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广东万绿湖生态旅游集聚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张 颖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种创新型产业形态,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丰富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河源市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区景色及国家一级地表饮用水源,是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的地接型城市,作为广东水源保护地,生态屏障区,应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旅游集聚区经济模式,并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生态旅游;集聚区;万绿湖;创新发展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加紧对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1]循环经济是衍生于工业生态系统研究,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因而,目前的研究多见于工业生产领域,对生态城市、环境保护等建设领域也有所尝试。对于环境依托型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何构筑循环经济体系,需要积极地论证与实践,本文就万绿湖发展生态旅游集聚区进行研究,着力探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产业经济和谐发展途径。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2004年,国外学者Donald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由于旅游产业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步性、不可移动性,旅游地的各类旅游企业客观上存在围绕核心吸引物或服务中心集聚的特点。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集聚,将出现不同阶段的旅游产业集群,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处于高级阶段的旅游产业集群称为“旅游产业集聚区”。[2]国内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热点产业之一,产业集聚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产业的重要形态,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可以保证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并与附属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产品核心部门,还需要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网络资源、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行业。因此,从循环经济视角下培育产业集聚区,将优化旅游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旅游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并控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当旅游经济行为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产业集聚效应才会发挥出来,并带来区域的竞争性,从而使整个产业区域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融入区内旅游产业建设,培育创新型旅游组织及附属产业。[3]
万绿湖生态旅游集聚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该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该市是粤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万绿湖(新丰江水库)集水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如表1),其动、植物、菌类等资源丰富,拥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6种,植物4种;两栖类如中国瘰螈、东方蝾螈、大鲵、中华小鲵等;爬行类如鼋、山瑞鳖、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等。另外,近年还发现有珍稀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菌类及鱼类也独具特色,包括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鱼类有18科 139种,其中鲤形目鱼类 103种,其次是鲈形目共 18种。[4]
表1 河源市新丰江水库物种资源情况表
河源建市以来,强势推进生态旅游大提升,以规划建设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使生态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到2013年,河源市年度旅游收入由1995年的“0”跃升为152.6亿元,其中万绿湖生态旅游聚集区旅游总收入74亿元。河源生态旅游集聚区核心为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规划面积最初为110平方公里,分“北部健康疗养区、中部休闲度假区、南部运动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域,后来范围扩大至200平方公里,整个规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2030年完工。2013年,作为广东省对高端旅游项目的扶持,河源市竞得广东省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3亿元,并对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的生态保护区、产业核心区、带动发展区做了详细规划。
目前,生态旅游集聚区内共有旅行社25家,其中有经营出境旅游业务资质1家;已建成的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13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型生态度假型旅游景区7个;拥有旅游酒店、社会旅馆363家,其中星级酒店13家,正在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大型酒店有9家,建设后将成为广东旅游生态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示范项目(如表2)。
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2010年河源世客会以来,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但从生态旅游聚集发展角度来看,还远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生态旅游集聚区内13家景区,自然景观型占7个,9个景区位于东源县境内,现有生态旅游景区(点)存在设施老化、粗放开发、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改造提升问题迫在眉睫。但由于多数景区是个体所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原有旅游景区提升、改造用地指标不足,以致无法启动景区景点设施改造、提升,从而制约了生态旅游景区整体发展。[5]
表2 万绿湖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标准与内容
万绿湖是依托新丰江水库建立起来的风景区,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以“水美”而闻名,堪称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万绿湖作为“粤港水塔”,除了为广州、深圳、惠州、河源、东莞等重要城市的提供饮用水之外,还是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共4000万人的饮用水水源,是我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其水质好坏事关香港、河源、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东部城市群的供水安全,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万绿湖也是粤港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万绿湖旅游业一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持续加大保护投入力度,换来水质保持来之不易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平。目前,万绿湖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落后,人均GDP仅占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为了使区内群众提高收入水平,区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发展,使水质持续恶化的风险增大,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亦日益突出,因此,万绿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肩负着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
生态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各地已经进入“产业融合化”创新发展时期。体验旅游时期,生态旅游可考虑加入刺激、归旧、文化和娱乐等项目形态,衍生全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形态。增强旅游业横向、纵向合作的态势,除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外,还可以与工业、农业、演艺、饮食、商务、教育、宗教、节会赛事等文化元素相融合。[6]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是促进河源生态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好途径。但目前,河源生态景区多数为自然体验类、传统表演类、观光类为主,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欠缺,生态旅游景区已有的项目新科技、文化体验元素运用不足,致使游客互动体验性不强,参与度不高,旅游附属产业经济效应不强,投资回收周期过长。
河源周边的同类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城市主要有惠州市、梅州市等地,其中惠州市的旅游重点推进罗浮山、南昆山等生态旅游景区的提升与建设,已建设成为国家4A级以上景区9个,其温泉养生和森林度假独具资源特色,以惠州龙门县为例,全县10个乡镇有7个乡镇有温泉,目前开发对外营业的有13家;森林度假则以南昆山和桂峰山为主,在旅游的带动下,生态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显著。梅州市则着力打造广东山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与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创新区、世界客都旅游度假目的地。2013年,梅州成功竞得广东省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建成一批新的景点和配套设施。梅县区成为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3年,梅州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9.7%和33.5%,目前已经建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6个。
因此,对于河源而言,能否与同类城市竞争并在旅游市场中吸引游客,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及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使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口碑传播,从河源与周边城市旅游品牌比对分析,可见河源旅游业从城市品牌、宜游指数、旅游人次、收入等仍有较大差距(如表3),河源生态旅游品牌的集聚效应仍需进行科学规划、界定,以应对周边生态旅游品牌的竞争。
表3 河源与周边城市旅游品牌价值比较分析
万绿湖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生态承载量与游客容量的关系。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政府应为主导,并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向,研究确定生态旅游区适宜旅游者的环境容量,把握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出不同时期各旅游地的游客临界容量,在旅游旺季期间,尤其要注意接待游客数量,评估景区的环境生态承载力。[7]
针对集水区饮用水源地保护问题,可结合水土保持林营造、天然林保护等进行综合防治,应设置万绿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水源地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以及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等项目。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应该积极推动万绿湖水体保育工程、万绿湖库区湖滨带建设、万绿湖库区湖荡湿地建设、万绿湖库区入库河流生态建设等项目。另外,要切实做好游客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多级生态环境补偿基金,解决权益与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8]倡导“我为万绿湖再添绿”的环保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和文化行业的巨大潜力正在爆发,面临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旅游演艺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拉动旅游产业升级的作用。比较成功的旅游景区景点演艺典型有 《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 、《印象·西湖》印象系列,以及深圳东部华侨城的《天禅》等,另外客家本土文化演艺的范例有梅州的《客家意象》,其在资金、人员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创作了原生态的客家人文化大餐,欠发达城市旅游文化培育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文化演艺与生态旅游整合发展,旅游景区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延伸融合,打造大型文化演出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演艺,将丰富景区夜间旅游产品,并增加了游客的停留天数,与此相适应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被带动发展起来,从而使餐饮和住宿收入成为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将改变河源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项目可论证后采用“生态旅游园区+旅游文化演艺”深度融合的经营模式,增强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突出项目区位优势、文化特色、消费集群效应等,培育核心竞争力。各生态旅游景区的项目应该是科技创新性强、文化元素丰富、剧目编排和节目变化灵活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融入主题公园氛围之中,使文化的高附加值得以在园区中得到体现,深化了园区的文化内涵,加深和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层次,保持项目较高的盈利水平。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可实现游客“信息化”购票、订房等,为游客打造便捷完善的旅游环境。智慧旅游主要包括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国内目前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未来几年,河源市应该在生态旅游游客服务区域部署、建设更多的4G基站、WIFI热点和光纤接入,加强“智慧旅游”的平台建设,面向游客、景区、商家、旅行社、旅游局多方需求,打造“掌上河源”的河源旅游信息化平台,可重点开发旅游监控、旅游车辆调度、电子票务、特产智能销售等系统应用,推进旅游信息化综合改革,协助旅游企业开展游客分析、宣传体验、营销推广等工作。其次,河源生态旅游聚集区应该积极参加“广东省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推进旅游、金融的融合发展,为游客营造安全、便捷、优质、优惠的支付环境,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另外,河源可借鉴中山、肇庆、惠州等旅游宣传范例,发行《“万绿河源”导览》,将河源万绿生态旅游园区的景点进行收揽,并植入客家文化内涵,重点宣传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上,并遴选精美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让游客对河源生态旅游的全貌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河源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管理模式可以采用政府引导与企业建设相结合方式,企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协作好、相互协调,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业态。[9]企业建设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整个聚集区由一个大型企业作为一级开发商进行统筹建设,如巴伐利亚庄园项目,占山地面积4.6平方公里,项目以“度假养老+文化教育+富硒农业+服务外包”为理念,预计在项目回收期内将实现税收约45亿,解决就业岗位约5000个,带动相关产业经济1:7的放大效应。第二种是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后分割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由企业进行聚集区内部项目的建设。如万绿湖镜花缘风景区,镜花缘景区位于河源万绿湖旅游码头西南面,占地约2000亩,景区依托万绿湖奇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融观光旅游、湖滨度假、森林度假、康体旅游、会议旅游、专项特色刺激型旅游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自2009年开始,勤诚达集团成功收购河源镜花缘风景区和响水项目,其中响水项目计划投资数百亿元,建设成泛珠三角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最好、功能最全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种创新型产业形态,其有利于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可持续发展。河源市作为国内生态旅游地接型城市,万绿湖生态集聚区水源保护地、生态屏障的保护与开发,应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循环经济角度,增强科学规划能力、处理好生态承载量、创新旅游新业态及注重智慧旅游建设,并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1] 杨美霞.略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筑[J].经济论坛 ,2006,(3):56-58.
[2] 广东旅游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旅游年年鉴2012版[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3:415-417.
[3] 徐江帆,刘清龙,张硕楠.旅游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丽江可持续发展研究[J].学园,2013,(20):8-11.
[4]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新丰江水库竞争申报文本[G].2013.
[5] 张 颖.河源市旅游产业与人才资源耦合发展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1):41-44.
[6] 李俊霞.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兰州为例[J].开发研究, 2012,(4):126-129.
[7] 梁 静.终南山北麓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3,(4):22-25.
[8] 梁 佳,王金叶.桂林北部地区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24-27.
[9] 赵梦妮,钟水德.旅游特色街区业态比较研究——以张家界溪布街和桂林阳朔西街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6-8.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Wanlu Lake Onestop Ecotourism Zone
ZHANG Ying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Guangdong China)
As an innovative form of tourism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ne-stop ecotourism industry is benef i cial to tourism industrial scale economy, rich regional tourism brands, promote local tourism economy. Heyuan, possesses brilliant ecotourism views and national first grade surface drinking water resource, becomes an attractive tourist destination. Being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barrier area, Heyuan should keep balance between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one-stop ecotourism zone scale economy and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via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eco-tourism; nestling area; Wanlu Lak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590.3
A
1673-9272(2014)04-0024-04
2014-05-10
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产业转型视角下的河源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编号:2012-088);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旅游法实施背景下的河源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KJ05)。
张 颖(1983-),男,广东兴宁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