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家治中国古代史,常常秦汉合称,隋唐并举,将秦汉或隋唐放在一起研究。这是因为秦汉与隋唐前后相继,汉承秦制、唐承隋制,秦对汉、隋对唐影响甚大。秦与隋都是二世而亡,但代秦而起的两汉绵延四百年基业,取代隋的李唐传承三百载,汉与隋的天下可谓久长,从而形成了对后代广有影响的汉唐文化。通过对隋朝末年经济基础、隋唐政权内部关系转换的分析,认为,隋唐政权较平稳的过渡以及隋灭亡后依然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唐朝快速兴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隋朝;经济;唐朝;兴盛;影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它很多原创性的政治制度,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对后代影响深远。汉承秦制,并使这一套管理国家的制度更趋完备,开创了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两汉成为亚洲强国,声威远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的短期统一,至隋589年统一全国,经历三百余年的分裂。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后的又一个大统一的时期,隋朝像秦朝一样,创立了一整套管理国家的制度:中央行政管理方面的三省六部制度;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州、郡、县三级制;科举制度等。唐承袭隋制,并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而且,在这一时期,隋唐帝国的声威、对周边少数民族及世界的影响力比之秦汉帝国更大。
人们经常把秦汉与隋唐放在一起比较,还因为秦朝与隋朝的灭亡有惊人的相似性:(1)两代均盛极一时,又都二世而亡。秦朝从统一到灭亡存在十五年,隋朝从建国至灭亡存在三十七年。(2)灭亡原因大致相同。隋炀帝与秦二世都奢侈浮华,大兴土木;苛捐杂税沉重,穷兵黩武。秦征发数十万人修筑万里长城,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发动与匈奴的战争;捐税名目繁多。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劳师万里,远征高丽;数次巡游江都;搜刮民脂民膏,藏富于国等。后世史家多由此认为,这些是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其教训也是汉唐所以兴的理由。此论不无道理,但仔细察看,在相似的原因下,仍还有诸多相异的因素存在而少有人注意。那么,李唐在短期内走向强盛的原因何在?是否仅仅是中学教科书中所谓的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以及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勇于纳谏呢?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中学教材在论及“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唐初统治者直接参加或亲眼目睹了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2)唐太宗善于用人,勇于纳谏。(3)唐高祖和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方面沿袭了隋朝创立的一系列制度,使唐初立国就很快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这些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还可以据此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以细化,以说明“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但是,笔者认为,仅有这些原因是不够的,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存在,这个因素要到隋朝内部去寻找。但这个因素不是亡隋留给唐初统治者的教训,而是隋亡后留给李唐的经济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认为,经济方面的因素对唐初快速兴盛的影响应该是更具原动力的因素。
隋朝于581年建立政权,589年统一全国,至618年灭亡,存在了三十七年。但是,隋朝很多原创性的制度对后世影响甚大,其迅速崛起又快速灭亡也令后人惊讶。隋朝灭亡后,留给唐王朝的就像一部缺少润滑油的机器,一旦加了润滑油就可以快速起动。“新机器”的制造者是隋文帝、炀帝和他们的臣下,他们之所以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制造出这样一部“新机器”,是因为有“开皇之治”。
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开皇之治”,后世称叹。他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有:一、开皇元年,废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采取州、县两级制。他合并州县,裁汰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改革府兵制。开皇十年,颁布了关于军人编入户贯的诏令,这是府兵制度的重大改革。这项改革措施,扩大了府兵的兵源,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三、制定新的律法。先是开皇律,后制定了大业律。四、创立了科举制度。隋文帝于开皇年间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取士,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为了贯彻这些政策,非常注意地方官的选拔,严明赏罚,励行法治,严惩贪官污吏。
经济上的主要措施有:(1)减轻剥削,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龄以及服役的时间。(2)沿袭北朝的均田制,并把它推行到江南。均田制的推行,使大量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尽管有的地方受田不足,可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耕地面积迅速增加。(3)组织农民兴修水利。
隋文帝的内政改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统一局面的出现,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南朝经过宋、齐、梁、陈的开发,加以隋朝均田制的推广,经济上与北方的差距已经很小,生产力发展水平渐趋平衡。农业的迅速发展使隋朝粮食储备大增,政府在全国设置了许多官仓,如黎阳仓、河阳仓、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等。伴随着农业的发展,隋朝的人口也迅速增加,到606年,人口达到了460多万。手工业、工商业迅速兴盛。隋朝走向全面繁荣。
604年,隋炀帝即位。在即位之初,他尚能依靠文帝时期的政策维持其统治,隋朝继续发展。然而,隋炀帝统治后期却走向了反面,暴虐异常。隋朝灭亡,亡于暴政和农民起义。经过“开皇之治”,隋朝很快走向繁荣,数年之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当时百姓的境遇:“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犹大充轫,吏皆懼法,莫肯赈济,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①王夫之说:“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②他深知隋亡的个中缘由。其实,农民起义时,并非真的天下粮尽,只是隋炀帝藏富于国,处置失当而已。《贞观政要》卷8载:“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灭亡二十年,他们储备的粮食布帛还没有用完,可见隋朝库藏的充实至为惊人。尽管隋朝亡于暴政和农民起义,但从上述引文看,直至炀帝末年,隋朝的物质基础还是甚为雄厚的。那么隋朝灭亡了,这种较好的经济基础对李氏建唐及以后“贞观之治”的出现有何影响呢?endprint
《新唐书》和《旧唐书》及其它记载炀帝被杀的相关史书,李渊作为隋朝唐国公拥立杨侑,后受“禅让”立唐。后世论史者谈及此次“禅让”,每每认为是史家为李渊脸上贴金,以掩饰李渊逼位的事实。李渊作为隋室重臣,废幼帝自立,终究有篡位的嫌疑。论史者的臆说不无道理。但是从以上所述,文帝、炀帝当政,经“开皇之治”,隋朝迅速兴盛。而数年之间亡于暴政。而从隋亡二十年后,仓储犹丰来看,隋朝的经济基础并未因农民起义而受到致命的打击,恢复发展应该相当容易。李渊作为隋朝的唐国公,用兵自重,有问鼎天下的实力;李建成、李世民有谋略,网罗了大批人才,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当天下大乱后,李氏父子才能太原一呼,应者云集,以有天下。如果说,唐初建时如汉之建立于亡秦的废墟上一样,那么绝不会有唐的迅速崛起。所以,“禅让”之说并非为尊者讳而为李渊脸上贴金,杨侑确是让出了九五之尊,将有着雄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天下让给了李氏。李渊父子吸取亡隋灭亡的教训也罢,善于用人也好,归根到底,生产力没有遭到致命破坏,物质基础较好才是唐朝很快兴盛的关键。
学习探究历史,秦汉、隋唐并举是自然要求,因其前后相继。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后者吸取前朝教训和制度沿袭等方面,必须作整体考察,深究其内在的联系。隋唐与秦汉不同,汉代秦是由起义开始的革命,江山易姓,天下易主。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承袭秦制。但汉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它的必然性在于秦不得不亡。唐代隋是从起义开始而不是以革命终。江山易主易姓是自上而下的,只是政权在贵族间的转换。隋朝一整套管理国家的制度、隋的治国方略、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是造就了唐初的迅速发展,更进而有开元时的高度繁荣。
任何后一朝代都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是建立在前朝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前朝对后代的影响,内在联系如何却千差万别。所以,笔者认为,探究隋亡唐兴,在肯定唐高祖、太宗一系列治理国家措施所起积极性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亡隋与唐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亡隋的物质、经济基础对唐朝快速兴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惟其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唐朝的建立、发展和兴盛的历史。
参考文献:
[1]乌廷玉.隋唐史话[M].北京出版社,1984-09.
[2]王国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1.
[3]吴兢.贞观政要[M].王贵,点校.岳麓书社,2000-09.
作者简介:张小自,男,生于1973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就职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历史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隋唐为关注重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