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
2.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襄阳 441000)
周静然 杨 峰 余 河叶 明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内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1],因其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导致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影像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随着科技发展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后重组技术的开展,肺隔离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12例肺隔离症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对肺隔离症诊断价值。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16~55岁,平均46岁。临床上有反复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病史11例,有咳血病史4例。2例患者无自觉症状,在常规健康体检时发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电压120KV,200mAs,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螺距为1.375:1,床进速为55mm/rot,标准重建模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上腹部,先平扫,后增强。应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350)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速率3~4ml/s,剂量1~1.5ml/kg,延迟20~25s后开始扫描,得到增强图像。
1.3 图像处理 图像后处理采用GE4.3或4.5工作站,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
1.4 图像分析 利用增强图像对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进行分析,观察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粗细、走行及引流静脉的归属。并分析病灶的大小、形态、血供程度,手术术式的选择和经过的解剖结构,所有图像由胸心外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共同探讨完成诊断。
1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12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0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按照病灶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分为4类:①囊性肿块6例,均为多房性,内为液性成分,囊壁厚薄不等。②囊实质性肿块4例,表现为实质性成分内出现多个囊性区,囊性区为液性也可合并有气体,无强化,实质性成分厚度不等,可明显强化。(图1)③实质性肿块,呈单发软组织肿块2例,有明显强化,边缘清楚。④1例局部肺叶肺气肿,其内见增多、增粗、紊乱的血管结构。(图4)
13例患者均发现来自体循环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术前CT血管成像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数量、走形与引流静脉与术中所见有较好的相关性,13例患者共发现14支供血动脉,手术均准确结扎;14支供血动脉均发自胸主动脉(10支)(图1-3、8-10)、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及肺动脉(1支)(图8-10),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病灶均行肺叶切除术;2支腹主动脉及1支腹腔干供血动脉采用暴露足够血管长度再行结扎;供血动脉血管粗细不均,直径约5~26mm,与手术结果相符。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肺部疾病,是一种支气管肺前肠畸形[2]。病理基础为病变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分离,包绕或不包绕胸膜,病变肺组织接受体循环动脉系统供血,通常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上段。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3]。
根据隔离肺组织有无完整的胸膜与正常肺组织分界,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intralobar sequestra-tion,ILS)和叶外型(extralobar-tion,ELS)两种,本组11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静脉引流的不同是鉴别叶内型与叶外型肺隔离症的关键。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引流静脉通常为下肺静脉,95%经同侧肺静脉引流至左心房,有5%的病例经半奇静脉-奇静脉系统引流至肋间静脉或上腔静脉达右心房[4]。叶外型肺隔离症的引流静脉通常为体静脉,变异很大,少数可以引流入下肺静脉。本组12例病例引流静脉均为同侧下肺静脉。
图1-3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叶内型肺隔离症。图1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图2 TSMIP示肺隔离症供血动脉位于胸主动脉下段;图3 TSMIP示引流静脉为下肺静脉。图4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叶内型肺隔离症 左下肺局部肺气肿、血管纹理增多、紊乱,未见明显肿块影。图5-7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叶外型肺隔离症。图5 VR示双重动脉供血(肺动脉及腹腔干),引流静脉为肺静脉;图6 TSMIP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与肿块间的关系;图7 MIP示1支供血动脉来源于腹腔干。图8-10 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叶内型肺隔离症。图8 VR示肺隔离症供血动脉位于胸主动脉下段,引流静脉为下肺静脉;图9 TSMIP示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后分出多只小血管;图10 TSMIP示引流静脉与供血动脉有类似的改变。
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表现主要有四种[5-6]:①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②囊实性混合型肿块;③实性软组织肿块;④局部肺叶内增多、增粗、紊乱的血管结构,此型不典型[7],很少见。本组6例属于第一种,4例属于第二种,2例属于第三种,1例第四种类型,隔离肺内表现肺气肿、肺血管分布走形异常,未见其它结构和成分,有作者认为此型是由于侧支通气的原因,使隔离的肺组织通气良好,而无明确的隔离肺组织,表现为局部肺血管增多、紊乱伴扩张、迂曲[8]。
肺隔离症诊断的关键在于显示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动脉的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在于其操作简单、快速,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楚而直观地显示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明显提高诊断率。
外科手术治疗是根治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术前了解病变的大小、形态、供血程度、供血动脉的位置数目走行以及静脉的引流非常重要[9],可以有效地避免术中血管收缩引起的大出血。过去一般认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隔离症显示异常血管的金标准,但是它是创伤性检查,且不能同时显示肺内病灶情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后重组技术操作简单成熟,目前已成为肺隔离症术前诊断的最重要的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10]。多层螺旋CT具备多种重建模式和三维立体显示功能,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评价。多种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准确、直观、全面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改变了临床医生仅根据MRI、DSA等二维图像选择术式及判定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本组病例采用VR、MIP、TSMIP对病灶及血管进行重组。
绝大多数ILS患者经肺静脉回流至心脏,仅少数患者经体循环回流。ELS患者则多见奇静脉、门静脉回流。经肺静脉回流患者的肺静脉明显较一般肺静脉粗大(图6),这些解剖结构决定了ELS可以单纯切除隔离肺组织,而ILS则需要切除肺叶。本组1例ILS单纯切除隔离肺组织,12例ELS均行肺叶切除术。手术时探查异常血管是关键操作,并且要警惕部分患者存在2支或以上异常血管[11],本组病例供发现14支异常供血动脉,其中一例患者有两支供血动脉,并且是双重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与手术结果相符。部分异常血管起源于腹主动脉(本组2例),在结扎时充分游离血管周围粘连,暴露出足够血管长度后再行结扎,否则异常动脉损伤后可能回缩入膈下,造成无法缝扎而致大量出血。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异常血管的全貌和起源、行程,能帮助临床医生全面的了解病变供血、引流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Bayram AS,Gebitekin C,Bicer M.Extrapulmonary sequestration mimicking mediastinal cyst:report of two identical cases[J].Tuberk Toraks,2007,55(4):414-417.
2.Gezer S,Tastepe I,Sirmali M,et al.Pulmonary sequestration:a single-institutional series composed of 27 cases[J].J Thoracic Cardiovasc Surg,2007,133(4):955-959.
3.李树本,何建行,杨运有,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6,22(4):271-272.
4.Colin R,Cooke R.Bronchopulmonary sequestration[J].Respir Care,2006,51(6):661-664.
5.陈明旺,王桂华,王海林等.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28-30.
6.邓宇,伍筱梅,曾庆思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2):36-39.
7.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4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25-127.
8.王雪松.不典型肺隔离症1例 [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73-74.
9.李栋,张志泰,区颂雷,等.肺隔离症的诊治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3):135-137.
10.Kang M,Khandelwal N,Ojili V,et al.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ulmonary sequestrat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6,30(6):926-932.
11.高树庚,程贵余,孙克林,等.肺隔离症2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6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