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亮,张劲,陈勇,田懿,董晓欢
在全国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统计分析我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于探索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就业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可靠资料,到2012年底,全国仅有40多所高校开设冶金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仅四五千人左右,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冶金工程专业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为该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近700万人。尽管以前冶金行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但正值中国冶金行业大变革、大发展时代,产业发展周期调整和结构升级变化,受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全国大部分制造行业萧条,冶金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减少,价格暴跌,国内半数有色金属冶炼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毕业生就业受行业变化影响,专业优势已大大减弱。
近年来,我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率也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均在90%左右,甚至在2013年达到了94.52%(图1)。学生普遍对自己所在学院和所学专业都有自信,具有较强的优越感。毕业生就业有充裕的行业需求市场,甚至在很多时候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原因,除了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开拓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外,与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冶金行业的影响,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同时,冶金行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对毕业生需求量降低,待遇方面提升不大。如沙钢只提供个别岗位,而应聘者竟达几十人,而重庆一些提供数十个岗位的企业竟出现了无人应聘的尴尬局面。
图1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图
1.大多选毕业生择从事冶金行业工作
有八成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冶金行业等相关企业工作。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相应选择企业的人数也增加,每年都保持在500人以上(表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整体就业环境受到冲击,但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扶持计划,就业比较稳定。其中,选择国有企业超过300人,选择非国有企业的学生也占了近一半。大部分毕业生在双选会上与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作为钢铁行业的老牌院校,学院专业优势突出,技术性强,一直以来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前的校友通过勤奋苦干,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骨干,在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以后毕业生的就业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表1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2.不少学业优秀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
受冶金行业的影响,加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加剧,不少学生选择了升学深造。也有不少学生想通过学习深造加强冶金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以为冶金行业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参考。近年来,选择升学的学生保持在近70人。受学院良好学风影响,毕业生升学比例较高,是除去从事冶金行业工作之外的一个重要去向。相比而言,冶金技术专科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没有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少人也选择通过专升本继续学习。
3.选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稳中有升
由于冶金行业工作的特殊性,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发展空间较好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机关的竞争更加激烈,选择的人数不多,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0.6%左右。相比而言,事业单位则稍微容易,人数比例是选择机关的2倍左右。
此外,毕业生去向还呈现多元化状态。如,2013届毕业生中,有2人选择了出国,1人选择了入伍预征,1人选择了自主创业,2人选择了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特别是选择灵活就业的,2012届有10人,而2013届达53人。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考研或参加公招考试未被录取,他们放弃工作机会,选择了一些临时性工作或继续复习,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或参加公招考试。
冶金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去向为大中型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以及冶金材料类科研院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金属压力加工与焊接的工艺方法、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主要去向为冶金、石油化工企业等。金属材料工程培养新型金属材料、表面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去向为材料、汽车、冶金、船舶、航空航天、家电等大中型企业及研究院所企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培养适应现代陶瓷、新能源材料等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去向为材料、信息、能源、仪器仪表、电子、轻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冶金技术则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就业去向大多为大中型冶金行业,就业率达近100%。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金属压力加工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面向冶金行业,供不应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去向为冶金、石油、汽车及摩托车、机电、建筑、工业设备安装等相关行业,就业面宽。
基于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现状看,毕业生在就业行业的分布上呈较为集中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钢铁行业,并呈逐年上升态势(表2)。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都选择了钢铁行业,且比例由30%上升到了50%,特别是冶金技术专业,主要集中在重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虽然冶金行业目前面临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冶金行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还是选择了继续招聘年轻大学生,充实员工队伍,为企业增添新的活力。有色金属方向毕业生较少,去向大都为其相应行业。材料学作为新兴学科,伴随材料业的迅速发展,毕业生选择材料行业的人数总体也逐渐上升。由于学院主要以冶金为主,机械、建筑、电气相关专业在其他学院,选择此类行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多,且略有下滑。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选择石油行业的毕业生有一些,但人数不多。这些行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八成左右。这些数据也与学院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相吻合。
表2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表
1.毕业生考研大都选择重庆大学等知名院校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大学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两校在钢铁冶金方向优势明显,同时,容易获取信息,考取把握也较大,因此每年录取人数均较多。同时,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冶金方向优势明显,且学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冶金工程、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择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的考研学生增加,但竞争激烈,录取率不高。中南大学综合实力较高,竞争也激烈,录取学生不多,但依然逐年增加(表3)。
表3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院校分布统计表
2.选择读研的毕业生大多为冶金专业
学院各专业中,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大多为冶金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学生为了更好地利用大学设置的专业优势和学到的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选择继续学习。但是,考研学生人数增速较慢,这是考研激烈的表现,但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就业形势依然较好。
3.毕业生升学院校多元化
选择本地的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的人数明显减少,呈下滑趋势。选择东北大学的明显上升,且不少毕业生选择了其他学校,如本地的西南大学,还有外地的西南石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湘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北大学、厦门大学等。
此外,在专升本上,本校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较大发展潜力,且考取本校,具有很大的优势。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最快高校之一,学校批准设立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士点,并不断发展,为广大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学习空间。除此之外,学生开始选择重庆区县的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
1.大多数毕业生选择重庆本地或四川省内就业
重庆本地生源最多,重庆本地企业较多,发展较好,大多学生选择了在重庆发展。学科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合作,学校长期与重钢集团、西南铝业、中冶赛迪公司等具有冶金行业背景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及人才培养合作,为毕业生选择重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四川和重庆的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加之四川的生源也不少,且有攀钢、德胜、金广、川威、达钢等大型企业,吸引了不少毕业生前往。
2.不少毕业生选择江苏等东部地区的企业就业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在新兴冶金和材料科学发展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上海、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伴随江苏省近年来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江苏成为毕业生去向中除过重庆、四川之外的第一大省份,赴江苏省的学生就业单位有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钢铁企业。
3.少数毕业生响应号召,选择西部较偏远地区就业
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中西部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学生开始抓住这一机遇选择了其他中西部地区就业。但是,相比其他地方而言,人数还是较少。选择新疆的有一些,但是没有人选择西藏。
1.学院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重钢
由于学院专业的特殊性和优势,加之重钢的发展需要,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发展关系,且学生个人意向选择重钢,特别是在2011、2012届毕业生中设立了重钢班,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订单式培养,更好的满足了毕业生、企业和学院的发展需要(表4)。
表4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统计表
2.长期合作单位招聘毕业生总体比较稳定
学院长期和四川德胜集团、涟钢、四川达钢、信阳钢铁、中石化、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攀钢等保持长期合作发展关系。其中,不少单位为响应中央号召、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深化企校合作、支持和关心学校建设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积极进取,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学院专项奖助学奖,吸引了大批毕业生,就业人数比较稳定。金广集团、武钢等大型企业由于发展需要,达成签约意向的人数略有减少。四川川威集团、沙钢、柳钢、中石油、中天钢铁、安钢、湘钢、重庆材料研究所由于发展需要,招聘人数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选择了这类企业。
3.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机会增多
毕业生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冶金行业,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其他更多的企业和非冶金行业。
从学院当前毕业生各类就业分析中可以看出,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稳定,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就业去向、行业、区域、单位及升学院校等也比较符合培养方案。但是,由于全国总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冶金行业目前现状和学生自身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及满意率必须加以提升。
第一,深化办学特色。不同高校冶金相关专业培养定位差别较大,主要依托于高校本身优势或特色定位。学校办学思路是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近期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及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具备特色科技大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水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基于此,学院要立足于学院的专业特色优势。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工作,争取申请冶金工程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领域硕士点,强化办学特色。
第二,增强学科建设。由于扩招和其他高校增办冶金工程相关专业,加之学院升本以来时间较短,毕业生中专科层次在压缩、本科在扩大,但与此同时,社会对专科层次的认可度较高,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品牌效应还未体现。所以,必须利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加强学院学科建设,将本科层次的办学工作做大、做强。
第三,拓展就业市场。一方面,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及就业基地共建协议等形式,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将实习期与就业期相衔接,缩短就业路径。另一方面,学院要以60周年校庆的成果为契机,建立并完善校友资源库、友好合作单位资源库和新开辟就业单位资源库等,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
第四,提升学生素质。毕业生总体来说,综合素质较好,能基本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受铁矿石价格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目前钢铁企业发展对毕业生需求量有所下降。伴随市场波动,要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与市场一起不断发展。一是加强学生思想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思想过硬、作风踏实的毕业生。二是以培养适应冶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素养优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
第五,强化就业指导。从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地区分布可以看出,学院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如三资一扶、西部计划的人数很少,奔赴西部及基层县市就业的人数也非常少。这要求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以“立足重庆、做强西部”为区域定位,以“背靠冶金、面向基层”为岗位定位,以“坚韧朴实、勤奋好用”为形象标准,鼓励基层就业,以提高就业的分散度。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其参加重庆市村官选拔考试,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踊跃参军报名,选择中小企业和艰苦地方工作。同时,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指导学生更好地求职择业,提升就业能力。
第六,制定生涯规划。理清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明确目标规格定位,将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建立起从大学新生到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对大一新生主要是在就业意识和方向上培养,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着重于结合自我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重点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的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以此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学生、老师和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的系统工程。作为学院,要立足冶金行业的发展新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学生和社会二者的需要统一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切实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