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金星宇
2014年汛期以来,虽然迎来了几场零散降雨,河南大地仍未解渴,全省平均降雨量仅96毫米,较去年同期均值偏少60%,较去年同期偏少44%。特别是6月以来,高温时间长,平均降雨量仅有90.2毫米,这是河南自1951年以来同期降雨最少的一个年份。降雨量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蒸发量大,致使河南的地表水严重短缺,地下水位下降,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断流,35%的小型水库基本干涸。
7、8月之交,本是河南雨水最丰沛的时刻,也是玉米抽穗的关键期。如果灌溉充分,寂静田间听得到玉米拔节的吱吱声。而今年,老百姓称是“卡脖子旱”。 有农业专家表示,由于干旱时间长,又处于玉米等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这场干旱已经演变成了“旱灾”。
面对多年未见的严重旱情,河南省正全力以赴抗旱。7月28日,河南启动全省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5.2亿元,其中包括中央特大抗旱经费6000万元和省级特大抗旱经费2000万元,还动用了省长预备费6000万元,用于兴建抗旱应急工程、提水、送水等。
8月上旬,来自河南省民政厅救灾处的消息称,持续的旱情已经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来自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称,目前全省旱情严重,秋粮受旱面积2714万亩,其中重旱863万亩。此次旱情是否会影响到今年河南省总产量粮食,还尚未可知,但面对河南旱情持续的事实以及这两组让人心头沉重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此次河南的旱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有探究症结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避免此类灾害再度上演。
河南作为粮食产量占全国1/10的粮食大省,其农业一直是全省的“第一用水大户”,同时,仅为0.59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国外先进水平为0.7~0.8),又使得农业成为了河南省水资源的“第一浪费大户”,在河南省很多地方,还一直以大水漫灌作为主要的灌溉方式。
在农业过度消耗水资源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河南工业和城市用水也在迅猛增加。而过快的城镇化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中比较粗放的用水方式,也使得全省各地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有村民向记者反映,现在打井越打越深,甚至要打到上百米,所以打井成本非常高昂。加上深水井需要用电水泵,还受到农村经常停电的制约。
官方数据显示,包括平顶山在内等旱灾严重地区,地下水水位较去年同期下降多达2~4米。然而大旱当前,全省依旧开动了45万眼机井。
“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河南属于严重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16。”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小平说,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
对于此次河南旱情,人民网刊文指出,在旱灾的背后,是水利资金的匮乏。
在平顶山湛河区油坊头村,提灌站源源不断抽上沙河水。救命水顺着1米宽的渠道流淌,灌溉了全村约800亩田地。这条两公里多长的水渠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提灌站中一个大水泵也是那时留下的,村里的党员年年修缮,把渠道维护至今,油坊头成了当地唯一不怕旱的村。村支书王亚辉说,本来周围村都有提灌站,但年久失修都废了。大旱之年才知道兴修水利的好处。
2011年以来,河南全省的大中型水库蓄水连续4年低于平均值。在今年河南的这场严重旱情面前,水利短板凸显。
河南省防汛抗旱督察专员杨汴通介绍,河南的水利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是41.5亿元,到2013年就已经提高到162亿元,大约是5年前的4倍。但由于历史长期欠账,投入增加仍然远远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
缺水的背后是缺钱。不论是大中型水库建设,还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都需要大量投入。这些投入基本上是公益性的,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在大旱之年,其意义就显现了。
杨汴通说:“大旱面前暴露了不少短板,1/3的山丘岗区没有灌溉条件,是最大的薄弱环节。另外,全省蓄水能力不足,即使有降雨,水也留不在自己盘里,顺着洪水流走了,这也是历史欠账,河南主要水库基本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还有,重建轻管、小农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很突出。”
此次的旱灾不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河南政府敲响了警钟。旱情并非不可应对,旱灾也绝不是突如其来,但如果没有重视,甚至顺其自然,那灾难就不可避免,而且必将损失惨重。有些灾难的天性就是突发的,一个社会离不开应急动员机制,对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但在旱灾的问题上,更多体现的还是人的态度。
现如今,节水已成为眼下河南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据相关人士介绍,河南今年已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将划定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河南水利建设也明确方向:一是增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把水留住;二是用好黄河水,把分配给河南的用水指标消化好,修建平原水库,引黄补源,蓄水应急。从长远看,河南省内水资源分布不均,将考虑水源连通工程,在应对旱涝时,可以实现跨区域、跨水系调度。
8月18日,河南省启动抗旱规划项目建设。按照水利部下达的建设计划,今后三年河南将投入17.6亿元,建设一批水库和引调提水工程。
8月末至9月初连续的几场降雨,总算是让河南的旱情得到了缓解,迟来的雨水滋润了龟裂的大地,也给饱受缺水之苦的河南农业以新的希望。灾害之后,关键是总结经验与教训,转变原有的发展思与路模式,这样我们在收拾行装重启征程的时候,才能走得更加从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