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空气最脏

2014-12-25 04:20:01张芳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年7期
关键词:有害物空气质量颗粒物

张芳

你知道自己每天所处的生活、工作场所中,哪个地方空气质量最差吗?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最新调查研究发现,在人们经常活动的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空气最脏。

地铁PM2.5值超世卫标准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达到64微克;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是26;在隧道中开车数值为21;在厨房中做饭是19。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保证人体健康,每立方米的空气中,PM2.5数值不应超过10微克;欧洲标准略低,为不超过25。“但地铁中PM2.5的最高值已达到欧洲标准的近3倍,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学教授弗兰克·凯利说。201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等专家调查研究也发现,地下车站的空气污染程度超过地上车站,二氧化碳作为判断车站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浓度最高时超标2倍。

地铁污染微粒来自哪儿

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本·巴勒特博士认为,地铁的污染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车轮与轨道摩擦时产生的灰尘颗粒物。瑞典医学教授哈恩·卡尔森在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中也发现,地铁空气中存在大量对身体有害的微粒,如煤、沥青、铁等,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它们比汽车尾气对健康的伤害还要大,每年会造成5000多人死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地下、密闭、人员密度大,也是造成包括地铁在内许多地下场所空气污浊的重要原因。人呼吸时会呼出二氧化碳,产生部分细微颗粒物;人身上难免会携带一些尘埃,在相互摩擦拥挤时,就会导致二次扬尘;公共场所虽然禁烟,但我行我素的烟民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加上地下通风不良,最终导致地铁内PM2.5升高。宋伟民研究还发现,真菌污染也是引起各类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微生物均易附着于颗粒物表面,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如果地铁内相对湿度高于70%、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真菌可存活较长时间,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地铁进站时戴上口罩

空气污染,特别是微小污染颗粒物对健康的伤害,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英国空气污染医学影响委员会近日称,伦敦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2.9万人早亡,这个数字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0倍。凯利教授指出,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杀手,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其实伦敦的环境已经比我们好多了。以北京为例,平常天气好时,PM2.5值也能达到100左右,要是在地铁里测一下,不知会是伦敦的多少倍。”钮文异说,这更提醒我们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

在对天津地铁站空气品质测试分析后,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李莎则建议,减少有害物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她建议,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钮文异提醒大家,需要经常乘坐地铁的人,可以选择佩戴口罩、鼻塞等,阻隔有害颗粒物。患上传染性疾病的乘客,则应主动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躲避车轮和轨道摩擦产生的污染颗粒物,宋伟民建议,在地铁进站和出站时,尽可能离站台远一些,或者戴上口罩。

(摘自《扬子晚报》)

猜你喜欢
有害物空气质量颗粒物
赣南实木家具重金属有害物研究进展综述
创新:推动食品安全科技进步
食品工业(2020年2期)2020-02-25 23:33:48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食品工业(2020年2期)2020-02-25 23:33:48
南平市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高校理工类实验室有害物管理与防护体系建设初探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2:14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2:13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错流旋转填料床脱除细颗粒物研究
化工进展(2015年3期)2015-11-11 09: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