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飞
摘 要:水电安装在建筑的安装过程里有着重要地位。是建筑工程中关键组成部分。水电的安装工程中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的工程建设中的水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后业主使用的过程中,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水电安装工程中的重要,国家和地方分别制定出了明确规范的标准,字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中,也出现了内部的管理准则。该文主要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问题进行入手,针对安装过程中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的是提高我国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水电安装 工程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a)-0102-01
水电安装工程质量,一方面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制约,另外一方面受到了行业相关的标准指导,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法可依并且有据可循。所以提高建筑企业中的自身的的质量控制重视,才能实现水电的安装工程中质量的根本性的提高。
1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中的问题
(1)给水管敷设的过程中管内存在异物,但是在清洗的时候异物又没有冲出。出现在管和管、管和配件、管和附件中的连接的时候,扣上使用的缠绕的生料带和麻丝中的部分阻塞过水的断面,造成用户中的用水压降低。
(2)水管的漏装,缺少可拆装连接件。在行业的相关规范中规定,给水的立管要装有3个或者3个以上的配水点支管。都要安装可以拆装的连接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一些人员漏装或者少装一些零部件,尤其是成组的水表和给的水立管的总阀门地方,造成了管道的维修和阀门的更换中的不便。
(3)卫生间和厨房没有预留或者打凿给排水管。因为道孔洞中的封堵不够严实。地面中的防水层未做好,形成了楼板的漏水。
(4)给排水中的材料质量不过关,进场的时候没有依照规定验收,形成水管道中的破裂和生锈以及水嘴关闭的情况。因为质次的价低和制作导致卫生的设施在使用之后,出现堵塞频繁的情况。
(5)配管的工程出现存在钢管的壁厚不足的情况。PVC的电管因为粘接不牢,导致进箱不能够顺直。吊顶在上导线的时候没有穿管的保护,金属线槽和支架的接地情况都不可靠。在有的装饰中,住宅的工程配管知识至分到户箱[1],这个安装的过程中忽视了初装饰的竣工验收规定。这种情况会导致电气线路在使用的时候严重的安全隐患。
(6)配电箱的面板没有紧贴墙面,没有回路编号,布线情况不够整齐,导线没有绑扎,多股线的压接情况不符合相关的规范。在管进箱没有利用敲落孔,和箱内零的线地线进行绞接,导致电箱未不能接地,总配的电箱中没有安装相关的接地端。
(7)开关在插座的安装中因为施工的方法没有统一,标高的尺寸在控制的时候不够准确,出现接头的连接方法中的不统一,灯具在安装中防雷接地和工作保护接地体以及接地线的连接中方法不达标。
2 质量控制途径
(1)给排水措施。在开展给排水安装之前。要收集和给排水安装中的有关的施工和验收规范。以及工图纸和标准图集。保证并安装施工的顺序是,从下到向下的施工,要进行主管一千管一试压一保温的连接。去确定排水管中的安装工序的正确。各管段工艺要按照次均匀粘结,然后把各预留口进行封严,目的是防杂物进入管内而堵管。最后开展拌水立管中的安装。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安排的专人进行负责值班,解决现场的问题[2]。
(2)水卫管道措施。管径要不大于100 mm镀锌的钢管,主要使用螺纹进行连接,管螺纹的加工精度,要符合国标的规定,螺纹在外观上要清洁、规整,出现断丝和缺丝的情况要不大于螺纹全扣数量的10%,并且要连接牢固。在安装连接的时候,要缠麻抹铅油,目的是防止渗漏。多余的麻丝需要清理干净,然后做防腐的处理。镀锌钢管的公称直径要大于100 mm时,需要使用法兰或者卡箍式进行专用的管件的连接。
(3)电器安装措施。电气安装过程主要是电气和照明系统以及电气动力和防雷的接地系统这三部分的暗转。在工程开始安装前,要严格开展使用设备以及材料质量的挑选,进入设备以及商品都要必须有使用的说明书和合格证和产品型号以及系列内容[3]。在进盒的电线管中,一定使用锁扣连挠实现一管一孔,使得水管完好无损。钢管主要是铺设在多尘以及潮湿场所中的电线管路和管口管子的连接外,都要进行密封的处理,保证电线管路中的加保护管,管子的全长爻超过8 m。管孔不要开长,要使用采用手电钻和液压对开孔器开孔。
3 结语
总的来说,水电安装的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中规定总体质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官方和内部的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有着许多的工程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水电安装方面的质量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加强质量的管理,实现建筑工程中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称如.建筑工程水電安装质量问题的预控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6):126.
[2] 王振田,张修茂,邹继锋.加强水电工程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32(2):126.
[3] 陈向阳.论如何提高小区住宅水电安装工程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