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民艺是与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模式契合的原生技艺,其内涵和形式充分体现着劳动大众的生活需求。锔瓷这项传统的民艺延续上千年,是我们辉煌灿烂瓷文化的真实观照。本文着重探讨锔瓷手艺在传统文化生态中的存续方式,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时代价值并通过创新式的传承使锔瓷手艺重新获得现代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传统民艺;锔瓷;存续与创新
锔瓷手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艺中的一个行当,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江西佬锔碗——自顾自”(自顾自是钻头锔瓷碗的声音)等一些关于锔瓷手艺的歇后语,折射出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锔盆、锔碗、锔大缸喽——”锔匠拉着抑扬顿挫的方言腔,走街串巷地吆喝。但随着工业化文明的发展导致其生存环境剧变,这一幕早已成为父母辈们的遥远记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锔瓷这门传统民艺的存在价值。笔者通过对锔瓷技艺的发展溯源、主要特点以及现阶段存续方式和生存危机原因辨析,提出锔瓷技艺的现代价值所在,才能探寻到锔瓷的创新与再生之路。
1 锔瓷技艺的发展溯源
锔瓷技艺主要是用一根细竹竿两端拴紧细线做成锔弓后把皮筋缠绕在金刚石钻杆上,左右拉动锔弓使钻杆旋转,利用钻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缝两侧钻出小孔,然后把金属锔钉轻轻打进孔后固定住破裂的瓷器。利用金属条绑接或用X型铆钉修补陶瓷器的技法在一些国家(如古罗马)的陶瓷史出现过。中国具体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锔子”的手法进行补瓷已无法考证,但是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画了锔匠做活的场景,这说明锔瓷至少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几个时期,跨越千年的历程。
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其所处的生态、物质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和体现。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发明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陶瓷文化系统内在、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在这里,我们把文化生态引入到锔瓷存续的讨论,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文化的整体性。因为对于锔瓷而言,其在悠久的历史脉络中得以延续自然是与中国陶瓷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陶瓷器物自唐宋之后在民间虽然获广泛地使用,但由于其烧制的不易,在日常生活中若是食具、茶具等出现裂痕,或具有纪念性的陶瓷器物出现破损,往往会不舍得丢弃而进行修补。最早修补瓷器是使用拼合粘接等方法,但所使用的粘合材料(多以熟面筋为主)虽然阴干后牢固结实却不耐水,修补的器物往往也因此失去了实用的功能。随后民间工匠在拼合粘接的基础上,用硬度极高的金刚石在破损瓷器接缝两侧的表面打上浅坑,把浅坑作为的支脚固定住锔钉对破损瓷器进行加固。这样锔补好的瓷器表面连接得严丝合缝,不仅外形能保持完好,同时也保留器物的使用功能,让行将废弃的瓷器获得了再生。中国的民间锔补技艺经过总结、规范后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锔瓷”行当,破碎的瓷器获得了新生,也让锔瓷手艺能够在传统文化生态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随着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文化的兴盛发展,锔瓷技艺也在不断改良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但是民间锔瓷技法始终围绕着普通生活器物的修补为主,所使用的锔钉以粗糙的铁钉为主,期间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工具上的改良(如皮钻、弓钻、砣钻等),但锔补手法和程序仍延续着原来的方式。到了清康乾盛世,社会所积累的财富如潮水般涌向消费领域,在达官贵人之间赏瓷耀富成为一种时尚,锔瓷行当随之也衍生出一门兼顾修补功能与陶瓷器装饰为目的的“锔活秀”。这类技法无论在瓷器的修补范畴和锔补工艺上较之前都有很大的变化:在传统锔补拼接粘合瓷器的工艺上吸收了传统锻铜工艺的技法,增加了镶边、做件、包口、雕花刻字等装饰手段;所使用的钉子也在传统双足锔钉基础上发展出补贴瓷片法、多层重叠补法、双钉补钉法等。另外,如果是修补上乘的陶瓷器物,锔钉的选料主要为铜钉。有的皇室贵族、八旗子弟之间为了攀比甚至故意在紫砂壶里装入黄豆后泡开,让浸湿的黄豆胀裂壶身然后再使用金、银等贵金属材料进行平锔、敲花、贴镶嵌等手法进行装饰。这类锔瓷技法的出现使锔瓷在古玩与工艺品市场中也有了用武之地,锔瓷行当也分为了满足民间生活器物修补所需的“行活”与通过工匠艺术加工为古董、古玩行里的老旧瓷器装饰的“当活”这两种大的门类,为这项传统的民间手艺提供了多元性的存续方式。
传统的锔瓷手艺主要通过师徒或家族传承的形式获得延续。手艺,顾名思义是手头上的技艺,动手模仿和自身领悟是所有手艺获得的唯一途径。学习锔瓷手艺首先是日复一日的观摩和身手的直接模仿,其次再是自身的领悟以及师傅的言传身教来掌握这门手艺的核心技艺,最重要的是需要锔瓷匠人经验的长期积累并结合自身对工艺美术方面的修养来达到锔瓷行当中独立完成“锔活秀”的水准。与大多数传统手艺一样,过去锔瓷的传授还是遵循着“循例”、“保守”的认知模式。这种看似稳定的封闭发展模式由于自身改造开发能力不足,导致一旦遭遇社会生产方式、文化经济出现变迁,手工艺的发展将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脚步。
2 锔瓷手艺现代价值的体现
传统手艺的现代价值,无论从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文化生态学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发展角度,都是值得发展与弘扬的。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如果我们不把传统锔瓷手艺置于当下文化生态中重新审视手艺维系与传承之度,就很难为它寻找到合适的再生途径。通过前面对传统锔瓷行当发展兴衰脉络的梳理,我们在当下社会中针对它的现代价值研究可以从人类对手工造物行为重新认知的维度上来进行定位和思量。盛行于清代的“王记”锔瓷世家在其家规中写道:接活如迎父母至,出活如送儿女行,锔本无言尚能语,艺本无限更有情。语言虽通俗却体现了锔瓷手艺中蕴涵的中国传统造物观对于“技进乎道”的恪守与文化语境,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它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传承和陶瓷文化中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甚至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传统民艺是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民族文化符号endprint
中国传统民艺扎根于社会的基层,构筑了有雄厚基础的大众文化底蕴,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由于传统生存环境的消亡、与现代生活方式脱离以及设计与生产滞后于时代发展等原因致使其生存危机,但其中蕴含在传统民艺中的文化特质与浓厚的文化特征包含了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以及文化生态学,这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发展,都是具有启示意义的。这些传统手工艺和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在与自然斗争和协调中发展出来的,它们的独特性、原生性、它们的信息库藏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代替的,是民族文化的符号。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民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但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保护性”传承的阶段,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分析它在现代生存的位置、发展的多重可能性,继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才可能以发展和开放的态度来找到在现代环境中的创新发展之路。
2.2 对现阶段锔瓷技艺存续方式的分析研究对传统民艺的生存危机原因都是具有指示性的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曾经在特定文化生态中活跃的传统民间手艺必然面临着生存的困境。面对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危机,形成了相异的两类主要观点:一类观点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消退感到痛心,认为必须得以恢复和弘扬”;而另一类观点认为“在当代复兴手工艺是空想和无法实现的……,手工艺在当代的消亡实属必然,只能以仿制来保存。”
在中国近代,锔瓷由于有着与传统陶瓷文化相关联的内在传承动力,使它苟延残喘般地延续了下来。据考察,虽然不少民艺学家、艺术家秉承保护性的目的对其进行研究,但现阶段锔瓷的存续还是遵循着“循例”、“保守”的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导致传统民艺将错失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的机会,导致其没有准确找到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位置,使传统民艺与时代的脱节加剧。通过课题组对日本民艺运动的深入了解,我们认为,只有将传统民艺中沉淀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之中,才能让民艺获得真正的再生机制。
2.3 锔瓷技艺通过设计观念创新和功能形态拓展等方式,在获得重生的同时也继续传承其原有传统特色
传统手艺的现代价值,无论从人文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文化生态学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发展角度,都是值得发展与弘扬的。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如果我们不把传统锔瓷手艺置于当下文化生态中重新审视手艺维系与传承之度,就很难为它寻找到合适的再生途径。通过前面对传统锔瓷行当发展兴衰脉络的梳理,我们在当下社会中针对它的现代价值研究可以从人类对手工造物行为重新认知的维度上来进行定位和思量。锔瓷手艺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对于“技进乎道”的恪守与文化语境,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它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传承和陶瓷文化中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甚至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3 结语
日本民艺学研究的杰出人物柳宗悦提出的传统和现代共生的著名公式对现代设计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就设计艺术领域而言,重要的是将民艺的“本源”精神提升到后现代设计的高度,使民间艺术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2011年,在挪威卑尔根举行的:“Thing,Tang,Trush”(事物、特性与垃圾)现代陶艺展上,参展的30余位前卫艺术家通过对陶瓷现成品进行解构和拼接,延伸了它们原有观念符号的同时也体现了对陶瓷材料未来的思索。其中以色列艺术家乌瓦尔把日常生活中的陶瓷残破器物用金属工艺进行重构加工后作为艺术品展示出来,让那些即将废弃的破旧瓷器通过艺术家的感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这种对破损的陶瓷进行升级再造,使它们获得重生的艺术思想对锔瓷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蜕变和再生提供了良好的指向。2013年,由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举办的“锔月人生”艺术展上,艺术家将锔瓷转化为意向概念,通过整合古老技法与现代的新思维创新运用,融入感性、知性的人性情感,在唤起传统文化技艺回忆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活美学体验。另外,锔瓷手艺的再生也必须在现代文化生态中寻找到自身的文化产业集群(如瓷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将锔瓷手艺非物质性的特质表现在文化消费的原始动力上,加强以锔瓷手艺为载体的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自身的价值观以及渗透在民间生活的审美导向。只有这样,锔瓷手艺中特殊的文化价值才能转化成为可持续、持久发展的再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民艺论[M].柳宗悦,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51.
[2] 陈馨.陶瓷修复技术之锯钉补瓷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J].文博,2006(6):49-58.
[3]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22-45.
[4] 刘鹏,宋充.传统锔瓷手艺的存续与再生[J].中国陶瓷:2014(11):42-45.
作者简介:郭琪美(1978—),女,江西景德镇人,2006年获得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当代应用艺术硕士学位,讲师,现就职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陶艺教研室,担任陶艺教学工作,研究方向:陶瓷装饰与玻璃艺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