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12-25 13:45马胜利姜博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内涵

马胜利+姜博

[摘  要]本文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在现有创新资源基础上,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依照创新产生特点、过程、形式等规律,依托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大量创新型企业,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移扩散,通过一批创新型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依靠创新带动经济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四条路径,分别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链创新网络、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完善。

[关键词]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59-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大规模的投资拉动。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下降,人口红利出现了拐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困难加大,部分高污染、高能耗型企业对资源利用不合理,降低碳排放任务严峻,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在现有创新资源基础上,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依照创新的特点、过程、形式等,依托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大量创新型企业,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移扩散,通过一批创新型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依靠创新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既要符合创新产生规律,也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企业全球化竞争需求相一致。

一、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发挥基础研究的创新源作用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大力支持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共享、信息获取等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1]。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大学和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学需求推动型。研究型大学是推动基础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研究型大学贡献基础研究的创新源作用。我国教育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大学的基础性研究受公共基金的约束,以及基础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促使大学研究加强与产业间的联系,大学研究分散风险的同时,更能积极主动地将研究成果“企业化”。二是产业需求推动型。产业是新技术商业化竞争的主要场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受制于核心技术靠国外引进和产业内部研发资源不足,这促进了产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融合,借助大学研究基础,克服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了大学和产业间的知识创新、共享、转移和消化吸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和共享显然处于重要位置,大学的科研导向和企业的利润导向使得各自对知识需求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知识互补激励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这表现在:一是大学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研发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在大学进行科研过程中共享了隐形知识。二是大学研究人员私下里在企业兼职,这是知识在大学和企业间双向转移的一种渠道,企业家有机会了解到先进技术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人员也能够实地观测到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在与企业科研人员交流中获知企业研究动态和所需知识。三是大学通过培养领先型毕业生为企业创新服务。大学培养的拥有新理念、新技术的实用型毕业生是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的,这些毕业生融入企业之后就能发挥自身的创新价值。四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产学研合作各方共同参与、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转,借助平台增强知识转移和共享,保护各方的知识产权权益。

二、构建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链创新网络,实现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只靠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够的,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竞争力增强的重要表现,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链高端嵌入GVC(全球价值链)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重要途径。以技术研发强、品牌效应好、资金雄厚的大企业为主导,带动配套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完善的大企业主导型NVC(国内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和国外不同环境制度下的产业竞争,通过大企业对NVC的治理带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促使NVC高端嵌入GVC,提升NVC竞争力,向GVC高端攀升。

我国企业要走产业链高端嵌入GVC之路,关键是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完整NVC,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离不开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大企业,大企业依靠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具有发展NVC高端环节的潜力,政府应增加大企业主导型产业网络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积极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配套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合作竞争氛围,完善的NVC是高端嵌入GVC的基础。具体的嵌入路径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第一,打造大企业主导的NVC是高端嵌入GVC的起点,本土企业在NVC基础上能够获得高端升级的机会,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拓宽金融融资渠道、上下游企业开放式协同创新等方式将大企业拥有的技术和市场势力转化为具有垄断势力的终端集成主导企业。第二,主动寻求参与国内竞争,在NVC条件下与外国企业在国内展开竞争,并取得国内竞争优势。本土企业可以采用本地化产品创新策略谋求获得国内市场优势地位,整合产业集群本地化资源,通过竞争激发升级核心技术的动力,增强NVC治理能力,提升产业链成功嵌入GVC的概率。第三,在国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实现NVC和GVC的动态均衡。在与占据GVC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准确的市场定位、国际化人才引进、切入时机等是国内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获得与GVC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在GVC体系下获得突破,高端嵌入GVC。实现高端嵌入就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能力、标准制定的话语权、知名的国际品牌、引领时代的先进设计及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强大竞争力。

如上所述,为了实现我国大企业主导型“全产业链”高端嵌入GVC,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一方面,政府应评估认证具有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潜质的大型企业,通过补贴、税收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重点扶植潜质企业,鼓励大企业主动承担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配套的需求。政府还应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增强大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产业链内部企业要增加交流合作,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大局,在国内与国外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分阶段、分层次地获取竞争优势,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应注重利用本土资源、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创新,提升治理NVC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扩展视野,“入乡随俗”是获得国外客户认可的国际经验,“走出去”的企业应通过科学评估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研发合作、项目合作与人才交流合作,在竞争中学习国际经验,在抗衡中寻求突破,争取“全产业链”嵌入高端GVC的早日实现。

三、加强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中小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资产规模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管理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而加强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是突破上述瓶颈的一个途径。

开放式创新超越了企业边界,从企业内部与外部发掘创新思想,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企业与纵向、横向型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将中小企业的“短处”变“长处”。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部创新存在资源和技术的“短处”,能够在开放式创新下转变为“长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专用性。在技术研发基础上,大企业普遍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人才,更多依靠技术引进保持竞争力。在封闭创新环境下,大企业投入在研发机构上的专用性资产为其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同时大企业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中小企业正是在这些专用性资产上的“短处”,使中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下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更善于把握企业内部和外部出现的创新思想、创新人才及组织创新等,大企业的“长处”使其专注于产品与工艺的渐进性创新,而中小企业的“短处”更有可能出现根本性创新。二是政府支持。我国的大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国家对国有大企业的研发补贴是一般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大企业的研发高补贴未必能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部分国有大企业凭借国内垄断地位缺乏创新动力,容易错失良机。而中小企业的研发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间的研发合作与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市场竞争下的优胜劣汰逼迫企业提高创新研发效率,将政府补贴“短处”转变为研发效率“长处”。三是创新风险。中小企业在创新资源上的不足直接提升了企业创新风险,技术研发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但创新的不确定性使得高投入未必能有高回报,大企业资源丰富,研发持续性投入能力强,创新风险相对低点。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小企业主动寻求企业内外创新有效资源,分散风险,一旦发现用户对新产品的反馈很差,企业容易“止损”,而大企业的“止损”能力就比不上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和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代表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增强了自身竞争力,还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开放式创新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同时,也为大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机会。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成果分为三种用途:一是中小企业凭借创新成果壮大自身竞争力,谋取先占性垄断势力,中小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有可能催生一个大企业,进而形成一个优势产业链,反过来凭借地位维护其优势。二是中小企业将创新成果专利转让给技术需求企业,收取专利转让费,通过成功研发经验和专利转让费进行新一轮的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三是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创新成果自然成为大企业的一部分,在更高平台上发挥作用,提高了大企业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成果不管以何种方式转移扩散,都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依靠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不仅能够提升企业、产业以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政府“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效率的发挥与提升。国家创新系统内部结构复杂,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制度等要素构成,具体构成要素如图2所示,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创新环境分为技术中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创新制度则主要由政府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撑等政策保障构成。国家创新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部竞争与外部协同双动力运行机制是有效发挥创新驱动效应的重要引擎。

创新不单单表现为一种现象,更是一系列高效的资源配置及其反应过程。系统内创新资源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既是创新产生、扩散及其成果商业化的基础,又是符合创新规律演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任何孤立的、非系统化的创新均是低效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系统性创新体系建设与之配套。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内的主体竞争机制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发生,诱发了企业间技术领先权的争夺以及科研成果“企业化”的竞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效率。其次,创新环境是创新成果扩散的保障,市场化程度的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也能够加速知识与技术的扩散,使其成为系统协同的保障。最后,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撑等政策措施能够为企业实施协同创新及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

[2]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

[3]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

[4]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5]夏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其最新启示[J].中国软科学增刊(下),2009.

责任编辑  宫秀芬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