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机化技术推广源于农业技术推广,属农业技术推广的范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农业技术推广自舜时代就开展起来了。古代的“劝农”、“课桑”、“教嫁”都属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意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和督导,目的在于教育农民,启发农民使其改变知识、技能、态度,以提高生产,改善生活。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教育;转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50
1 教育功能
农机化技术推广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文化教育,它具有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能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而且是在生产实践过程和农村经济生活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脱产教育。因而能满足各种情况的农民学习的要求,最易发挥提高农民素质的社会教育功能。由于农业机械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受教育者学习掌握它的使用操作和管理技术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
2 转化功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它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形态,只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经过传输,投入社会经济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的,其推广过程既是对农民的教育过程,也是技术传输、转化生产力的过程。通过推广工作,帮助农民掌握农机化科学技术,同时在生产中去实践它,经传输、投入农业生产,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最终表现出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转化功能主要表现知识形态技术和技术载体的转化功能。知识形态技术主要有信息、管理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和加工工艺等,技术载体主要有各种农业机械和有关的农用物资。农机化技术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要求技术推广与物质经营及技术转化,成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作用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这样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两种转化过程才能较好的完成,为此,必须有相适应的机构和职能,如推广工作可根据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实行技术与物资结合,兴办各种经济服务经济实体,开展与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关的新机具、新技术的生产服务性经营,以增强推广效果。
3 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主要是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技术的进步,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技术服务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到物、技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服务;从本区域服务到跨区域服务;从单向作业服务到增产、增收、增值相联系的全程服务;在参与生产、组织生产中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开发创新功能
农机化新技术成果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只适应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差异性等因素,故对推广的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选择性。这就要求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进行试验示范、技术改进等创造性的工作,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而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机化科学技术研究的延伸和发展,需要推广工作者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就是说,技术推广绝不是对农机化科研成果的简单转移,不是对原有成果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创新。农机化科技成果是人们对农机化技术的不断认识、实践的结晶;技术推广则是对这些成果的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提高。
技术推广还向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和新课题。反馈成果新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设计改进依据,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它还为科技成果提供新的实验方法、手段和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5 农机化技术推广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51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承担公共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16条规定:“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技术推广的任务,就是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的正常程序,促使社会生产向更高一级的形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根据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需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
农业机械化科技新成果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技术来源。这些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虽然经过了一定范围的试验和监定,但在大面积、大范围推广之前,还必须进行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试验论证。通过试验考核本机械化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该项技术在当地具体的农村经济环境下推广是否有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否推广,推广的程度和范围等方面的意见。不能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在当时、当地具体的农村经济条件下推广没有效益,甚至要亏本,这样的农机化技术应提出暂缓推广决策,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通过试验论证,还可以发现和提出相应的配套技术,使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简介:彭友,本科学历,大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