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12-25 01:43:12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江西建材 2014年22期
关键词:学时学分课程体系

■王 天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我国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其成立初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现成的模式,并没有针对其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导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严重趋同,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偏离,课程体系宽而不专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培养对象的预期发展状况所做的规定,是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均不能实现这二者的统一结合,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严重偏离,导致课程体系宽而不专。原因有三:其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现实,脱离办学背景。无论什么样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都整齐划一,无明显差别。其二,确定培养目标时,忽略了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等因素,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不用,社会想用的又没有学校培养。其三,培养目标界定模糊笼统,导致过分强调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包罗万象,将土木工程和管理类课程凑在一起,将工程管理下设的各个专业方向课程凑在一起,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无法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导向性和应用导向性的培养特点,学生毕业后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要求。

1.2 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本末倒置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已定的总学时内,首先限定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及学时,再设定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最后在差额学时内确定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时。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遵循统一原则和要求,在特别有限的学时范围内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这导致一些专业课因受学时限制,要么必修成选修,要么学时压缩,要么干脆不开,最终形成的培养方案几乎如出一辙,难以体现专业方向的差异和专业素养的深度。

1.3 学分学时分配不合理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以鸿德学院为例,实践环节的学分合计为22学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仅为14.7%,相比英语这一门课,所占总学分比例高达8%,其学分和学时超过了所有的某一门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学时分配比例欠合理,表现为公共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而专业课比重偏低。不合理的学时分配,导致专业课课时数偏少,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呈现出较多的共性和较少的特色,这必然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工程管理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实践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满足此类课程的要求。独立学院起步较晚,专业研究欠缺,大都遵循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更大的精力和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放在理论传授中,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

1.5 单向思维的课程设定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往往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三段论模式,体现出单向、线性的学科逻辑思维模式。因为文化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专业实践的保障。所以,多数高校都坚持“公共知识——专业理论一一专业技能一一实践”的开课顺序,并未打破学科壁垒,课程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并未解决工程管理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矛盾。而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以认识“工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再到专业学习的逻辑顺序。

1.6 专业课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内容,学生对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只能学到片面和掌握皮毛。此外,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多数都是从一本、二本等高校聘请。他们到独立学院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保留原学校的状态,并不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各自按照之前备课的内容顺理成章的讲授即可,不能做到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这使得学生听哪门课都很类似,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很有限,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时困难重重。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2.1 大胆尝试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通过对社会、学校、教师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课题组讨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对独立学院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体系。

2.2 课程体系制定程序的规范化

专业教育以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规范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确定合理的优先顺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首先确定专业必修课,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必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再以此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方向,进行模块教育,开设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其次才是公共课。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分和学时,才能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2.3 与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对比

对比内容 中国 美国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所占比例 低,<20% 高,>40%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差 强技能教师的数量 少 多,来自企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 不紧密 紧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状况 观摩 亲自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 单一 多种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 自我为中心 团队充分协作学生的实践能力 低 高毕业学生与社会需求衔接情况 不适应 很快适应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和努力方向。

2.4 合理分配学分学时

独立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办学条件及学生特点,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在有限的学分学时内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开课顺序,调整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比例,按照先专业后公共的顺序,保证必要的实践环节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束缚,突破性的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5 以就业为导向,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引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多数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这导致学生在前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等毕业后能用到的基本忘掉了。为此,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安排形式不同的专业实习实训,大一的观摩实习,大二的专业实训,大三的专业实习,大四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为保证学生能时时接触专业所学,学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参与专业实践。学生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也可以实现毕业留用的效果。美国有些高校采取“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计划,即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是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工作学期”是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二者合理结合并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准予毕业。

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专业方向课程实行“套餐制”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学习方向,专业必修课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要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开设完毕。因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庞杂、宽而不专,学生学完之后对专业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这就要求将专业方向课程深入到底。所以,在大二结束时分三个专业方向,即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就业需求进行选择。围绕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造价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和房地产模块,实行“套餐制”选择。在三大模块中,有针对性的开设方向选修课,让学生对所选方向有更专业化的学习。这样,既能整合繁杂的课程体系,又能剔除宽而不专、华而不实的课程设置以迎合社会需求;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又可以学到更专业的方向课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3.2 压缩理论学分学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已有的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培养实操动手能力为辅。但学生毕业后到工程管理岗位工作,经常要独立处理和解决各种工程管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压缩理论课的学分学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由现在不足20% 至少提高到30%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尤其对重要的课程,如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增设或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方向课程中,更多的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增设工程招投标实训,房地产营销策划书的编制等。在总学分学时的要求下,先确定专业课所需学分学时,然后再适度调整公共课所占比重,以突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宗旨。

3.3 专业课程特色化,增加工程素质课和考证课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就是交叉复合,因此要尽可能在课程设置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中,适度增加特色讲座或课程,如工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工程信息、工程关系学、工程谈判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本专业毕业生多数都从事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针对“八大员”、“造价师”、“建造师”等考证课程。

3.4 推广“习而学”的教学模式,与就业对接

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讲,不能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体验的认知方式更适用。我国著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习而学”的教学模式。所谓习,是指现场作业的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课堂作业的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这种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习惯思维的课程设计形式,把实践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前面,专业课程也可以放在基础课程前面开设。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安排两周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如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可以先安排学生参观知名建筑,讲解建筑史,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和延伸;再如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和钢结构课程,也可以先带学生到相应的建筑工地观摩考察,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有概念上和形式上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较难理解的知识。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多、涉及面广,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困难,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更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变,课程体系就要随之优化升级。以上的研究还需不断探索,但也希望能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思路。

[1]李明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

[2]任 宏,晏永刚.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王春燕,曾娟.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4(09).

[4]汤小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福建建材.2014.

[5]祝连波,高志利,张伟.中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

猜你喜欢
学时学分课程体系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