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畦抱甕园,一盏瘿壶茶——紫砂“供春”壶型的自然随性艺术

2014-12-27 07:46高祥芬
江苏陶瓷 2014年1期
关键词:壶把茶具紫砂壶

高祥芬

(宜兴 214221)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史上的古茶区。阳羡产茶早在茶圣陆羽的专著《茶经》中便已有所记载,而与中国茶文化一起蜚声海内外的便是宜兴的紫砂壶艺术。

史料记载最早的紫砂艺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被奉为紫砂艺术的鼻祖,而供春相对来说最为后人熟识和推崇。源于供春以紫砂泥效仿古银杏树盘驳交错的自然树瘿为造型塑成的紫砂壶,壶型奇特,古秀可爱,后辈敬仰之尊为“供春壶”。其时开始,紫砂壶便从普通的民间手工制品上升为一种艺术。

紫砂壶造型一般以规矩的几何形居多,而“供春”式样的壶形是紫砂艺术中一个专类题材。“供春”壶型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它借意自然物件的形神姿态,仿生之外升华了自然随性的艺术美感。相比较几何形器物,虽然几何形器物看着规整统一、光挺协调,但却缺少了自然的韵味和意境,显得呆板,缺失了紫砂壶作为艺术应有的灵魂。供春造型上的岁月积累感不代表思想的腐朽和陈旧,艺人只有常怀自我感悟的思想,多提升内在的气质,壶艺才会进步,同时自我的主题思想也才会在壶体上完美地体现出来。受先辈作品的熏陶和对紫砂艺术的独特理解,自己的理念中也融入了制壶要有艺术趣味的理念。带着体会恬淡自然之心性,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现代 “供春壶”题材。

在全手工“供春壶”之“根”系列中(见图1),这套取意“千畦抱甕园,一盏瘿壶茶”的茶具分为一壶、四杯、一盏(即公道杯)。以古木带树瘿的自然形态设计为壶身,树瘿放大后的形态正合饱满圆润的壶身,以段泥色表现树皮底下久经风化的木质感觉;高低起伏的树皮包裹着树瘿,壶身某处再糅合进树枝掉落后形成的圆圆疤孔,壶身更增加了层次感和仿生效果,惟妙惟肖;壶身一端以生长中的枝干设计为壶嘴,在树皮包裹中微微探出,壶嘴小巧别致;另一端以斑驳带裂痕的老枝下垂曲折为壶把,以雕塑的手法表现凹陷的岁月感;壶身底部以三截开裂断折的枝干设计成三足,使得壶身微微抬离桌面,形成一个空间感,更显别致精巧,而三足的干枯感又与壶嘴的莹润感形成个体上的对比,使得整壶张弛有度;对应着三足,在壶身最高处以类似壶把的处理手法,以一小段和壶身肌理质感融合的枝干微微压着壶盖设计成壶钮,横卧其上娇小玲珑,表面虽有凹凸却圆润,和壶把一样有很好的抓握感,手握感觉很得体,不像传统供春造型多以斑驳树干那样凹凸不平更甚至有扎手之感。壶握在手,慢慢摩挲,树皮自然斑驳的纹理透露着岁月的苍劲和久远。在整个壶体的中部,轻轻的爬着一只用红泥捏制的小瓢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以古木为载体的紫砂壶上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在品茗赏壶的时候自然的情趣感油然而生,虽为那细小的一点,却是整体的活力之所在。对于自己来说,制壶不仅仅是工艺,工艺之外也体现着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图1 “根”系列

在壶身整体设计感的映衬下,采用同样的思维,取树瘿的外部细腻部位的肌理效果,糅合进茶具杯子的造型设计中,四只小巧别致的坡圆体,口沿缓缓内收,考虑到使用的实际性,杯沿表面处理光滑,内口沿圆润,在杯身上不同的部位点缀以疤痕的孔洞造型,也体现了全手工制壶的表现技法。采用同样的手法捏制成“公道杯”的形体样式,树的结疤和斜向的树裂纹在段泥黄色的表现下自然至极,区别于壶体上的壶把,“公道杯”的执把下端采用开叉的树枝造型,动静相接,迎合了茶具的整体感同时又自成一格,杯沿制成敞口的,以体现实用性与小杯形成视觉差异,在杯把上端也装饰以小瓢虫,与壶体交相呼应,视觉上的动感也在来回的观赏下显现出来了。

至此,运用传统全手工技法所作之一壶、四杯、一盏“供春”造型茶具便跃然案端了,壶艺上看似不经意的表现却隐含着浓郁的自然情趣美,除了具有一般茶具的实用特点外更有造型上自然的仿生装饰。瓢虫那细小的生命个体点缀在仿生的“供春壶”上,让我们在品茶之余平添许多视觉享受,更添田园自然的情趣寓意和自然随性艺术感。轻闭双眼,朦胧之中,轻松恬静,仿佛呼吸着千畦甕园那乡野自然的气息,一盏瘿壶茶满怀野逸之趣。借自然之形来最大限度地烘托出壶体之自然美感,于自然之形中表露你我内心的思绪和感悟,陶渊明那种悠然之情终究是为我们所向往的。

猜你喜欢
壶把茶具紫砂壶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美轮美奂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