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敏
服務了澳門市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黃的”成為歷史。因為“黃的”應召率低處未算低,且應召附加費未能談妥等原因,政府決定不與宏益公司續約,11月6日,“黃的”正式跟市民說拜拜。
追根溯源,25年前“黃的”電召服務的士合約的批出,初衷是補充“黑的“服務的不足,解決當時離島等區域缺乏的士服務的問題,但由於種種原因,“黃的”只有電召之名,無電召之實,成功應召率極低。
“黃的”宣佈退出後,有媒體訪問市民是否會感覺不方便,不少市民倒也回答乾脆:“‘黃的有等於無,黑的都搭不到,更何況‘黃的,好多年了,我都冇坐過”。市民並非誇張,在政府與宏益公司臨時續約的八個月以來,只有16輛“黃的”提供純電召服務。本澳60多萬市民,能電召到“黃的“的概率是十萬分之三,坐上一次“黃的”堪比中一次六合彩。
而說實話,“黃的”生意也難做。的士佬每分鐘都在算租金、油費、維修費,每秒鐘都是錢,你電召他從A區到B區,在他看來簡直是在浪費時間與燃油。同理,乘客如果揚手即能召到的士的話,還會花費電話費和時間去等電召的士嗎?顯見“黃的”的退場,只是澳門的士服務百病叢生的冰山一角,“黃的”不過是替罪羊。“黃的”在夾縫中求生存,舉步唯艱,活路難尋,誰之過?
“黃的”退場誰之過?
本澳的電召的士,正是常規的士服務不充分的產物。特殊服務必然特殊收費,這是市場運行規則的題中之義。但恰恰是在這個號稱自由市場的社會,電召服務一落地就陷入畸形的機制邏輯中,特殊服務與常規服務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卻同等收費。顯而易見,在運營成本和運營收入極不對等的條件下,“黃的”與“黑的”之間存在極大的機制不公。
運營效益決定運營實體的生死,畸形制度必然導致運營變型。正是在運營壓力之下,“黃的”在多年的實際運營中,半黃半黑渾水摸魚,長期處於越軌狀態。如何處理電召服務運營問題,成了政府與“黃的”運營商多年來的博弈焦點:一方認死理要求回歸純電召,一方顧存亡拒不接受純電召,雙方始終難於達成共識。當中,一個顯而易見的最核心問題是如何令純電召服務在運營中找到支點,從而得以存活?可是,卻被當局無視。
基於特定的運營模式,成本比“黑的”更高,收入比“黑的”更少,確實是純電召服務的最大制約,故而宏益公司提出附加服務費具有合理性,只要處理好收費幅度,也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出路。惟因當局從不正視這個生死結,一直以拉鋸戰相互消耗,導致宏益不惜“以死相逼”,最終一拍兩散,三輸收場,當中不乏有雙方意氣成分。值得追問的是,運行了25年的電召服務,卻在的士服務需求極其鼎盛的市場中找不到活路,這究竟是誰之過?
從長期糾結到一拍兩散,最大損失的仍是市民,整個漫長過程中幾無得益。可見靠拖,只是苟延殘喘,末路黃花。宏益表示,續約的一大條件是增加服務費,以維持營運成本。當局認為,追加服務費的要求太遲,同時,未有具體考慮到市民承受能力,言外之意,未來新增加的牌照承投規則可以把服務費一併列入討論項目。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筆者不明有何意義?涉及其他利益考量,兜了一圈又返回到原點,的士服務還要考驗市民耐心多久?
“黃的”去留何不由市場決定?
筆者不解,緣何當初政府與宏益簽訂要以純電召為唯一服務的合約呢?退一步來說,即使市場確實對純電召的士服務有需求,是否就一定要簽訂這一帶有“限制性條款”的合約?政府也好,宏益公司也好,是否考慮若干年後,倘若市場發生變化,這一協議還需續簽嗎?事實上,該協議到期後,市場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純電召的士服務量並非原設想的那麼大;另一方面,純電召的士由於受汽油價格、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經營不濟。有鑑於此,政府後來與宏益簽訂臨時合約時將“限制性條款”有所放鬆,即允許有40%的車輛保持純電召服務,但這一尺度由誰來監督、把握,確實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今次政府堅持以執行原合約之規定,要求“黃的”必須回到100%執行純電召服務方續約,而宏益則要求合約增加附加費與合約同時生效。
政府方面認為,宏益要求增附加費“欠共識”。宏益則認為,附加費為公司保留司機的保證,同時建議政府增加設置電召站點,且在電召站點打的無需附加費。筆者無意評價增加附加費是否“欠共識”,增設電召站點是否不收附加費。只想弄清,一個簡單的純電召合約需要費時九個月嗎?為什麼臨到合約期滿才談續約,而不早談?還有,政府是否一定要介入純電召合約談判,為何不交予的士行業協會去處置呢?
政府一直都標榜澳門為自由經濟,筆者倒是建議“黃的”的去留應交予市場來決定。遺憾的是,政府一味死守官僚意識觀念和僵硬機制,迷信權力幹預和行政主導,只會令自己戴著腳鐐跳舞,既拖累了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又常常把問題解決逼向死角,實不足可取。惟有順應時勢,收縮部門權力和職能,放寬機制,按市場運作規律辦事,澳門公交服務的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由此及彼,回顧近年來,特區政府諸多部門所推行的政策事務,一件件,一宗宗,問題百出,大多以落敗收場,甚至出現有做等於無做,做了不如未做的不堪境況。耳聞目睹,令人有滿盤皆落索的悲催之感,諸如中央招聘制度弄得噓聲一片的狀況,層出不窮。除了辜負市民期望,更貽誤整體社會發展,公眾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澳門真是傷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