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 任豪
(1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 阜阳236600;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笔者采用自拟通络活血汤对4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86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40~83岁之间,平均年龄(60.23±4.9)岁;病程最短 8 h,最长 1周;肢体肌力为0~4级;合并冠心病66例,高血压病76例,糖尿病27例。发病特点:中年以上男性患者较多,大多属脑力劳动者。发病者多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等病史,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作头颅CT、核磁共振(MRI)或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诊断明确。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主症:肢体偏瘫,或失语、眩晕、偏盲、意识障碍。次症:尿失禁、气短、心悸、乏力、腹胀、纳差。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脉弦。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扩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通络活血汤治疗,药物组成:川芎12 g、桃仁12 g、黄芪 12 g、赤芍 10 g、当归 10 g、红花 10 g、海风藤 10 g、地龙 10 g、全蝎 9 g、牛膝 9 g、甘草 6 g。用法:加水煎取400 mL,早晚分服,每日1剂,10 d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1~3个疗程。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部(1993年版)关于本病的疗效标准判定[1]。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86例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例(%)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发病率逐年增长。其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增长趋势明显,直接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是世界上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病因。我国由于饮食习惯及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高,而且多数幸存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市场上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关于脑梗死的有效治疗已成为全球的难题[2]。西医多采用降颅压、控制脑水肿、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治疗。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有关中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书中把中风昏迷期称为“仆击、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期间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名称。自《金匮要略》起才将本病称为“中风”。中风的发生,主要与肝、肾、心、脾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尤其以肝为重要,在病理因素方面,与虚、风、火、痰、湿关系最为密切。老年人体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者素有痰浊,外风引动痰湿进入经络;致使脑脉瘀阻或血溢脑脉外,脑髓神经受损而发病。故见肢体不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难言甚或不能言语。通络活血汤是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办法,精选组合而成的中药配方。治疗以祛瘀活血通络为原则。方中桃仁、川芎、红花、赤芍能活血化瘀通络;黄芪补气活血;当归长于活血化瘀,有祛瘀而不伤正之妙;海风藤、地龙、全蝎祛风通络;牛膝活血补血,舒筋止痛,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全蝎、地龙等均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促纤溶、抑制血栓形成、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作用。黄芪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有较好的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流变、减轻症状的作用[3~4]。临床实践证明通络活血汤治疗脑梗死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部)[S].1993.32-36
[2]许献文,余沛扬.恩必普软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374-375
[3]付文华.黄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56例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06,21(1):131-132
[4]谢纪文,艾长征,冯新民,等.黄芪注射液加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老年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干预效果 [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