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娥
摘 要:有人认为,现在的课堂上老师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老师走下讲台,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老师真正地走下讲台是需要勇气的,是要真正放下教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去。
关键词:教学模式;精彩课堂;老师
一次在听完张老师的数学课后,所有老师都认为张老师的课堂环节清晰,符合课堂改革的要求,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的互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张老师自己却认为自己在运用新的课改模式中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那么,我们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课堂改革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一直得不出答案,直到几天前拿到一本书——《老师,请走下讲台》,乍一看书的标题,我不禁想起了我校正在推行的“20字模式”课堂改革。我们的课堂改革实质上不就是要让“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吗?
其实,我们老师从思想上依然是高高在上,行为上依然没有俯下身子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因此,课堂改革要出成效老师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上要真正转变。走下讲台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权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学到知识,也能通过合作帮助身边的学生一起进步。
其次,行动上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去发现学生“不懂的”“不会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时的一个表情,老师要善于发现,这样学生就会因感激而更加亲近老师。
再次,语言上多采用“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样的提问方式和评价方式。恰当的提问给学生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这样老师得到的回答会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
三尺讲台是教师权威的象征,也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教师才会发现学生很多的“闪光点”,收获不一样“惊喜”。
参考文献:
何华连.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法研究:文献检索课建设的核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05).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