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2014-12-24 23:15张军许庆瑞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0期
关键词:存量现实创新能力

张军+许庆瑞

知识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资源,正日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与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将知识储存于程序、规范、规则和结构中,并通过向其成员学习积累这些知识”,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将现有能力与其他知识重新组合,产生能够把握变革的新能力,并最终获得新颖的创新性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积累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现有关于知识积累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多遵循熊彼特新增长理论的逻辑,即:知识存量积累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并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的方式最终推动经济增长。但大多研究以国家或区域经济(如欧共体)为分析单元的宏观层次分析,并且仍然存在知识积累完全内生性还是半内生性地促进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争论。相比而言,微观企业层次的关于知识积累与创新、成长间关系实证研究却比较缺乏。相关研究中,知识管理理论倾向于关注知识有效利用的前因,而忽视后果研究;创新理论则更多关注不同类型知识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或在“知识贡献于创新与发展”的潜在假设下研究各种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效应,如知识网络结构与关系强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而不是关注知识积累本身对创新的影响;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常以创新绩效表征创新能力探讨存量知识与流量知识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此,现有研究间相互分离,缺乏对知识积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基于企业不同知识积累机制揭示企业内外知识积累与成长间关系的“黑箱”,为企业微观运营机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整合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采用实证方法对上述主题进行研究,发现:

1)提高企业知识积累水平,并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成长,必须通过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成长,特别是外部所获知识与内部存量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内化或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反而不利于企业成长。但提高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交流水平,可直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2)企业创新能力分为潜在部分与现实部分,潜在创新能力并不能直接贡献于企业成长,而是通过提供现实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来源间接促进企业成长;现实创新能力提供企业成长的绩效阈限。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关于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理论上存在内在化还是外在化的争论。内在化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战略性资产,而战略性资产的获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知识积累是外部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因为内在化节约了稀缺的管理资源,为企业扩张与成长提供可能。但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并非是由外部获取的战略性资产所提供的,而必须依靠自身专有性资产/知识的历时积累来加以维持。此外,企业新知识产生源于内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因为内部隐性知识外显化使标准化成为现实,进而使机器替代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可能。上述两种观点内涵三种知识积累机制:外部流量知识积累、内部存量知识积累与内部流量知识积累机制。它们在解释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间关系中,孰优孰劣,长期以来并未达成一致,其争论焦点是:不同知识积累机制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差异?

1.1 内部存量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

“知识与信息是企业的一种资产,因为知识与信息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较高的企业知识存量水平,有利于促进技术商业化,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获得更多的创新数量。而作为企业专有性知识重要内容的组织经验,对于降低生产过程的单位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大于产业经验的效应。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提高知识存量水平,有利于获取更高水平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

但现有关于存量知识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并不一致,如有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或者知识本身与企业绩效并不直接关联,而是需要先转化为一定的组织能力再为企业绩效提供帮助。如存量知识通过促进问题与备择的生成、评价与选择能力获得高水平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更高的企业知识存量水平,通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而促进企业成长。

1.2 企业内部流量知识与企业成长

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知识共享与交流为表现形式的内部知识流动,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内部知识流动提供知识间相互激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企业能联系、整合其广泛的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以非预见性、非常规性模式,生成用于重大创新的突破性理念。因此,内部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及竞争优势的获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如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提高内部流量知识水平,有利于获得更高水平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

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水平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可能不仅仅体现其对创新绩效、财务绩效的直接效应上,还可能通过促进部门间合作和互相学习,改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高创新绩效。特别是在企业知识基多样性的情况下,内部知识共享与交流通过唤醒“万花筒式思维”,能够进一步整合个体的诀窍,帮助构建更有深度的、更完善的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从而提供新的、真正的创新性知识组合的潜力,并促进企业成功创新。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更高的企业内部流量知识水平,通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而促进企业成长。

1.3 企业外部流量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

外部知识获取对于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均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重大创新十分必要的知识大多在企业外部才能找到。知识开放可加速创新节奏,因为竞争者能够建立其他创新者优势,而不阻碍其他人进程。因此,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与创新成功成正比,包括成功引入创新、缩短上市时间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企业提高外部流量知识水平,有利于获得更高水平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

有学者认为,外部知识的获取实际上包括获取与利用两个步骤,知识获取本身对企业绩效并没有直接影响,必须通过企业对所获知识的有效应用才可能对创新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外部流量知识必须经过有效的内化过程才能整合到企业知识基中,形成知识积累的增量,并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更高的企业外部流量知识水平,通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而促进企业成长。

2 方法论

2.1 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量表开发、问卷设计进行系统性数据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01份,其中有效问卷419份,回收率为83.5%,有效率为69.8%。其中,前期回收的162份有效问卷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期回收的257份有效问卷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样本分布于我国22个省份,其中360份来自创新比较活跃的华东地区与广东省,占总量的85.92%;超过73%样本企业为内资企业,民营企业占全部样本比例超过56%。由于我国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中国转型阶段技术创新的主体或生力军,因此,本研究样本用于创新能力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本研究采用自评方式收集数据,故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抽取1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76.60%的总变异,最大因子解释力为30.36%,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偏差,但尚可接受。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本研究关注企业成长,以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为测量。其中财务绩效采用Gupta和Govindarajan(1986)的测量;创新绩效参照陈劲等(2011)研究,提取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数、专利数以及创新效率等4个题项,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

2.2.2 自变量

存量知识积累:是企业知识积累在特定时间截面上的结果。现有研究一般用研发投入强度、工程师人数或专利数据测度,但这些测量难以适用于非技术性、非科学基础型企业的知识积累测量。基于Barrales-Molina(2010)、Sáenz等(2009)研究,结合实地调查,用“核心人员的保留”、“企业专有性知识传承”及组织对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推广以及“教训”的集体性反思等4个题项,用李克特7点量表测量。

流量知识:为避免知识转移中“解释性障碍”,并保留知识的专业性,本文认为通过知识共享的交互性过程实现企业知识的增加与积累,并依据企业内外知识经济特性的差异,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知识共享与外部知识共享,以此分别表征企业内外流量知识。其中,外部流量知识测量以Lee(2001)与Lin(2007)研究为基础,提取4个题项,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测量;内部流量知识测量以Sáenz等(2009)与Lin(2007)的研究为基础,用5个题项,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测量。

2.2.3 中介变量

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在本质上是指在外部环境动态变革产生的机会或内部能力模块间发展不均衡产生的价值潜力驱动下的一种系统性应变或求变获利、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系列组织活动。因此,创新能力是企业知觉变异、解读变异、创新决策与有效实施的组织活动。采用扎根方法、以“知觉—响应”模型为框架,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构思开发。

2.3 分析程序与方法

分析过程包括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采用SPSS19.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AMOS19.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模型检验。

3 分析结果

3.1 测量模型检验

本研究中创新能力是新开发构思,首先采用SPSS19.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最大方差旋转的方法萃取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用AMOS19.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各题项载荷均在0.50~0.95之间,建构信度均大于0.60。核心变量拟合指标均达到可接受范围,即数据与测量模型拟合良好,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3.2 结构模型检验

3.2.1 基准模型

1)直接效应:知识积累与财务绩效无直接关系;知识积累与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量知识维度上,存量知识与创新绩效间无显著直接效应。并且,除内部流量知识与创新绩效间直接正向显著关系之外,知识积累各维度均与绩效之间呈现负向关系,即:知识积累本身可能并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

2)间接效应:创新能力在知识积累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对于存量知识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对流量知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知识积累经过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而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3.2.2 模型修正

与基准模型结果相比,修正模型拟合结果更优。

1)直接效应:知识积累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直接关系。企业内部流量知识与创新绩效间存在直接效应,为正向显著相关。存量知识、外部流量知识与企业绩效(含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无显著直接关系,符号均为负,并且内部流量知识与财务绩效也无显著直接关系,符号为负。即:除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创新绩效之外,知识积累总体上并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间接效应:创新能力在知识积累与企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但在存量知识、外部流量知识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对内部流量知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具体如下:

①企业提高与外部主体间知识接触与交流,通过提高创新决策能力与创新实施能力,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意味着:外部知识必须内化到企业能力体系中才能促进企业成长,否则会损害企业创新绩效。

②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水平,通过提高创新实施实现能力来获得更高水平的财务绩效;但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水平,无论对创新绩效还是财务绩效的提升都是有利的。

③企业提高存量知识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也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但分别需要通过提升创新决策能力与创新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3)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效应呈现出差异性:创新绩效由创新决策能力所决定;财务绩效由创新实施能力所决定;变异感知与信息诠释能力与企业绩效无直接关系。

综上,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子能力并非均衡地对企业绩效做出贡献。相对而言,变异感知与信息诠释能力的作用更加内隐,创新决策能力与实施实现能力的作用则相对外显。为进一步探究创新能力内部关系,依据Zahra和George(2002)的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划分思路,本研究在四维度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二阶因子——潜在创新能力与现实创新能力,前者包括变异感知能力与信息诠释能力,后者包括创新能力与实施实现。

3.2.3 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进一步探索

相比一阶因子模型,二阶因子模型更简洁、拟合参数更优。

1)企业的现实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及财务绩效均显著正相关;潜在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财务绩效均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但通过现实创新能力间接促进企业成长。

2)企业外部知识流动水平高,并不利于提升创新绩效,而必须通过提升企业现实创新能力才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外部知识流量本身对潜在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外部知识流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路径是:(a)外部知识流动→(-)创新绩效;(b)外部知识流动→(+)现实创新能力→(+)企业成长。这意味着企业所获得的外部知识,必须内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创新绩效,简单地收集或囤积外部知识并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与外部知识共享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过多的外部知识交流可能带来信息过载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这与麦肯锡公司指出的“不断接触新信息反而抑制创新性”的观点一致。

3)提高企业内部流量知识流动水平,有利于直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内部流量知识促进企业成长的路径是:通过提升企业潜在创新能力而提升现实创新能力,最终收获更高水平的企业绩效。内部知识流动水平对现实创新能力的效应不显著,但方向是负的。因此,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为:(a)内部流量知识→(+)创新绩效;(b)内部流量知识→(+)潜在创新能力→(+)现实创新能力→(+)企业成长。因此,提高企业内部员工间知识共享与交流,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且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促进企业成长。

4)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但方向是负的;此外,企业知识存量积累水平通过提升潜在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实创新能力,最后提升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存量知识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存量知识→(+)潜在创新能力→(+)现实创新能力→(+)企业成长。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知识存量积累水平对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虽然不显著,但却是负向影响,这意味着知识存量积累本身可能产生核心刚性而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时,知识存量的积累通过转化为创新能力,才能有利于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知识存量积累,提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潜力,但并不能自动产生企业绩效,而是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知识积累需要首先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企业存量知识本身并不能带来企业绩效,而必须通过创新能力的完全中介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成长,表现为创新绩效与创新绩效的提升;外部流量知识必须首先内化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企业成长,否则可能产生损害作用,特别体现在对创新绩效的直接负面影响上;创新能力对内部流量知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现为:提高内部知识交流水平可以直接提升创新绩效,但必须经过创新的有效实施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务绩效。

2)不同知识积累方式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内生性知识积累(包括企业存量知识积累与内部流量知识积累)一般首先形成企业潜在创新能力,然后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成长,与此同时,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量水平,有利于直接提升创新绩效;而外源性知识积累一般是通过提升现实创新能力而促进企业成长的,但如果不能有效内化外部知识,则会损害企业创新绩效。比较内生性知识积累与外源性知识积累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内生性知识积累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过程因果关系链更长、更复杂,这为构筑企业竞争优势壁垒提供更好的基础,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企业专有性知识独特的积累路径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

3)企业创新能力是包括潜在部分与现实部分的综合能力,可分为潜在能力与现实能力。潜在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并无直接效应,而是通过现实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贡献于企业绩效。有学者指出:组织能力不仅包括绩效阈限,还包括柔性维度。本研究发现:能力的绩效阈限主要通过现实创新能力体现,而柔性维度更倾向于由潜在创新能力提供。创新能力现实维度提供企业现期发展的基础,而潜在维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能力冗余或储备。

4.2 讨论

4.2.1 理论贡献

首先,知识积累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绩效水平,而必须转化为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创新与发展服务,否则会损害企业绩效。这一发现厘清了知识积累提升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与路径,突出了创新能力在知识与绩效间的重要作用,丰富了知识管理的后果研究。

第二,区分了不同知识积累机制对企业成长的不同影响,检验了长期以来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的内在观与外在观。本文关于“外部流量知识积累通过提升企业现实创新能力的途径促进企业成长”的研究结果,明晰了外部知识获取促进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深化了Penrose(1959)关于外部知识内在化是企业成长关键的观点。而关于“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创新绩效,不仅具有直接正向效应,而且具有间接正向效应”的研究结果,验证了Marshall(1920)所提出的知识积累外在化促进企业成长的观点。本研究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Dierickx和Cool(1989)提出的竞争优势来源内在化的观点,而且指出了战略性资产获取仅仅提供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而不是必然,深化了Barney(1986)所提出的“通过战略性资产市场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论点所实现的条件。此外,内生性知识积累较外源性知识积累对于企业成长具有更大的贡献,这与一些学者发现的“企业利用不同部门间知识对发明的影响强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影响”一致。

最后,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现实部分与潜在部分及其分别与企业成长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Zahra和George(2002)指出,潜在吸收能力与企业长期绩效有关,现实吸收能力与企业短期绩效有关,但他们并没有对此进行检验,也没有探讨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潜在能力对绩效并不能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转化为现实能力这一途径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现实能力是企业绩效的直接前因,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能力像一座冰山,显现的只是能力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深藏水下的那个部分,提供整体能力的支撑与储备。本文不仅验证了能力存在现实与潜在之分,检验了两类能力分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且探析了潜在能力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创新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

4.2.2 管理意义

知识积累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作为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基础,知识积累一方面促进企业现实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转化为潜在能力以形成能力储备,从而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战略储备。但在企业实践中,由于知识积累、潜在创新能力的隐性及其与绩效非直接关联的特征,使得许多企业并不重视日常的知识积累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冗余不够,难以有效实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扩张或把握“不确定性未来”。因此,企业需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审视知识积累,既要关注更易获取直接收益的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也要关注对外部知识的集聚与内化,兼顾企业专有性知识的扩散、传承积累,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获得平衡。

4.2.3 局限与未来研究

1)研究发现知识积累促进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但并没有关注这种作用机理实现的条件。

2)研究识别了创新能力由潜在与现实两个部分构成,并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但潜在能力是“如何转化为现实能力,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转化”的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3)本研究分析中没有区分企业类别,这可能掩盖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知识积累提升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中存在的差异。

上述局限可成为未来研究的议题。

(摘自《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存量现实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腐败存量
现实的困惑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