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在维斯瓦河畔的歌唱

2014-12-23 05:36田永元
中国铁路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散文集波兰铁路

田永元

北京笼罩着一片雾霾,尽管这样的天气十分不尽如人意,可是,埋头读书的过程中,一种身居首都的优越感却常常萦绕心头,很有在深秋这让人心动的季节里品味几分沾沾自喜的味道。尤其是到了一定年岁的人,容易引发心头许多的感念。窗前那舒展的柳枝更让人越发觉得情感的凝重。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捧读着勇平那本散文集《维斯瓦河畔》,渐渐进入了作者开拓的境界中。

扑面而来的维斯瓦河畔那潺潺流水,从欧洲一直流到中国,流到北方,流向我的心头。此时的我时而兴奋,时而思索,时而感叹,在这种情感的交替之中,又突然觉得,维斯瓦河的流水,也同心头故土的河流一起交汇,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实在是因为勇平的这本书浸润着我的情感、我的心灵,那种情真意切的感念,让我怎能不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啊。

正是在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了勇平这几年,远离故土,走进维斯瓦河畔,以更深沉的目光、更真挚的情怀,将一个诗人、作家和书法家不同角色的交换中同艺术融洽地衔接着,在东西方文化令人心醉的碰撞中,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文章,画出了一幅又一幅波动着维斯瓦河浪花的画面,展现着异国他乡一个游子对这片土地的挚爱,而这挚爱之中也始终跳跃着这位诗人、作家和书法家,无比热爱着自己国家的那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应该说,这么多年来,勇平在多领域,都留下了自己勤奋而刻苦的身影。多少年来,他给我的印象总是亢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然而,说实话,在这印象里,是打上他几分循规蹈矩的印记的。按理,勇平作为一名身居一定职位的领导干部,走进异国他乡,那种强烈的异地于故土的反差,还有种种诸多的因素,会使他有所感叹,有所抒发。但,作为这么多年形成了一定思维定势的铁路领导干部来说,刻板和拘谨仍会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露。

可是,我错了,整个的一本集子,与其说是对整个他在波兰工作几年期间行踪的描述,不如说,是他用一种十分真挚、缜密而又复杂的情怀,来让自己的心迹、自己的情怀在这维斯瓦河畔中得到最直白的坦露。正是这样的坦露,使他用自己手里那枝变得越来越多彩魔幻的笔,勾勒出一幅幅或风采迷人、或情深意长、或浅吟低唱、或惹人遐思的文章来,这些文章如一幅幅凸显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油画,错落有致而又波动着情感地突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动人又那么真切。

因此,我说,从这本散文集里,我们似乎更看到了勇平娴熟驾驭文字的技巧和运用自如的能力。他的每篇文章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感神经,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家的笔端,一步步乘着春风,沐浴着夏天的阳光,脚踏着维斯瓦河畔松软的落叶和寒冷冬夜的皑皑白雪而歌;一路上,笑迎着波兰人那友善的笑声。在篝火旁,或者灯光下痛饮着芳醇的美酒,或站在历史的博物馆前回味着以往波兰人民那风起云涌的斗争历史;一切都让我感受着勇平用自己手中的笔,更用自己的心灵,在步步挥写着波兰那迷人的历史风情,传递着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国家,那种交往中的天涯若比邻的深情厚意。我总觉得勇平倾注了自己的真爱,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推到了我们面前,而且,眼前的波兰,眼前的维斯瓦河,在我们的眼前是透明的、立体的,使我们感到在维斯瓦河畔,勇平所倾注的一腔激情所挥写的无论是那个“龙”字,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条幅,都迸发着一种活脱脱的灵魂,使我们的心、我们的情,也不能不被作者凝聚起来的那一股深沉的爱,那一种坦荡的激情所感染。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们突然感觉,我们跟作家的情感拉得那样近,波兰和中国,又挨得那样近。通过勇平的这些文章,我们突然感悟出来了地球村的概念,是何等的明晰。

勇平的心是炙热的,勇平的心是坦荡的,正是怀有这种真挚的情谊,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位作家,诗人、书法家当走进如镜的华沙的商场,首次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在听到万圣节的琴声,在置身于波兰独立节的阅兵式,在感受到欧式的各种礼节,在饮着波兰的美酒,置身于美女如云的波兰街头,甚至在中国的大使馆里,沉浸在思乡的浓浓的过节氛围里……他更理解到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对于他,是个人生多么难得的机遇。置身在异国他乡中,他更能感受到东西方可以亲如一家人的背后,有着东西方文化在冲突地过程里,可以互相融汇,可能相依相存的辩证关系。

我知道,勇平在波兰,不过是3年的时间。他真正的职位是铁路合作组织的中方委员,他每天在华沙,他有自己繁忙的主业,挥笔写文可谓是业余中的业余,然而,正是他的勤奋,正是他将别人闲逛、苦闷、抽烟品茶的闲暇,挤兑出来,让分分秒秒的瞬间定格为自己永恒的感念。他拼命地摄取着异国他乡的丰富营养,因此,当写这些文章时,我们感受到了如同奔涌的维斯瓦河的河水一样,汩汩地流出了一片片芬芳天地,任我们驻足流连。

读这本散文集,你能感觉到游刃有余这个成语的惟妙惟肖。而透过文章,在他的身上让人感觉到勇平为文为字,呈现给读者背后的东西,又是多么生动而又富有怎样的文化底蕴。

我觉得,当捧读完勇平这本散文集,在惊喜和激动之余冷静的思索起来,却不难看出作者每时每刻,都在时时关注着自己的国家,关注着自己的事业的强烈责任意识,还有在许多文章里所闪现出来的浓浓的乡思,这种东西,不细品读是品味不出来的,这也恰恰是整个散文集最能够给人以诱惑和遐想的东西。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勇平置身于华沙的铁路、华沙的高速列车,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自己的国家,想到中国正在发展的高速铁路,想到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关注的高速铁路工程。在自豪之中,他首先却是清醒地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于是,强烈的责任心,使他更深一步的认识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深刻哲理。因此,我特别欣赏那篇《他山灵石》,文章写得生动而又朴素,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理解的对方,看透对方的那种空灵之气。也许我也是老铁路的缘故吧,对于中国高铁的发展,时至今日,有着说不出来的一种自豪。因为我是在全面了解了高铁发展的整个过程,才对创作出高铁这样中国独有的“专利”而倍感鼓舞和亲切啊,在这点上,我们同作家是心有灵犀的。而作家置身于波兰彼得歌什这波兰第八大城市,那主要从事铁路机动车辆的生产基地,他却强烈地感受到了:尽管波兰生产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同我们在速度和质量上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然而,这位铁路建设的行家却能从人家机车速度落后于我们的产品中,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南方机车车辆总公司和北方机车车辆总公司生产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与这里的产品所比较出来的缺陷,作者写道:波兰铁路电气化程度不高,大约只占5%,大部分都处于内燃牵引状态。于是,佩萨公司根据波兰的国情,设计生产了一台机车可以在不同线路上采取电力或内燃的驱动技术,其转换时间只需3秒钟就能完成。而在中国,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自成系统,完全不兼容。记得2008年春运期间,中国南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京广铁路全线电气化,南端因自然灾害造成供电中断而瘫痪。为了抢运旅客,从千里外的东、西部地区调来内燃机“摆渡”才渡过难关。如果机车能够兼容,则可免千里调车之苦,更会减少旅客中途遭受劳顿之罪。

清醒和责任,给这位作家内容详实的文章又增添了几分缜密、严谨的色彩。

当我读完那篇《他山灵石》的时候,心头蓦然升起一种对勇平的钦佩之意,过去讲,位卑不敢忘忧国,而作为一个铁路部门的领导干部,远隔万里,面对异国他乡的铁路,面对着波兰那座第八大城市,坐落在彼得哥什的专营铁路机车车辆的佩萨公司,他不仅在参观,还在深刻地做着相互间铁路机车优劣的技术比较,又是那么深刻而认真的比较,又是那么内行而又较劲的比较,这真的让人感到强烈的责任感和炙热的报国之心,在已近暮年的勇平身上表达的是何等的淋漓尽致啊,而这种淋漓尽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我意识到,作家的文笔,整个的文章,都是上乘的。

正是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作家,一个思想敏锐的作家,一个充满了忧国忧民的作家,在维斯瓦河畔的激流中,不断地磨砺着自己的思想,磨砺着自己的文笔,更展露出作家那巨大的创作潜力和热情。

相信经过维斯瓦河畔的洗礼,勇平的创作之路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散文集波兰铁路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进军波兰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