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巧浓
(余姚市环保局,浙江 余姚 315400)
多环芳烃(PAHs)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稠和芳族环的一类化合物,被列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哺乳动物及人类的呼吸道吸入含有PAHs的细颗粒物,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PAHs来源主要有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类。天然源主要来源森林火灾、火山爆发以及微生物、藻类合成的PAHs,这些PAHs在自然环境中含量甚微;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人为源,它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和废物燃烧等途径产生,分子量较小的PAHs(4环以下)多以蒸气状态存在,而分子量较大的则被颗粒物表面吸附,如果吸附被小于5μm的颗粒吸附,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肺部;城市中烟尘和气溶胶还含有直接导致细胞突变的硝基和经基确基的PAHs。本文针对余姚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的特点,确定不同污染源,采集各污染源样本,采用化学平衡(CMB)法确定各污染源的贡献值,为城市综合治理可吸入颗粒物多环芳烃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
CMB是一种定量解析污染物来源的方法,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开始采用CMB法用于解析环境空气中有机污染物,该方法解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是目前最广泛和最实用的区域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CMB法解析PAHs源的技术步骤如图1。
图1 CMB法解析PAHs源的技术步骤
源样本采集是PAHs分析的重要环节,对分析结果影响甚大,目前针对PM10多采用滤膜法现场收集样品,根据城市污染源特征及PAHs排放的特点选定烟煤尘、焦化源、汽车尾气排放源和烹饪源为主要的PAHs排放源。
将采集的源样品先预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2种PAHs的含量。PAHs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燃烧条件的差异是导致PAHs生成量的巨大差异主要因素。另外,可吸入颗粒物上PAHs的含量很低,这与CMB法软件要求的源成分谱的数量级存在差异。将源样品及受体样品中PAHs的溶度采用归一化,处理的结果作为污染源的PAHs成分谱。这CMB受体模型表达为:
式中,NCi为环境受体中污染物I的归一化浓度;NFij为污染源j中污染物I的归一化浓度,即归一化源成分谱;Rj为第j类污染源的贡献率。
将烟尘源、焦化源、汽车尾气排放源及烹饪源的归一化成分谱比较,根据CMB法选择有较强特征且在迁移中变化不大的污染物作为PAHs的标识污染物。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余姚市区PAHs排放源的特点,标识污染物确定如下:
烟尘源:Phe、B[a]F;
汽车尾气排放源:Pyr、D[a,h]A;交通源:B[a]A、B[g,h,i]P;烹饪源:Flua、B[a]P、IPY。
将CMB法解析结果得到的污染源样品和工业区及商业区PM10样品中9种污染物的分析值代入模型中进行计算,分别得到工业区和商业区各污染源对各釆样点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如表1所列。
表1 余姚城区主要污染物源对PAHs的贡献
由以上模型计算结果可知,余姚城区大气环境PM10中的PAHs的污染源主要由燃煤、机动车、焦化厂和烹调油烟等4种排放源构成。工业区贡献率较大的是焦化源和汽车尾气排放源,两者占总量的77.9%。商业区贡献率较大的是汽车尾气排放源和焦化源,两者占总量是78.4%.这种结果与城区处的位置的气候和工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有关。各污染源对两个地区PAHs的贡献率有很得差别。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坚持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关停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推进污染减排;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民生问题解决,维护城市居民的环境权利,保障市区的环境安全。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城市用清洁能源的比例,禁止民用烹饪炉灶、茶浴能源使用原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或固硫型煤等低污染燃料。城市和农村应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利用生物质能,重点推广秸秆气化技术,杜绝郊区县在夏、秋两季燃烧秸秆现象。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新建居住性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节能灯具、器具,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燃烧装置的效率。
采用信息化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家车的增量,提高车用油品质量,鼓励使用清洁燃料车和电动汽车,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制度,严格控制初检、年检,不达标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城市的发展应该把污染减排放到首要位置,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改造资源消耗型产业和建筑产业。把重污染企业转变为节能的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削减污染,切实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本文利用化学平衡法CMB对余姚市大气环境PM10中的PAHs进行来源解析,污染源主要由燃煤、机动车、焦化和烹饪油烟等4种排放源构成。无论是工业区还是商业区的PAHs主要污染源都来自焦化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根据PAHs的污染源特征,提出了具体的控制PAHs污染的防治对策: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燃煤污染;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展工业污染治理。
[1]刘维立,朱先磊,朱妍妍.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采样方式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58-60.
[2]窦晗,常彪,魏志成.国内民用燃煤烟气中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783-1788.
[3]成玉,盛国英,傅家漠.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定量分析[J].环境化学,1996,15(4):306-365.
[4]郭清彬,程学丰,侯辉,等.大气PM10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J].环境化学,2010,29(2):189-194.
[5]祝利中,沈学优,刘勇健.城市居民区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01,22(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