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梓,谭益民,张双全,吴戈男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集体林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居民幸福感的研究
——以常宁市塔山乡西江村为例
胡亮梓1,谭益民1,张双全1,吴戈男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集体林区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符合绿色发展的主题。采集了常宁市塔山乡西江村居民的物质、环境、生活和自我价值4个方面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建立“幸福指数”模型对生态旅游开展后的居民幸福状况进行衡量。得出以下结论:(1)集体林区的生态旅游活动推动了经济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提升影响明显;(2)生态旅游的辐射效应,客观上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助于幸福感提升;(3)总体上, 年纪较大、旅游参与度深的人群幸福感较强;(4)居民对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因子敏感度较低。
集体林区;生态旅游;幸福指数;西江村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我国目前森林面积1.75×108hm2,森林覆盖率达18.21%,集体林区面积9 944.3×104hm2,占57.55%,许多地区开展了多种产业经营,林业发展方式趋向多元化[1]。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充分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林区生产力得到解放[2]。
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是解决“三林”问题,建立现代林业制度,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每年增长率达10%~30%,2~5倍于传统旅游业的增长速度[4-5]。业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赫特泽(Hetzer)提出的: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6]。 谢 贝 洛 斯·拉 斯 喀 瑞(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正式把生态旅游(eco-tourism)用西班牙语 —— “ectourismo”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的一种旅行方式,该旅游方式具有特定的目标,如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7-10]。世界旅游组织认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旅游者参加了生态旅游活动[11]。我国的集体林区不仅保存了较为完好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林区间还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这都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在有利条件。
将生态旅游引入集体林区,直接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使民众获得幸福。在过去的发展当中,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硬性指标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12]。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国民幸福指数)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评价标准的看法。本研究希望能透过调查数据,了解集体林区居民自身感受,以及客观评价生态旅游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地处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全市总面积204 133.3 hm2,林业用地面积116 666.67 hm2,其中油茶林46 133.3 hm2,森林覆盖率47.6%。林区包括天堂山林区、弥泉林区、铜钟岭林场、三木林场、西岭乡林场。作为常宁优质旅游资源聚集地,塔山乡西江村境内有“常宁八景”之一的“瑶乡趣漂”,每年三四月间还有满山印花开放,加之临近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便利,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周边城市旅游者前往休闲游览。
课题组于2013年8月深入常宁市塔山瑶族自治乡西江村(186户886人),进行了长时间的驻村调研。由于林农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规模随机发放问卷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向村干部征求意见以后,选出96人(不同家庭)作为代表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其中女性51人,男性45人,通过现场访谈得到了较为详实可靠的主观幸福感数据。其他具体客观数据来源于:常宁市统计局,旅游局,林业局,西江村委。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主观评价指标,由于受访群体的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全面的测评居民幸福感,文中将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具体设置为,反映生态旅游发展后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物质保障、环境条件、自我价值实现、居民生活四大类因子。并在四类因子下研究确定了二级指标,共分出22项主观评价指标与 17项客观评价指标。
问卷运用里克特五级制量表(Likert scale)。主观指标由居民按满意度由低到高赋分(1~5分),客观指标结合当地去年统计数据由居民按变化幅度由低到高赋分(1~5分),以此为基础对调查指标开展定量分析。
在驻村调研期间了解到,西江村在完成林权改制以后,大力开展以“西江漂流”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不仅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其他社会生活方面同样产生了有益影响。随着生态旅游的逐步开展,在当地居民收入结构中,旅游直接收入占到了两成。与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如销售瑶乡民族饰品、开办农家乐等收入占比超过35%。
针对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影响了居民幸福感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文化。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的好坏,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水平。经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收入较高人群总体上主观幸福感强[13]。其次,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感[14]。但旅游发展也有可能改变当地民俗和居民消费观。最后,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保护有推动作用[15]。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幸福感影响强烈[16]。
表1 开展生态旅游后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Table 1 Residents’ happiness index system after locale cotourism development
一级指标权数赋值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共征询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常宁市旅游局、林业局(站)等30位专家和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得出:主观指标权数占0.75,客观指标权数占0.25。.物质保障占0.57,环境条件0.11,自我价值实现0.13,居民生活0.19。
对于二级指标权重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变量在一级指标下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以此作为各变量权重。
根据居民自身情况所获得主、客观数据加权合成后,测算出的居民幸福指数(通过式1、式2),不仅能较为客观反映居民幸福感情况,还能克服主观幸福感随意性较强的问题[17]。集体林区林权改制后生态旅游还未完全发展的情况下,这样HI为加权综合幸福指数,Hm、He、Hl、Hv分别表示各项因子加权后的分数,m、n表示下一级指标数,xs、ws、xo、wo分别表示调查对象对各因子的主观评分、主观权重、客观评分、客观权重。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更客观、公证地对其旅游发展影响进行评价。
运用spss17.0软件并将相关数据带入式1和式2,计算得出西江村居民总体幸福指数为3.13。
由表1和表2可知,受访群体中年龄越大,幸福指数越高。女性幸福指数在均值高于男性,按年龄层次划分上也普遍高于男性,总体幸福感较强。
表2 西江村居民幸福指数Table 2 Residents’ happiness index in Xijiangcun village
表3 西江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居民幸福指数Table 3 Residents’ happiness index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residents in Xijiangcun village
在调查访谈中,当地居民给予物质保障赋值最高;在对指标进行统计加权计算后,得出经济收入影响这项指标分值仅为0.687 1。表明居民对目前的收入状况并不是满意,自身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幸福指数。这表明在发展初期,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成正相关。也符合西江村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对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
在受访群体中,不同组别的人群,因为地域不同、年龄或参与度等原因,幸福感也并不相同。表中可看出年纪越大幸福感越强,中青年人因为受到旅游文化的影响,改变现状或外迁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因此而背负的压力使得幸福感并未因收入增加而明显上升。女性幸福感普遍高于男性。
在访谈过程中,居民对客观指标的评价更为具体详细。无论是主观或是客观指标,涉及医疗与卫生的选项,都在权重中占有较大比例。且主观指标加权后得分较低,客观指标相对较高,这表明生态旅游发展后客观上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并且使居民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从年龄结构上来看,45岁以下人群更关注教育和收入问题,45岁以上人群主要关注医疗、教育和养老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给因子赋权重时,环境条件的赋值最低。在对环境选项评分时多数选择中立态度,这种对环境敏感度较低情况表明,当地居民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当地居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另一方面是生态旅游刚刚开展,没有造成较大的破坏。但必须要警醒,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时候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长期在此生活的居民而言,一旦环境造成破坏,即便经济收入增加,幸福感也并不会因此增加。
[1] 国家林业局.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专项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张日清.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加快现代经济林产业化建设[J]经济林研究, 2012, 30(1): 151-154.
[3]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 2001, 19(3): 63-64.
[4] Taylor V.Stein, Julie K, Clark and Jason L, Richards.Assessing Nature’s Role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Florida:Perspectives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rks[J]. 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3):155-173.
[5] 吴楚材,吴章文,谭益民.生态旅游背景体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5):7-13.
[6] Fennell D A.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M]. London:Routledge, 1999.
[7] Ceballos L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 13-14.
[8] 张建春.生态旅游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
[9]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定义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 5):1-6.
[10] David weaver著.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2-8.
[11] David Johnson.Providing Ecotourism Excursions for Cruise Passenger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1):44.
[12] 田 磊.民生指数:构建新的考核体系[J].南风窗,2011,(6):73-75.
[13] Carol Graham. Happiness around the world-The paradox of happy peasants and miserable millionair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146.
[14] David M C. Changing communities,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 view of multiple perceived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2010,98(1):105-127.
[15] 吴章文,吴楚材,文首文.森林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6] Ada Ferrer-i-Carbonell, John M 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happines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3):509-516.
[17] 俞灵燕,王 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23-25.
Studies o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llective forest area and residents’ happiness index
HU Liang-zi1, TANG Yi-min1, ZHANG Shuang-quan1, WU Ge-nan2
(1. Tourism College, Research Centre of Forest Tour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Hunan, China; 2.College of Resouces and Enviro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Nowadays, the collective forest area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carried forward vigor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which conforms to the theme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s’s material, environment, life and selfvalu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Xijiangcun village, Tashanxiang Administrative Township, Changning City. Then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SPSS17.0. fi nally, a happiness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measure the residents’ happiness feelings of after developing eco-tourism.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co-tourism activities of collective forest area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and the increasing personal income substantially effected the increase of the residents’ happiness; (2) the radiation effects of eco-tourism ameliorated the local living standard objectively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e of residents’ happiness; (3) as a whole, the people actively involved eco-tourism activities and old-aged participated crowd have stronger happiness; (4)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a lower sensitivity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eco-tourism.
collective forest area; eco-tourism; residents’ happiness index; Xijiangcun village
S727.5;F592.7;F205
A
1673-923X(2014)04-0121-04
2013-10-08
2013国家林业局重大调研项目(ZDWT-2013-13-1)
胡亮梓(1988-),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谭益民(1962-),湖南湘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等
[本文编校:文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