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范志佺,男,1955年生于呼和浩特市,1975年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拉山发电厂(当年叫做“180”战备电厂)参加工作。近40年的执着追求和无悔付出,为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如自治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在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范志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在采访的路上,记者同司机马师傅聊起尚未谋面的范志佺,一路上话不多的马师傅一下子健谈起来:“范厂长是个难得的好人!我曾经给他当过司机,他从不因为个人的原因用厂里的车,他那种踏实肯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让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记者在乌拉山发电厂见到范志佺本人,他中等个头,体态矫健,头发乌黑,紫红色的脸庞。穿一身蓝色工衣,说起话来不急不缓,带着朴实诚恳的微笑,讲起往事的时候一双眼睛温和而明亮……
一身褪色的工衣,一生执着的坚守
跟随范志佺走进“范志佺事迹展览室”,第一块展板下陈列着范志佺穿过的工衣,两件牛仔布料的工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常见的样式,褪色到已经快要看不出本来面目,领口、胸口、袖子是油污经洗涤后留下的浅褐色。范志佺的妻子关颖说:“这还是精心挑出来的。他特别节约,工衣穿破了舍不得扔,非得缝补好了继续穿,不到实在不能穿了的时候不换新的。”范志佺的老工友说:“从没见过他西装革履的时候,从来都是一身工衣。”就是这一身褪色的工衣,见证了范志佺在乌拉山发电厂一生执着的坚守。
1975年, 20岁的范志佺刚入厂,成为一名电气学徒工。为了尽快胜任工作,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照系统图排查线路,学习设备原理,钻研操作技能。3个月后,他就把全厂电气设备摸了个遍,很快就上岗值班了。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他逐一干过班组的每个岗位,成为厂里的技术能手,并且是当时全厂唯一一个钻过所有电缆沟和管道沟的人。
1979年至1980年期间,不少乌拉山发电厂的原兵团战士都返城了,愿意留下来的人屈指可数。电厂地处偏僻,环境艰苦,背后是风化的荒山,前面是白花花的盐碱滩,常年风沙不断,外人很少来。范志佺的家人也在呼和浩特市为他找好了接收单位,然而,范志佺不仅自己没有回城,还把当时在呼和浩特市十九中当教师的妻子关颖也带来了。安家落户之后,范志佺又全身心扑到工作上。关颖回忆说:“他经常在厂里参加抢修、维护任务,我在家里经常是等了又等,饭菜经常是热了又热。”
熟悉范志佺的人都知道,他总是主动要求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干活儿。抢修任务紧时,吃饭都在设备机壳内,睡觉就靠在设备旁的栏杆上或者就地铺张硬纸片,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范志佺的老班长王忠杰说:“平常人一天最多焊一包焊条,他一天得焊两包焊条,中午大家去吃饭的时候他在焊,下午回来上班时他还在焊。当时的制度是加班累计6小时给1个倒休日,范志佺作废了600多个倒休日,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两年活儿。”
近40年中,范志佺从乌拉山发电厂电气值班员、班长、值长、总值长、运行科副科长干到党支部书记、纪委书记、副厂长等,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常年穿着一身工衣,冲在生产第一线。常有人问厂里职工:“那个一身油一身灰、看起来像个民工的人是谁呀?”职工们总是自豪地回答:“那是我们的范厂长!”
一双修旧利废的巧手,一件件适用小发明
“范志佺事迹展览室”陈列着范志佺用过的工具,有绕线机、小电机、验电器等,其中不乏他的小发明、小创造。由于爱钻研、肯琢磨,范志佺得了个称号叫“范老钻儿”,许多设备在他手中变废为宝,为电厂节约了不少宝贵资源。
在工友眼中,范志佺是一个修理、改装电动工具的高手。几乎所有的电动工具他都能修,他十多年前修好的电焊机到现在还很好用。他用手枪钻改装的研磨机在当时称得上是专利发明,现在有些电厂也依然在使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范志佺就开始了他的发明创造。他制作了装有指针的罗盘,方便运行值班人员做好巡回检查;制作了一百多块设备标示铭牌,防止误操作事故;制作了全厂电气一次系统、厂用系统、直流系统模拟操作图版,为厂里节约了7万多元,这在当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仅1995年,他就为车间修复、改装了报废的11台电焊机,修理电动扳手、角向研磨机100多台次。他研制的小阀门电动研磨机,比原来的搬运研磨提高效率7倍多,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2012年,他主动请缨完成了磨辊补焊装置改造和磨煤机检修堆焊工作,使补焊设备的使用寿命比原来提高了6000多小时,达到10000小时以上,大幅减少了设备检修次数,当年便节约费用8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由他牵头的技术改造多达30多项,公司级技术革新10多项,为厂里创造效益200多万元。
生活中的范志佺同样“爱一行钻一行”。他喜欢画画,家里墙上挂着他的油画作品《黄果树瀑布》;他喜欢音乐,自己制作了两把马头琴,其中一把琴的柄是用铁锹把子做的;他喜欢雕塑,曾制作了一件美人鱼造型的雕塑品;他喜欢飞行,天气晴好时带着动力伞去春坤山下乘风……他说:“兴趣爱好多了人就会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保持平和的心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大概是他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吧!
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一派廉洁无私的正气
在范志佺的妻子关颖的记忆中,有一辆难忘的老式自行车。1988年,关颖患了多发性骨髓瘤,需要定期到乌拉特前旗医院抽血化验。从厂里到旗医院,有约15里的路程。范志佺拒绝厂里派车接送,坚持骑自行车驮着妻子,有时前面还带着女儿,顶着西北风,在砂石路上来回跑约30里地,风雨无阻。妻子也是电厂职工,可以报销部分医药费,可范志佺从没主动去报销过,还把积攒下来的钱送到困难职工手中。回忆起这段经历,关颖无怨无悔,她说:“我们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他就是这样的人,总是为他人,很少为自己。我就是喜欢他这点,心里特别干净!”
范志佺的同事靳振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1997年,范志佺任运行部党支部书记,管着全厂的电话。远在呼和浩特市的父亲生病了,范志佺十分着急,却没有用自己办公桌上的电话,而是跑到公用电话亭去打收费电话。他随范志佺去北京出差,住的是30元一天的小旅馆。一次,范志佺要到周边出差,工人刘建国满以为跟着他能吃顿好的:“至少路过农家乐吃顿猪肉勾鸡吧?”结果回来后他苦着脸说:“范厂长说请吃饭,原来是自己出钱请每个人吃了一大碗面!” 2004年,一位茶商来厂里推销茶叶,偷偷给时任副厂长的范志佺在办公室留下两万元钱。范志佺知道后立即给这位茶商打电话:“马上把钱拿走,在我这里,这一套行不通!”茶商百般推辞,范志佺当即把钱交给厂纪委。
范志佺的女儿晶晶至今还是某电厂的一名临时工。厂里的人们不解:范志佺是电厂领导,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安排进电力系统工作那还不容易?范志佺回应说,女儿的专业不符合厂里进人的要求。人们说,即使专业不符,以范志佺多年来对厂里的贡献,应该也可以开个特例。范志佺还是不开口。为了工作的事,女儿对他也有怨言。他对晶晶说: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厂里好多老工人的孩子也是跟你一样的情况,不能因为你是领导的子女就理所应当地比工人的子女特殊。”慢慢的,晶晶理解了父亲的话,她充满信心地说:“凭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转正!”
一把铮亮的理发推子,一腔关爱他人的热忱
“范志佺事迹展览室”里还陈列着范志佺做义工时用的工具。他拿起一把铮亮的理发推子,一边在自己的头上比划演示,一边讲在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发生的趣事。多年来,他不仅在厂里组织的捐助活动中带头捐款,还为周围群众义务理发、磨剪子菜刀、修理家用电器,更常常带着妻子、女儿到周边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
乌拉山发电厂配电班的王永红记得,1984年,年仅14岁的她先后失去了双亲,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在上学,生活没有着落。范志佺不仅帮家人申请了厂里的补助,还把自家的洗衣机、衣柜、床送给她用。当她去范志佺家时才看到,范叔叔家的衣服放在纸箱子里,一家人睡觉打着地铺。回顾往事,她说:“范师傅给了我们许多物质上的帮助,但他给予我精神上的财富更使我永生难忘。我从他那里学会了责任、爱和奉献,学会了如何乐观面对困难,这是我一生永不枯竭的财富。”
范志佺热心帮助困难职工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对自己的生活极尽节俭,对他人的帮助却竭尽所能。从1987年到2014年,他共资助孤儿、退休特困职工、残疾人、孤寡老人26000元;为全国火灾、雪灾、地震灾区捐款合计18000元;捐助西藏、内蒙古西乌旗、清水河县贫困学校学生合计35000元……几十年来捐出的财物达到了十几万元。每当有人不理解地问他:“你自己的日子过得也不宽裕,怎么还捐那么多钱啊?”范志佺总是回答:“因为我是一名党员。”
回首近40年坚持做好事的历程,范志佺把它归结为一代人的精神特质。他说:“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从小受党的教育,老一辈师傅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给我树立了好榜样。” “我的父亲是一名不识字的木匠,他常说,当木匠必须实实在在,手艺人不能昧了良心,要线正距直。做人也是一样,要坦坦荡荡,公平公正。” 范志佺就是这样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作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奉献社会,让生命迸射出了绚丽的火花。□
责任编辑:刘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