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国娟 黄小成 豆周艳
摘 要:黔东南苗族村寨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它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黔东南苗族村寨有自身特定的构成形式,极具绘画性,本文通过分析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形式性构成和整体成局形式特色,揭示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绘画性关系构成,为以黔东南村寨为题材的绘画提供一定的有效理论依据。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村寨;绘画性构成
村寨面貌和村寨文化大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历史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结果。黔东南苗族村寨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它依山就势,深受地理环境和苗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构成特色。
1 黔东南苗族村寨概述
黔东南,正如其名,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贵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黔东南的地貌复杂,海拔高低落差很大,雨量充沛且植被丰富,千百年来,这里生存的苗族同胞为了生存需要,把南方干栏式建筑与黔东南当地地理环境相结合,成功地创造出具有苗族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和其他附属建筑。一般而言,由于历史原因,也为了生存需要,苗寨的选址注重背山,近水,并且要地势相对险要,所以这些寨子大都依山走势,聚族而居,寨前有河流,寨后有高山,吊脚楼错落参差,形成阵势,远远望去,既壮观挺拔,又不失秀丽。苗族村寨除了居住用的吊脚楼外,还有一些附属的建筑和公共建筑,如风雨桥、寨门、粮仓、晒棚、禾晾等,这些建筑与吊脚楼一起构成了气势恢宏而又丰富多变的苗族村寨。繁多的建筑种类、错落的房屋层次、有序的聚散关系和固定的村寨结构,都饱含着绘画所需要的构成感和形式美。
2 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绘画形式性构成
黔东南苗族村寨的构成具有很强的绘画形式性,它有自己特定的构成形式和组合方式。最主要的建筑构成就是吊脚楼。由于黔东南地区植被丰富,山体以石为主,所以当地的建筑大多就地取材,以竹、木、石为主要建筑用材。很多吊脚楼依山而建,耸立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半部悬空,由多根木柱支撑,后半部由石块搭建石基平台,与地面衔接,吊脚楼之间相互交错避让,层层叠叠的依据山体走势,层次丰富。吊脚楼的底层一般用于圈养牲畜,或是牛棚,或是猪舍,一般由木材较差的木板或树皮、竹子做墙板。二楼主要用于起居,由杉木板分隔空间,内有卧室、堂屋、客房等,厨房和茅厕一般设于房屋左右两边,或在房屋外面单独搭建“偏厦”。一般堂屋位于吊脚楼的中部,面积较大,前后通透,有木质“美人靠”,是平时休闲、待客、用餐之处。吊脚楼有的搭建三层也有的搭建四层,由室内或室外的木质楼梯连接上下楼层。顶层一般较主要起居层矮,用于存放杂物,楼顶一般覆盖青瓦或山树皮。这些屋顶根据房屋的大小和形状,或长直,或矮胖,或宽或窄,交错栉比,正是绘画中需要的大小块面交错构成关系。另外,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吊脚楼一般都有“美人靠”、走廊、大门、客厅等结构,尤其是“美人靠”,在吊脚楼正面的堂屋外,凸出房屋空间,使吊脚楼的造型更加古朴优雅,也在房屋大块面的形式中形成了灵动的小空间结构,美人靠的木栏杆与房屋的大片木板结构形成了画面构成中的线面对比关系。此外,吊脚楼还有一些附属结构,如粮仓、晒棚、禾晾等。粮仓是苗族人民为了躲避鼠害专门在附近高坡或水塘、河边搭建的一种封闭严实的小吊脚楼,通常只有几平方米,有一个小门没有楼梯,要上去只有另外搭梯子,平时不放取物品时候门是不开的。晒棚一般用四根木柱做桩,在上面搭板,平时用作晾晒柴火,也能铺设竹席后晾晒粮食。这些晒棚有高有低,可一个,也可多个,与吊脚楼相互簇拥,整体观之,又形成了绘画中需要的聚散、主次、疏密关系。
除了吊脚楼和这些附属建筑外,黔东南苗族村寨有着固定的构成形式,每个村寨都会有自己的寨门和风雨桥。
进入一个村寨,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寨门,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寨门有“有形寨门”和“无形寨门”之分。有形寨门的形式也有多种,或精巧,或别致,或简单,有些寨子寨门还不止一个,如朗德苗寨就分为上寨、中寨、后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寨门,又如大塘乡苗寨也有前寨门、后寨门之分。苗寨的寨门是一个村寨的标志,一般寨门为重檐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顶上覆盖青色瓦片,寨门可大可小,主要根据村寨的经济实力而定,寨门下面有木栏杆围成的“美人靠”供来往的人休息。无形的寨门,就是在寨子主要迎接宾客的山路两边,各插一根竹子,并将竹子上部弯起来固定在一起,这个临时寨门就形成了。但是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寨门是每个村寨必要的构成之一,是黔东南苗族村寨特有的构成形式之一,若是表现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绘画题材,寨门是不可缺少的必须考虑构成因素之一。
黔东南苗寨的另一个固定结构就是风雨桥。风雨桥也叫花桥,在黔东南的凯里、剑河、雷山、黎平、都匀等县苗族聚居的河流和山溪上,都耸立着一座座苗族特色显著的苗寨风雨桥,这些风雨桥一般位于主要交通线路上,方便过往的人通行和歇脚,也用来迎接宾客。苗寨的风雨桥是全木材搭建,一般由桥、亭、塔组成,长度根据溪水河流的宽度,可长可短,整个桥靠凿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需要高超的建造技术完成。风雨桥的桥面铺设木板,两边设有长条形木凳并有靠栏,中间形成长廊式过道,即可遮风挡雨用作休息,又方便过河通行。风雨桥桥墩上建筑亭、塔,亭塔的高度和形状一般也较为自由,每层亭塔都是飞檐跷角,绘凤雕龙,顶上有宝葫芦、白鹤等吉祥物作为装饰。这些固定的村寨构造,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绘画形式构成因素存在其中,风雨桥也是黔东南苗寨的独有结构,是村寨绘画性构成的又一主要因素。
3 小结
黔东南苗族村寨的营造注重“天人合一”,他们尊重地域地理特征,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中,并注重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建筑的环保性和健康性,他们有自身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语言,村寨中的吊脚楼、风雨桥、寨门和村寨建筑的附属结构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和特定的位置从容地存在,这些构成都有自己的秩序性和明显的绘画性构成,值得不断地总结和提炼。
参考文献:
[1] 杨玺.论黔东南苗族村寨与自然之和谐[J].理论与当代,2008(12).
[2] 金潇骁.吊脚楼“景观”的文化解读——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8).
作者简介:代国娟(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黄小成(1980—),男,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豆周艳(1984—),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