辅导员及时向导师汇报就业进度的传统,研究生就业工作得到了更多导师的支持。学院历史悠久,培养学生数量多,校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学院招聘的企事业单位也比较多。多方面的资源和他们的有效互动为学院开展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实际需求,学院形成了协同创新与全程推进的“5+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1.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校友、职场人士五位一体

研究生是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乐于参与。以2009级硕士生为例,学院在他们入学之初就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讲座,启发他们对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思考。随后,学院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需求调研,以在此后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最多、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导师。他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既有专业领域的指导,更有在为人处世、职业选择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学院积极搭建第一、第二课堂互动桥梁,主动寻求导师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支持。无论是专业发展指导还是求职阶段的岗位推荐,许多导师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利用自身的校友资源、开展合作的招聘单位资源,为毕业生介绍职业环境并推介岗位。

学院校友资源丰富,相关专业校友的就业和创业经验对在读研究生有直接影响。学院通过承办成功校友就业与创业论坛、校友寻访等活动,邀请校友为研究生介绍求职择业和职场经验。学院校友不同的发展经历也能为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拓宽思路。

学院有一批固定的招聘合作单位,通过定期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研发人员等与研究生开展交流,加深研究生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认识。这些单位还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参观机会,助力研究生职业环境探索。

以上四方面协同合作的组织者是辅导员。要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要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争取导师、校友、职场人士的多方面支持。辅导员也要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教育水平,积极为研究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开展更为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等。

多方面的良好互动是这一协同创新模式的关键。辅导员要主动联系导师和校友,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和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机会争取校友和职场人士的支持。导师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和企事业单位的人际资源,部分校友同时是招聘单位的研发或管理人员,他们的有效互动与合作形成了学院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良好微环境。

2.不同阶段分主题的全程推进模式

“5+3”协同创新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分阶段、分主题全程推进职业规划教育。

在不同阶段,研究生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其科研状态和职业规划教育需求也不同。结合调研结果,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在开展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时,分三个阶段,以不同主题进行。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着重关注研究生职业发展目标和自我认知,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估自己,发掘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目标;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学期,鼓励研究生主动开展职业环境探索,认识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稳固专业兴趣,培养职业兴趣;在第四学期到毕业前重点帮助研究生做好就业准备,开展求职能力培训和入职前教育等工作。

三、“5+3”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

开展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必须结合研究生的科研特点,讲求工作艺术和方法,积极争取多方面支持。实验科学类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要在实验室开展研究,课余时间非常少。要提高职业规划教育实效性就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下面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09级201名硕士生为例,介绍“5+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启发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

第一个学期是研究生实现从书本知识学习到专业课题研究转变的重要阶段,他们有对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做好规划的内在需求却又缺乏系统化职业规划教育的经历。在此阶段,要着重开展研究生就业形势教育,启发职业规划意识,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确立发展目标,从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启研究生生涯。学院在此阶段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内容见表1。

在此阶段,学院主要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第一课、职业发展目标调研、学科前沿与应用认知等活动,帮助学生做好规划,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学院还以2009级高分子化学硕士班为试点制作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电子档案,以开展跟踪研究。该专业共有41人,通过电子档案了解到,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较好,经由本校保送读研的比例较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热情较高,多数以硕士毕业后求职就业为发展目标且求职领域较为宽阔。

2.第二阶段:以职业环境探索为主,开展实习、实践、参观活动,在实际锻炼中提升综合能力

第二、三学期是研究生学业稳定期,要鼓励他们做好科研的同时,主动探索职业环境,面向职业目标提升综合能力。此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活动见表2。

在此阶段,研究生逐步实现毕业后求职或继续升学的发展目标分化,其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入。要鼓励面向就业的研究生开展好实习实践锻炼。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以“2011世界化学年”等为主题组织2009级硕士生先后到天津滨海新区的百万吨大乙烯工程、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天津风能电厂等单位参观,通过学院校友和长期合作的招聘单位等组织研究生到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锻炼,熟悉工艺流程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除参观、实习、实践锻炼外,学院还邀请在相关校友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研发部管理人员介绍企业文化、用人需求和择才标准。学院还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求职经验分享会等。

3.第三阶段:求职技能提升与职前教育

在入学后的第四到六学期,研究生将面临正式的求职过程,要帮助他们做好求职的时间准备、能力准备和心理准备,重点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具体活动内容见表3。

这一阶段,要关注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就业机会较少的基础专业研究生,面向不同求职目标群体实行分类指导。学院以就业谈话的形式及时了解研究生求职状态,以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提供全程的锻炼平台,以朋辈互助为目标鼓励研究生组成求职小组,提升竞争力。学院选择部分研究生作为就业助理直接参与到组织招聘会、联系企业和调研就业进度工作中。在就业攻坚阶段,学院积极争取导师和校友的帮助,主动联系长期来学院招聘的单位,为研究生推荐岗位,合力实现研究生成功择业。作为延伸,职前教育也是重要内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就业,更要就业稳定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四、“5+3”协同创新模式的试点效果

“5+3”协同创新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立足学院研究生现状,有效调动了研究生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争取到了导师、校友及职场人士的支持,拓宽了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形成了多方合力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良好氛围。

作为直接受益群体,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的求职状态和择业结果均体现了这一模式的成效。以2009级硕士生为例,毕业时,201名硕士生去向分布为:11.5%出国深造,8%国内读博,18.5%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16.5%大型国企就业,其余到三资企业等单位工作。毕业前一个月,95%以上的研究生实现了就业或升学。设立职业发展电子档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试点班也取得了理想效果,去往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比例总和达68.6%。该班6名研究生组成求职小组,他们在求职的前三个月就拿到了17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的offer,成为学院研究生求职择业的典型,他们的团队求职模式成为学院研究生求职的典型经验。

“5+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在以实验为主的研究生群体中能够很好地弥补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调动了研究生主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多方面的互动互赢,以多方合力的协同模式提高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实效性。在此过程中,第一、二课堂紧密配合,导师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应有作用,与学院合作的招聘单位和校友所在单位招聘到了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研究生更是这一教育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在实施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学院形成的团队求职指导经验[6]、女生求职指导经验[7]及破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等均已发表[8]。

参考文献

[1] 张路杨,冯万里.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11-113.

[2] 潘镜宇.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3(7):84-85.

[3] 杨元宵.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624-626.

[4] 李英.论新形势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5-176.

[5] 杨莹,魏卫.研究生“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公选课程建设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62-66.

[6] 张更辉,牛文利,王玲等.求职新视野:朋辈互助,1+1>2[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5):50-53.

[7] 张更辉,杨浩.女生求职:未雨绸缪天地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5):52-54.

[8] 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8):8-13.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