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铁塔公司成立已近半年,不仅完成了各级分公司领导层的选聘,且已开始了与三大运营商的资产清算,可谓万里长征已经迈出第一步。但关于铁塔公司的讨论,无论是前途命运还是个人选择,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创业布局,肯定还会持续下去。只愿铁塔公司不辜负制度创新与格局再造的使命,将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本期嘉宾高屋建瓴,围绕中国铁塔公司未来的发展道路及其战略布局进行讨论,期待您的关注和反馈。
烙印与标签:中国铁塔公司未来的三种命运
自2014年9月中国铁塔公司成立以来它就被贴上了各种标签以及电信业改革和转型时代的种种烙印。笔者认为,铁塔公司本身的命运与我国电信业的改革一样将充满曲折和不确定性,具体而言不外乎如下3种。
1 第一前途:成为我国电信业新格局的
推动者
中国铁塔公司成立后即明确了“三步走”战略:一是在2014年底形成对增量铁塔、站址资源及附属设施的新建能力;二是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3家电信企业相关存量资产的注入和收购;三是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在此基础上择机上市。公司董事长刘爱力认为,中国铁塔更多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和探索的期望。所以,在确定中国铁塔“三步走”的战略思路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使中国铁塔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通信设施服务商,二是要努力成为电信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索者、引领者。简而言之,中国铁塔公司要成为改革的先行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验田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排头兵。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使命其一是要成为中国网运分离改革试验者,二是要成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的试验者,三是要成为电信产业格局变革的推动者。而能否承担起以上3个使命,则要看内外部条件是否具备以及中国铁塔公司在面对挑战时所具有的勇气、智慧和实力。从目前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电信体制改革仍将持续,改革的方向依旧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在整个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进一步扩大电信产业向国内外其他资本开放的范围。在电信产业内部,适时推进网运分离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这些做法一是打破固有的产业格局,另外一方面是激发产业的活力。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铁塔公司的成立被赋予了多重的历史使命。这些使命如果能够圆满完成,中国铁塔公司将真正成为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引领者。
2 第二前途:成为我国电信业新格局的
补充者
当前,我国电信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诸多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经营许可的虚拟运营商的兴起,二是各种具有互联网思维特质的合资公司的兴起,三是类似中国铁塔公司这样具有网运分离性质的公司的兴起。
在电信产业变局发生的过程中,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新生力量并不是太足。目前还没有哪个新兴部分具有影响电信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如果虚拟运营商、铁塔公司等新生力量不足以改变当前的电信产业结构或格局,那么它们的命运充其量只是我国电信产业格局的补充者,而非引导者。对于中国铁塔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业内人士都有清醒的认识。吴基传认为:“改革的核心是以服务为导向,绝不只是简单地进行物理设施、设备的重新分割,其本质是为三大电信运营商提供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的公司,要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公司的架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依托,创新内部管理模式,更好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未来铁塔公司发展的关键不仅是要推进目前网络资源的复用,更是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技术的走向和众多互联网业务催生的新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新型服务。”如果中国铁塔公司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简单为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铁塔的建设、维护和运营等基础性服务,不能承担并完成我国政府赋予其的更高层次的历史使命和创新期望,那么其在我国电信体制改革新格局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有限的,充其量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大局中的一个补充者,而非破局者和引领者。
3 第三前途:成为我国电信业新格局的
牺牲品
刘爱力认为,铁塔公司作为国企改革的探索者,将突破传统思维、原有模式、机制束缚,站在新起点、创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为国有企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中国铁塔公司是否能够成功成为探索者,而不是牺牲品,要看该公司面临重重挑战时所具有的勇气、智慧和能力了。众所周知,微信诞生、“微信收费”、微信电话本曾一次次激起广泛的议论,可见创新的技术、服务和应用不断替代传统的技术、服务和应用,在世界电信领域都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则。然而在信息传播产业领域、电信产业领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事情太多,虎头蛇尾的事情也太多。因此,中国铁塔公司是否能避免成为牺牲品,首先要看我国电信产业格局的需要,其次还要看中国铁塔公司是否具有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力量和勇气。如果中国铁塔公司成为了中国电信产业格局的牺牲者,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证明这次改革的路径并未走通。三要看技术创新发展是否能产生新的颠覆性变革。如果在将来,移动通信技术发生新的变革,现有的铁塔模式被技术创新所淘汰,那么现在的铁塔公司将不复存在,它有可能会走入历史的角落,而现有的产业位置将被迫让位于新技术的探索者、实践者和运营者。
4 结论
从当前情况来看,不管是虚拟运营商还是铁塔公司,不管是中国移动新媒体公司“咪咕文化科技集团公司”还是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都反映了我国电信业求新求变的迫切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业更需要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勇于突破自我,勇于自我革命。而中国铁塔公司,将成为担负这种创新使命的又一个新的尝试者。★
铁塔公司的战略思考:
“负面印象”和多元化布局
1 引言endprint
随着通信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公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铁塔公司就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在具备“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约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推动运营商聚焦核心业务运营、降低辐射水平”等多重优势的基础上成立的。铁塔公司的运作模式似乎也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等相关各方“共赢”的选择。事实上,在美国、欧洲、拉美,甚至是在非洲的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家,成功的实践比比皆是。但在中国,铁塔公司成立伊始便伴随着“新垄断”、客户和业务单一、技术含量低等很多的“负面印象”和质疑,需要铁塔公司在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并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布局。
2 “负面印象”的罗列
对来自于理论和业界对铁塔公司的质疑进行简单的总结,至少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层面。
首先说这是一种“新垄断”的模式。由3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占有40%的股权,中国联通占30.1%,中国电信占29.9%)共同出资成立的第54家由中组部任命一把手的国企——铁塔公司,其定位是承接三大运营商全部的存量和增量移动通信基站(也就是所谓“铁塔”)的建设、维护和运营等。这从政策上切断了运营商的其他选择,与国外较为普遍的多家铁塔公司并存、运营商可以自行决定自建还是租用的模式相比,“单一供给”引发的“新垄断”嫌疑也是必然的。
其次,客户和业务单一,发展空间有限。在客户定位层面,就是3家电信运营商,在业务定位层面,是建设并出租通信铁塔。
第三,技术含量低,价值提升空间有限。从当前的业务模式看,铁塔公司从事的仅仅是传统的工程建设,除了在资本运作、采购以及建设环节的管理创新之外,技术的复杂性、先进性远不如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
除了上述几点,铁塔公司也似乎并未降低公众对电磁辐射、景观破坏等问题的顾虑。
3 “负面印象”的解剖
对于“负面印象”的解剖,可以从动因和影响力2个层面展开。
首先,就动因而言,“单一化”是形成上述“负面印象”的重要原因。在客户和业务定位层面,从现有与铁塔公司相关的市场定位、策略分析和相关报道来看,就是高度聚焦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铁塔租赁“专供”,铁塔公司的发展空间高度“依附”于电信运营商。而这种客户和业务定位的单一化,也必然产生对铁塔公司技术定位层面的“低值化”印象,就是承建并租赁基础资源,不需要什么技术和管理创新。而铁塔公司的国有强势背景预示着运营商获得的铁塔资源的选择空间单一化,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这种“供给垄断”模式下,所谓的“三低一保”策略,即铁塔公司租赁价格低于国际同类公司、低于当下市场公共价格、低于三家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价格,是“不可置信”的,再加上铁塔公司在组建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资本构成的单一化(国有资本)和人员构成的单一化(中高层领导主要来源于电信运营商),使得行业内外出现对铁塔公司所谓的“资源节约、投资节省、价值提升”等正能量的诸多质疑。事实上,多年以来多方倡导并在多个地区加以实践的“独立管道公司”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企业数量、运营商选择空间、资本构成、人员构成等层面的单一化,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其次,就这些“负面印象”的影响力而言,绝不仅仅是对铁塔公司企业形象的一些质疑,而是对其存在价值、发展空间等深层次问题的挑战。对于上述负面印象,铁塔公司在战略上似乎可以选择“充耳不闻”,在单一化道路上继续前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战略依据就是所谓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认为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与运营商的天然基因纽带等优势,大可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三大运营商中很多人加盟铁塔公司的动力,就在于对他有“旱涝保收”的预期。我们认为,上述“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铁塔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所在:其一,随着国家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反垄断”管制的加强,铁塔公司的“独家供给”模式能否持续值得商榷。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避风港”,企业的生存不能永远依靠政策的支持和裙带公司的“体己”,特别是对于运营商而言,在同业竞争和移动互联网企业异质替代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他们需要铁塔公司能够在节约投资和运行成本层面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否则即使有政策的“强推”,运营商也会从各自企业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多种博弈,事实上,这种博弈已经是暗潮涌动,3家运营商基于各自的基础资源禀赋和战略考量,在与铁塔公司的活动和合作中,展现出了各自的战略诉求和策略布局。其三,客户、业务和技术等层面的定位单一化,在通信行业开放度和竞争性日益加强、创新日益成为企业价值提升的关键的背景下,将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4 多元化的战略布局
在对“负面印象”产生的动因及其影响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铁塔公司需要在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并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布局,而“多元化”将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抓手。
其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相关实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元化”的战略运用。首先,国外存在美国、欧洲、拉美等多种铁塔公司模式,模式本身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其次,在运营商的选择空间、资本和人员构成等方面,无论是美国的独立铁塔公司模式,还是欧洲的合资公司模式,也都没有单一化要求。第三,运营比较成功的铁塔公司,特别是美国的三大铁塔公司,在客户定位和业务定位层面都展现出多元化特点。客户方面除了通信运营商,还包括广电企业、政府、金融、石油化工、公用事业部门、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等,实现全球化服务;在业务层面,除了建设并出租通信铁塔,还积极开拓网络发展及其他服务内容,包括分布式天线系统、Wi-Fi覆盖、备用电源系统、项目管理咨询、网络优化、融资、在线存储服务等。第四,铁塔公司通过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全方位提升企业价值,美国三大铁塔公司均为跨国经营的上市公司,通过专业化优势和自身技术领域的拓展,收入增长水平和盈利能力均高于运营商。
其二,铁塔公司必须通过多元化来真正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实际情况出发,铁塔公司面对三大运营商的需求,存在诸多挑战:运营商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系统配置和工期的不可控;针对同样的建设内容,运营商标准不一致,导致建设和维护困难;运营商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带来协调的困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铁塔公司在建设和维护模式、项目管理技术、铁塔相关技术和工艺等层面,进行多层面的创新,而资本构成、人员构成等层面的单一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铁塔公司在相关领域更多的是对三大运营商原有理念、模式等的移植,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和人员带来的理念、方法、技术等领域的冲击,很难形成管理和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其三,铁塔公司的多元化,存在广阔的空间。国内外情况都表明,除了电信运营商,广电、政府、公用事业部门、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等部门和企业,都存在大量的使用铁塔(包括室内覆盖系统)的需求,而通信运营行业多年以来积累的铁塔建设和维护的技术和经验,是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的。放眼全球,国内在铁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也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