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波,陶延安,何佩珊,王燕平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淮河岸边,乃 “古采珠之地”,故又称“珠城”。不仅于此,蚌埠还是一个玉城。无论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还是“和氏璧”产自荆山的传说,都说明了蚌埠玉器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蚌埠当代玉器制作从1958年开始,迄今已形成一定规模,尤以仿古玉出名。蚌埠仿古玉器以造型、纹饰、作色、作沁几可乱真而见闻于世,与陕西咸阳的青铜仿古、江苏扬州的字画仿古并称“仿古三绝”。
调研显示,蚌埠现有玉器生产加工企业3000多家,玉器市场入驻商户1600户,从业人员超3万人,年销售额过20亿元。目前,蚌埠已形成南山路、华海小区、龙河路(北工地)、延安里、余庆苑、淮上区等玉器生产集聚地及光彩玉器文化城等玉器交易市场。总体而言,蚌埠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玉器市场集散中心,打造了光彩玉器文化城。2011年,蚌埠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基地”。
蚌埠玉器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产品多为仿古,新作较少,特色产品研发不够。业内人士认为蚌埠玉器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在仿古,且多处在玉器加工的中间环节,仅做坯料的打磨、作旧、销售,工艺要求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其次,蚌埠玉文化产业虽具有一定发展水平,但目前基本属于单兵作战,上下游及衍生产业开发不够,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再次,产业集聚度低。目前蚌埠玉器业大多仍沿袭作坊式的传统业态。玉器生产经营者虽多,但分布零散,且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聚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要想进一步促进蚌埠玉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寻求一个全新的角度,凝练优势、集聚创新、特色发展。
我国是产玉大国。近年来,一些地区依托其独特的玉石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调研,本文将全国典型玉文化产业地的产业发展状态归纳为表1:
表1 全国典型玉文化产业地的产业发展分析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蚌埠玉文化产业同其他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不同。首先,蚌埠本身并不产玉,这与南阳、鞍山等地均不同。其次,蚌埠玉器行业仍大多沿袭作坊式的传统形态,主要采取对原材料进行仿古加工,相关衍生产业的带动有所不足,而南阳等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再次,蚌埠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蚌埠仿古玉器不断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色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同类地区相比富有市场潜力,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最后,蚌埠玉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稳步增强。如,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统筹不低于2000万元资金,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引导全市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1]。
为更好地发挥蚌埠玉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建议从以下四方面促进其特色发展。
一是加强特色玉文化珍珠产品研发。蚌埠别名“珠城”,曾因盛产珍珠而闻名于世;如今,蚌埠又以仿古玉器而扬名。因此,可通过制作富有地域特征、纪念意义的“珍珠+玉器”复合工艺饰品进一步丰富蚌埠地方玉文化特色。“珍珠+玉器”的结合可根据其具体形态,取为“珠联璧合”、“珠玉满堂”等富于文化意蕴与审美情趣的响亮名字。在款式方面,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每一部分的特色。具体而言,若珍珠与同出于皖北的灵壁玉石相组合,要考虑到灵壁石体型一般较大,适合做摆饰,珍珠于灵壁石而言,起的是点缀作用。安徽的又一地方玉料霍山玉颜色丰富,适合做小件饰品,经过精心设计,珍珠可与霍山玉完美搭配,制作成秀美的手、足、胸包等饰品。
二是加强特色玉文化佛教产品开发。中国玉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影响是相互的。佛与玉两者的不解之缘,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将玉器产品开发与佛教文化结合,打造特色玉文化宗教产品。如以佛文化为依据开发出生肖系列、佛像系列、开光佛具系列、佛缘饰品系列、平安车饰系列、风水用品系列、吉祥旺财系列等有关玉石产品。
一是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一方面可开发民情风俗玉文化体验游。蚌埠可根据玉行业文化习俗,结合本地民风,深度挖掘玉的民俗内容,举行祭拜等表演活动,展示玉文化的传奇色彩,开创相应的民俗体验旅游活动,从而吸引观光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开发个性化玉文化专题游。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个性化旅游的需求增长,人们已不满足只欣赏加工好的玉器成品,而想知道玉器是怎样加工的,或者想亲自体验一下玉器的加工过程[2]。蚌埠可通过把握游客的个性需求,开发“观玉—知玉—雕玉”的特色玉文化旅游,进一步利用好现有资源,挖掘旅游资源空间,抓住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增添特色旅游项目。除此之外,还可根据玉文化的特殊内涵开展其它玉文化专题旅游,如玉石产地的探宝大行动、鉴宝体验游、美玉博览游等,让游客参与其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旅游欲。
二是整合蚌埠玉文化特色旅游路线。根据蚌埠现有的历史、自然、人文、工业等玉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人文、工业两条富有蚌埠地方特色的玉文化旅游路线。人文旅游路线是先让游客参观感受蚌埠玉文化的博大精深(市博物馆),再让他们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怀远卞和洞“卞和献玉”),在此途中经过禾泉农庄、白乳泉等风景名胜区,从而带动这些景区的发展。工业旅游路线是让游客了解蚌埠玉器产业发展历程 (市博物馆),然后让游客知道玉器成品是如何雕琢、加工(蚌埠玉雕厂、数百家古玩玉器生产作坊)、销售(古玩城、光彩玉器城)。最后,可对游客赠送玉石特色产品、纪念品,或以DIY的方式开发一些简单易行的玉器工艺品留以纪念。
一是开拓玉文化资源影视基地。要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玉文化产业,还必须将之与地方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可重点把握蚌埠本土的淮河文化、大禹文化、道家文化三大文脉,实现传统文化、美玉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近期而言,建议结合即将规划实施的涂山大禹文化产业园项目,将特色玉文化与大禹文化有机结合,打造集历史探源、文化观瞻、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影视基地。同时,鉴于国内影视基地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属于只供拍摄使用的单一影视城形式,拍完即走、收益有限的问题,蚌埠要相应增加研发、生产、交易等要素,丰富玉文化影视基地这一衍生产业的内涵。
二是建设玉文化主题公园及雕塑。蚌埠玉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不应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层面,在城市硬件基础建设上,可以进一步衍生特色玉文化的内涵。例如,可以在城市雕塑上用玉佛为题材设计,以此加深蚌埠的城市主题与内涵,强调蚌埠不只是珠城,还是玉城。或可开展主题公园建设,学习国家4A级景区杭州东方文化园的做法,建成并对外开放一个以玉文化为主题,以蚌埠山水灵气、玉雕精品和人文胜迹为特色,集游览、观光、度假、休闲及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玉文化主题公园。
蚌埠市域非产玉区,自身不具备原材料资源,但距玉料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灵璧县仅80余公里距离。因此,应当整合协调两地产业优势资源,实现双赢。同时,作为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蚌埠,也有理由进一步引领地区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区域支柱产业,实现省政府“皖北振兴”的战略目标。具体设想是,在借鉴国内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曲江模式”、“丽江模式”、“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模式”等基础上,立足皖北区位产业资源禀赋实际,创新打造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皖北模式”,使其更适于时代、更适于安徽、更适于皖北。
一是实现“蚌-灵”玉文化产业同城一体化。参考国内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模式,以皖北玉文化产业资源禀赋为依据,创新构思以蚌埠为中心城、灵璧为卫星城的皖北玉文化产业“蚌-灵”同城一体化。在保持、强化蚌埠市域“玉器加工业中心城”的基础上,将灵璧定位为其“产业原料工业型卫星城”,着力打造“原料—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抱团集聚发展、有序有效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皖北模式”。用足用好 “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北振兴”等国家、省级政策扶持,借鉴玉文化产业“南阳模式”,选择合适区位,争取设立“皖北玉文化产业发展试验区”,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皖北模式”。
[1]叶琦.逐梦“朝阳”:安徽省蚌埠市发展文化产业纪实[EB/OL].[2012-08-16].http://www.cnicif.com/content/news/cyxx/2012/8/14/content-1007030000-86dd792a-e304-4d7abfa8-f2349d7277f9.htm.
[2]胡素赟.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艺海,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