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相和佳曲如酿

2014-12-26 03:59袁春秋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袁春秋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所在,无论当前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不能淡化文本中或朴素或浓烈的的感情之脉。如何强化情感教育,实现师生共鸣,营造和谐课堂,使文本植根于现实,是语文教育常说常新的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师生共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41-01

当前的课改可谓是如火如荼,各种新生的教学模式风起云涌,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情感依然是语文的灵魂所在。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与文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情景渲染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出色的语文教育者要成为情感的探索者和渲染者,把看似平淡的文章酿出味来,从而使文章的灵魂得以提升,作者的情义得以阐发。例如我在教授《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便充分地运用了此发。作者的文笔是跳跃的,意象是开放的,语言是隐含的,而主题则是鲜明深刻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深刻用意,为此我制作了两组幻灯片:一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中被虐杀的犹太人,瘦骨嶙峋的躯体,茫然恐惧的神情,像棺材般的囚室,如山般堆积的尸骨。悲伤、沉重、压抑充斥着一张张黑白照片,当我诉说着这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时,学生们的神情渐渐严肃起来,整个教室听不到任何声响;而当第二组关与南京大屠杀的幻灯片开启时,他们的情绪有了更微妙的变化。当他们看到凶残的日本人手持利刃挥向我们手无寸铁的同胞时,他们愤恨了,不再沉默,眼睛里分明有火焰燃起。而当最后一张幻灯片呈现时,我和学生们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共鸣:一位衣不蔽体的年轻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婴孩,那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却被敌人残忍地击中了脑袋,鲜血瞬间迸射,母亲的脸上刹那间溅满了孩子的血,那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人性的罪恶莫过于此了。此时,我的声音几近哽咽。此刻,我也分明听到了啜泣声,看到了泛红的眼圈。接下来的学习便水到渠成,学生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世世代代远离战争!

二、以情唤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丰富的情感信息,创设适宜的情感氛围,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从中提取出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精华,以情唤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释放出本能的情感之泉。例如我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先充满感情地读了自己在高中时写的一篇小日记,那是一篇凝聚着我对父亲深情厚义的小短文。这和课文中的情感是不谋而合的,也是每个成长中的少男少女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人生经历。我的目的就是深挖出埋藏在学生心中对父母最隐秘的感恩之心,用自己当年的心境激发出他们现时的情怀。接下来,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几组画面,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对年轻的父母,一幅幅最常见的图景:手把手教孩子吃饭,洗脸,刷牙,系鞋带,目送上学,挥手告别,渐渐地孩子长大成人,而父母却两鬓斑白。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中,学生的思亲之情已飞越千山阻隔,飞到亲人身边。有的是神色肃然,有的是泪光点点。哪个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呢?他们的心灵与作者情感得到了碰撞,共鸣之花悄然开放。

三、情感诵读

语文是一门有生命的科学,它有血有肉,是情与美的载体,而语言是它最直接的呈现,所以它首先是一门朗读的艺术。通过以声感人,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进而感其情。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雪》一文时便充分运用了此法。当我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江南的雪景片段:“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当学生们还沉浸在这美好的柔软的意境之中时,陡然间,一个“但是”却猛地将他们唤醒,此刻我完全变换了声调,用一种激昂的奋进的磅礴的雄浑的声音把他们都带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学生们惊呆了,震撼了,此刻,他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是有生命的,有魂魄的,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此刻,漫天飞舞,弥漫宇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先生内心炙热的激情,我乘胜追击,再次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加背了一段他内心的独白:“我站在沙漠上,看着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砂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此刻我仿佛就是鲁迅,觉得自己的血液仿佛也在升腾,当然,学生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师生共同背起了先生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诵读欲望,从而达到了“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教学目的。

四、人格感染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人格素养会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长期的耳濡目染,做人做事的行为方式自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最朴素的情感。其具体的做法是摒弃以往的所谓师道尊严,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路者,是课堂上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其任务是带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获得真正的思维的快乐,精神的愉悦,思维的磨砺,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可亲的态度、可敬的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合作的过程中,会冒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发现出其不意的美景,酿出奇异的佳曲。很难想象,一个双眉紧锁、动辄发怒的教师,学生的天性如何释放,创造力如何发挥。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所说:“如果教师能如实地受纳学生,并且理解学生感情的话,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意义,显然并不只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能带入他如何做人的人生历程中,也让我从中得到莫大的受益。因而只有达到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才能谱写语文课堂上的动人乐曲。

综上所述,“情感共鸣”是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无关课堂内外。只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之脉”,运用适当之法,教师确实做到以高尚而纯正的人格感染人,以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熏陶人,以温和如春的性格改变人,用充满人情、人道的教育方式去培育这些如花般的少年,教师若能以“手中琴”与学生的“掌中瑟”一弹一和,打通情感之渠,情到深处,爱何忧不生?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