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014-12-25 01:58徐丹萍蒲彪陈安均卓志航杨岚清张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硫氰酸醛类酯类

徐丹萍,蒲彪,陈安均,卓志航,杨岚清,张楠

1(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传统泡菜在中国历史悠久,人均消费量大,风味独特,挥发性成分多样,其种类及含量除了受到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方式等因素的影响[1-2],与泡菜原料种类关系密切。目前,对自然发酵泡菜、纯种发酵泡菜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差异研究相对较多[3-4],而对四川传统老泡菜水发酵泡菜研究相对欠缺。研究不同原料泡菜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差异,对于四川泡菜风味的后续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原料的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萝卜(A)、芥菜(B)、甘蓝(C)、黄瓜(D)、芹菜(E),均购于当地农贸市场。选择新鲜、色泽正、无虫害、无腐烂的蔬菜作为原料。

老泡菜水,来自于本实验室,已培养2年、各指标相对稳定。

1.2 仪器与设备

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有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美国安捷伦公司;Supleco固相微萃取装置(65 μm DVB/PDMS),美国 Supelco 公司。

1.3 方法

1.3.1 样品处理

蔬菜原料经整理、清洗、沥干、切分、杀菌之后装入5 L陶土坛,蔬菜和老泡菜水以1∶3的质量比加入老泡菜水,密封发酵。

当泡菜酸度达到0.5%后,取出,进行感官评价及挥发性成分检测。

1.3.2 感官评价

10名经过感官品评培训和训练的感官评价人员从视觉、嗅觉、味觉和口感4个方面对不同原料的泡菜进行感官评分。感官评价标准如表1。

1.3.3 挥发性物质检测

取切碎后的样品5g于15 mL顶空进样瓶中,密封。43℃水浴加热30 min后,将萃取头插入到顶空进样瓶中吸附30 min。拔出萃取头插入到GC-MS仪气相色谱进样口,250℃条件下解析5 min。

1.3.4 GC-MS分析条件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30 m×0.25 mm,0.25 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程序升温参考Tripathi[5]等的方法并作优化:初始温度36℃,保持3 min,15℃/min升至190℃,保持1 min,5℃/min升至230℃,保持5 min;不分流。

表1 泡菜感官评价标准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Paocai

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质量扫描范围:m/z 50~550 amu。

1.3.5 数据处理

定性:检测的未知化合物与NIST.11 library相匹配,对匹配度大于800(最大值为1 000)的鉴定结果予以确认;利用C7~C30作为混标计算各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结合文献报道对化合物进行定性。

定量:以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不同原料中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对得到的挥发性成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6],通过综合分值的高低对不同原料泡菜挥发性物质差异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泡菜感官评价结果

对不同原料的泡菜进行感官评价,评分结果如表2。

表2 泡菜感官评分结果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of Paocai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样品的感官评分结果从大到小依次是:C、B、A、D、E,即以甘蓝、芥菜和萝卜为原料的泡菜风味相对较好。

2.2 不同原料泡菜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

不同原料泡菜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检测结果见表2。

表3 不同原料泡菜中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测定结果Table 3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in Paocai of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注:“-”表示未检出,“MS”表示利用数据库比对鉴定,“RI”表示通过计算化合物保留指数与文献报道比对鉴定。

5种原料泡菜中共检出化合物80种,其中酯类14种、醛类17种、酮类4种、醇类10种、烷烃类5种、萜类16种、芳香族化合物8种、含硫化合物2种、杂环化合物4种。

泡萝卜中检出化合物共38种,其中酯类9种、萜烯类8种、醛类6种、芳香族化合物5种、醇类4种、烷烃类3种、含硫化合物2种、杂环化合物1种,未检出酮类物质。酯类(69.572%)相对含量最高,其中1-异硫代氰酸丁酯、异硫氰酸乙酯的相对含量在10%以上,可能对泡萝卜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张冬梅[7]研究对泡萝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了酯类成分含量最高的结论。

泡芥菜中检出化合物共23种,其中醛类7种、酯类6种、醇类4种,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各2种,酮类、杂环化合物各1种,未检出烷烃类化合物。酯类(90.208%)相对含量最高,其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苯乙酯的相对在10%以上。徐俐[8]等对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硫甙降解产物是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相对含量最高,与本试验得到的结果相似。

泡甘蓝中检测出化合物共24种,其中醇类6种、酯类5种、醛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3种、酮类2种,烷烃类、萜类、含硫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个1种。酯类(65.769%)相对含量最高,是十字花科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9],相对含量在10%以上的物质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异硫氰酸苯乙酯。

泡黄瓜中检测出化合物共22种,其中醛类11种,醇类、烷烃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各2种,酯类、酮类、杂环化合物各1种。醛类(91.638%)相对含量最高,其中反式-2,6-壬二醛的相对含量达到83.370%,这种物质也是黄瓜的特征性风味物质[10]。

泡芹菜中检测出化合物共24种,其中萜类12种、芳香族化合物5种,醛类、酮类、杂环化合物各2种,醇类1种,未检出酯类、烷烃类及含硫化合物。萜类(89.139%)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右旋萜二烯、γ-萜品烯相对含量大于10%。杨敏[11]对芹菜原料进行SPME-GC/MS研究发现,芹菜中含有较多的烯烃成分(尤其是萜烯类)。泡芹菜中的萜烯类可能主要来源于芹菜原料。

对5种不同原料的泡菜中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进行比较,泡芥菜中酯类成分相对含量最高,达到90.208%;泡黄瓜中醛类、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达到91.638%、0.713%;泡甘蓝中酮类、醇类、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为 2.768%、7.405%和11.255%;泡萝卜中烷烃类、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为1.877%、5.740%;泡芹菜种萜类相对含量最高,达到89.139%。

5种原料的泡菜中检测出的酯类化合物主要为异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具有辛辣味味,阈值低。萝卜、芥菜、甘蓝泡菜中的部分硫氰酸酯类成分来自于蔬菜原料[9],部分来自于微生物及酶类作用。5种不同原料泡菜种检测出酯类成分差异巨大,说明泡菜原料种类对风味影响较大;醛类分为饱和和不饱和醛,一般烯醛有奶酪香、果香味,饱和醛味道辛辣刺激[13]。醛类的微量存在即对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醛类是构成泡菜独特风味的重要成分;酮类具有甘草气息,2-壬酮等酮类成分能够赋予泡菜清香气味[14];醇类具有香甜花香味,虽然阈值高,然而醇类的存在对酯类、醛类等成分的生产不可或缺;烷烃类一般阈值高、对风味贡献小,不是泡菜主体风味成分;萜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阈值低,具有特殊气味,被用于香料合成等方面[15]。泡萝卜和泡芹菜中检出的4-萜烯醇、α-松油醇、芳樟醇等萜醇类物质呈现独特的香味,对泡菜风味贡献大[16];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一般具有芳香气味。本实验中检出的含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数量最多,说明其对泡菜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苯甲醛、苯乙醛等具有玫瑰花香、蜂蜜香,可能来源于泡菜乳酸菌对氨基酸的代谢[17]。含硫化合物中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阈值低,是泡菜的主体风味之一[18];杂环化合物也具有较低的阈值,其中吡嗪、呋喃等具有坚果香等温和的香味,杂环化合物的存在对泡菜整体风味的形成具有协同作用[19]。

甘蓝、芥菜、萝卜是四川地区常用的泡菜原料,以这三种蔬菜作为原料的泡菜感官评分相对较高。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萘是泡甘蓝、泡芥菜和泡萝卜的共有成分,说明这7种挥发性物质是形成泡菜独特风味的重要物质。

3 结论

HS-SPME结合GC-MS能够较好地对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本实验通过对5种不同原料的泡菜挥发性成分进行检出分析,共得到挥发性成分80种,不同原料泡菜之间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对泡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酯类是泡萝卜、泡芥菜和泡甘蓝中的特征性挥发性成分,醛类、萜烯类分别是泡黄瓜、泡芹菜的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和萘是形成四川泡菜独特风味的重要挥发性物质。

[1] 顾金华.泡菜微生态研究及优良接种剂的研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 周相玲,胡安胜,王彬,等.人工接种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J].中国酿造,2011(1):159-160.

[3] 朱文娴,周相玲,张惠,等.人工接种泡菜的风味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1):108-110.

[4] 蒋丽,王雪莹,杨洲,等.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泡菜香气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1,32(22):276-279.

[5] Tripathi J,Chatterjee S,Gamre S,et al.Analysis of free and bound aroma compounds of pomegranate(Punica granatum L.)[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59(1):461-466.

[6] 袁志发.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9-241.

[7] 张冬梅.接种发酵萝卜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8] 徐俐,胡伯凯,吴康云,等.八种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J].食品与机械,2013,29(5):10-14.

[9] Mithen R,Armah C,Traka M.Cruciferous vegetabl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sothiocyanates and indoles[M].Netherlands:Springer Netherlands,2011:1-30.

[10] Cho M J,Buescher R.Degradation of cucumber flavor aldehydes in juice[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1,44(9):2 975-2 977.

[11] 杨敏.SPME-GC/MS联用技术在部分蔬菜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12] 钟成,黄奕雯,贾士儒,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对啤酒感官评价的预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3):48-51.

[13] Adams T B,Lucas Gavin C,Taylor S C,et al.The FEMA GRAS assessment of α,β-unsaturated aldehydes and related substances used as flavor ingredient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9):2 935-2 967.

[14] WANG K,Arntfield S D.Binding of carbonyl flavours to canola,pea and wheat proteins using GC/MS approach[J].Food Chemistry,2014,157(15):364-372.

[15] Tackenberg M W,Marmann A,Thommes M,et al.Orange terpenes,carvacrol and α-tocopherol encapsulated in maltodextrin and sucrose matrices via batch mixing[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4,135:44-52.

[16] 王金菊,崔宝宁,张治洲.泡菜风味形成的原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2):163-166.

[17] Gänzle M,Gobbetti M.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M].New York:Springer US,2013:194-198.

[18] 陈功,张其圣,余文华,等.四川泡菜挥发性成分及主体风味物质的研究(二)[J].中国酿造,2010(12):19-23.

[19] Ozolina V,Kunkulberga D,Cieslak B,et al.Furan derivatives dynamic in rye bread processing[J].Procedia Food Science,2011(1):1 158-1 164.

猜你喜欢
硫氰酸醛类酯类
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实香气成分变化
废水中硫氰酸盐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离子色谱法测定PM2.5中草甘膦、硫氰酸盐和高氯酸盐
胶粘剂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的环境气候箱释放模拟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80%异硫氰酸烯丙酯母药HPLC法分析
远志炮制过程中6种寡糖酯类成分转化机制
河北省21个养牛小区生乳中硫氰酸盐含量及来源分析
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及临床对策
青菜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积累和代谢初探
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