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猫在巴黎》是由法国Folimage(疯影)动画工作室2010年推出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一个集亲情、浪漫、荒诞于一体的精彩故事。本片回归原创,全部采用手工上色,色彩鲜艳饱和,风格上有马蒂斯、莫迪利亚尼、毕加索的影子。
关键词:猫在巴黎;法国动画;浪漫主义;黑色幽默
“作为一部2D的动画片,《猫在巴黎》呈现了并非完美却特立独行的风格。精美杂糅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得动画本身妙趣横生。”这是《电影手册》对《猫在巴黎》的评价,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旗帜诞生、至今以批判性和专业性著称的《电影手册》(CahiersduCinéma),对一部动画电影书写溢美之词,并不多见。
《猫在巴黎》(Une vie de chat)是由阿兰·嘎诺尔(Alain Gagnol)和让卢普·费利乔利(Jean-Loup Felicioli)联合执导,疯影(Folimage)工作室制作的。影片结合悬疑和幽默,以一只猫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且采用借鉴了多位绘画大师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例如,毕加索、莫迪利亚尼、博纳尔、马蒂斯等人。影片采用儿童画稚拙趣味的手绘风格,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影片的主角,明亮的色块将法国巴黎抽象成众多几何形状的屋顶。猫、女孩、警察母亲、善良的小偷、凶残的大盗和愚蠢的跟班,在深紫色的夜巴黎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惊心动魄的犯罪与追捕的故事,然而揭开故事表层,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破碎家庭中的脉脉温情。
1 故事简介
本片讲述了一只生活在巴黎的猫蒂诺,它过着双重生活。白天,它陪伴警察珍妮的独生女儿佐伊。夜里,它与大盗尼克一起在巴黎的屋顶上飞檐走壁,入室盗窃。佐伊是警务处长珍妮的女儿,自从父亲死后她就一直沉默着。珍妮一边要抓多起珠宝失窃案的盗贼,一边又要监视被头号公敌哥斯达所觊觎的巨型内罗毕巨人雕像。在哥斯达和他的同伙被佐伊发现的那个夜里,事态极速发展。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行动一直持续到了清晨,所有的人物在此过程中交错,或者互相帮助,或者互相搏斗,直到来到巴黎圣母院的屋顶上……
据导演阿兰·嘎诺尔所说,《猫在巴黎》的故事源于他内心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他曾告诉记者:“猫本身也有很矛盾的地方,它是家养的动物,在家里待着。但另一方面,猫的性格又很独立,总是特立独行的。这种矛盾性特别吸引我,我想以此尝试一次长片动画。”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幸看到这部极具特色的动画影片。
2 动画造型、色彩分析
无论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场景造型设计上,《猫在巴黎》都极具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特点,视觉风格抽象。人物造型上从古典的绘画作品中吸取元素,深受莫迪利亚尼、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影响。正面人物如佐伊、尼克、珍妮等全部运用优雅纤长、充满韵律的曲线来表现,瘦长而圆润的脸、纤长的脖子、拉伸着的身体比例,显示出他们从容不迫的气质与性格;而到以哥斯达团伙为代表的反面角色上,手脚粗壮,人体比例上的变形得到很好的呈现,将他们残暴的性格暴露无遗。本片人物面部的绘制全部趋于平坦,细腻而简洁的线条一笔勾出富有符号感的鼻子,杏子形状的眼睛,并在双眸里留有大量的白,看似空无一物,却又似饱满情感的堆积。同时,融合了太极形态的人物动作设计,更为这部影片平添了几分中国韵味。
影片回归手工,全部采用传统的手绘上色方法,色彩明快、细节丰富,充满了西方古典绘画的质感。色彩的运用夸张而又超越现实,如作为主角的小猫蒂诺,色彩上以深灰和橘红相间,而橘色、紫色、粉色、绿色则被浓浓地涂在画面上,用来呈现出夜间的巴黎。影片画面用大面积平铺的纯色来表现,而较少地关注对场景空间和深度的塑造,也忽略掉影片中物体质感的表现,手法新颖且独特,对比强烈的色彩从而使得画面更富于象征性,也更好地表现故事的情感。影片中当尼克为救佐伊,与黑帮团伙在黑屋追逐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影片惯有的节奏被瞬间打破,通过这段没有颜色只能看到人物线条的方式,导演极尽简约、直截了当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此时人物紧张慌乱的状态。导演阿兰·嘎诺尔说,这段情节其实是一种讨巧的处理方式,他们在这个部分节省了制作渲染的时间,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新奇的视觉表达。
3 黑色幽默中的善与恶
如果说整部影片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很“法国”,那么在故事情节的编写上则套用了传统美式侦探电影的黑色幽默套路。影片中的诸多细节用浓浓的法式情调描绘,尤其是影片结尾大盗尼克和警察珍妮之间产生的奇妙爱情,更让人感受了法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怀。在导演阿兰·嘎诺尔看来,《猫在巴黎》是一部带有十足黑色幽默的动画片,好人不总是警察,盗贼也不总是坏人,一些处于善恶中间的人物最后也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局。或者,这种判断好坏的标准有些挑战现在人类社会已有的是非观念,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同时又让观众暗声叫好的结尾,才使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动画影片,也让影片产生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4 浪漫主义元素贯穿始终
法国电影秉承了法国人一贯的浪漫气质,他们喜欢在电影中灌注着自己民族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在剧情缓慢,节奏沉闷的法国电影中如此,在这部简短流畅的法国动画当中亦如此。法国人注重情感世界和对人物内心的表达,所以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一颗双重性格的心灵,行走于白昼或黑夜之间,徘徊于自我或非我当中。例如,蒂诺,又如尼克。寂寞的夜里总是有着盗亦有道的温情,孤独的身影背后总是有着拔刀相助的善心。
在法国人眼中,“浪漫”一词是很富有弹性的命题,小至路边陌生人的法式湿吻,大到有良心的大盗自然可以与会耍太极的女督察相爱。影片在视觉上很好的借鉴了浪漫主义元素,这种“浪漫”并未抽离于电影之外,而是始终贯穿在电影的起承转合之间。例如,深色的夜空下,大盗尼克看着远去的蒂诺不禁感慨“不管怎样,我总是孤身一人……”。又如,尼克不慎从巴黎圣母院屋顶跌落时,珍妮救了他后,尼克问道:“警察什么时候开始救小偷了?”,而珍妮则直接表明心意:“从小偷救了孩子开始,不是吗?我说错了吗?”。再比如那些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所谓的黑色情节——影片最后珍妮和尼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喜欢的人觉得很幽默,不喜欢的人则觉得情理不通,但在导演看来,这根本就是浪漫主义,甚至于他们对整个手绘过程的坚持,同样是对浪漫主义的坚持。
5 结语
影片的结尾,尼克不仅打败了恶魔斯柯达,成功营救了佐伊,也与珍妮之间产生了跨越正邪界限的爱情,似乎整部影片画面都定格在了塔吊上佐伊滔滔不绝地诉说上。这部不到70分钟的电影前前后后却花费了主创们整整五年半的时间,从最初剧本创作的曲折历程,到由导演在内的60人团队以纯“手工制造”的方式,一笔笔画在纸上绘制而成。这部动画电影凝结了他们对生活、对城市的无限热爱,也是导演阿兰·嘎诺尔,用最传统的绘画方法,演绎着精彩绝伦的故事。这种超群的技艺和坚持的态度,不单单是在画面上,更是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东然.《猫在巴黎》,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J].三联生活周刊,2011(18).
[2] MJMK.猫在巴黎,无奈的中庸[EB/OL]. http://mjmkacg.com/une-vie-de- chat,2012-03-25/2014-11-10.
作者简介:孙苗苗(199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天津工业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设计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