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西画派名家梁书艺术风格形成因素研究

2014-12-23 23:35邹昌锋陈汉杰
群文天地 2014年3期
关键词:刘海粟李可染黄宾虹

邹昌锋+陈汉杰

梁书(1905—1998年),字凯世,号惕生,江西万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协顾问,江西书画院顾问。与黄秋园、彭友善、杨石朗、陶博吾、胡献雅、梁邦楚、燕鸣、龚槐陂、胡定元等江西书画名家合称为“江西十老”。1929年在傅抱石的推荐下考入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193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任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1944年携陈纬华归隐家乡江西省万安县,历任万安中学美术教师、万安县政协副主席等职。经历了青年时代战火中的颠沛流离,中年时期的丧妻之痛及文革时期莫须有的批斗、抄家,使得梁书的性格变得渊默深稳,养成了不求闻达、默默耕耘、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其作品深为江西公众所喜爱。他一生对国画创作孜孜不倦,作画不辍,经过几十年的砚田苦耘,在山水、花鸟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梁书的画作中,常盖有一方这样的印章:“十三画竹、三十画梅、四十画兰、五十六十画鱼虾、七十八十画苍山峻岭”,印章上的印文是画家的内心告白,道出了画家作品所涉及的领域和学画的历程。

梁书早年在上海美专追随刘海粟学习西洋画,于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何香凝诸先生处学习国画。在这些名家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国画的笔墨经过历代画家不断的创造和丰富,到了二十世纪初,画家的笔墨技巧与古人的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别。名家的教诲是日后梁书国画创作的源头活水,使粱书在立足传统国画艺术根基的同时,从东西方美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培养灵感,走出了一条“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

梁书一生的创作以山水为主,花鸟为辅。山水画是梁书一生于用力最多,亦是奠定其在近代国画领域地位的重要基石。其一生创作的山水画有数百幅之多,且多为四尺整幅以上尺寸,不乏鸿篇巨制。梁书花鸟画题材多为竹梅。同行称其为“井冈竹翁”,誉其为“江南一枝梅”。其花鸟画运笔遒劲有力,格调高雅,意境含蓄质朴,表现出自然物象的幽静和真趣,体现了其对艺术的真挚之情。

笔者认为梁书自身中西合璧的学术背景奠定了其艺术风格的笔墨基础。了解梁书求学经历、书画交游情况是寻求其笔墨生成之道的密钥。

一、梁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一)上海美专对梁书艺术风格的影响

了解梁书在上海美专求学时的师承关系,是探究梁书艺术风格及笔墨技巧生成原因的重要途径。

1929年梁书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1932年毕业。这段时间对于梁书的艺术生涯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一生的艺术基础在此处奠定,最初的艺术理想也在此处生成。据可以查阅到的史料记载:在上海美专国画系,梁书在刘海粟的指引下,临摹了大量唐、宋、元、明著名画家的作品,在笔墨技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梁书最初所接触到的是正统的山水画,这些经典为梁书日后的国画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源头活水。刘海粟对梁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刘海粟一方面教梁书向传统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其在巴黎留学时学到的造型能力及印象派画法传授给了梁书,通过研读梁书的山水画,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传统的笔墨之中不自觉加入了透视法则和明暗关系以及体积感。晚年的大写意山水与刘海粟的泼彩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黄宾虹对梁书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上海美专期间,梁书受到了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何香凝等名流教诲。笔者认为,在这些大家中,除了刘海粟外,梁书还受到了黄宾虹绘画风格的影响。1932年7月,梁书参加黄宾虹、郑午昌、许微白、黄蔼农等的“蜜蜂画会”。1933年至1935年,参加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吴弗之、张书旂的“白社画会”。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梁书当时有幸接触到当时中国国画界的一流画家并与他们有过书画交流,这些画家的画论或创作手法,同样是影响梁书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梁书国画的运笔用墨手法来看,他对黄宾虹的画论及作画手法是下过一定功夫的。作为国画的一代宗师,黄宾虹对近代国画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写生中找到了一条突破古人笔墨束缚的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侧光画法。黄宾虹从真山水中寻找画理的艺术实践影响了梁书一生,梁书一生所画井冈山、黄山、瞿塘峡等景色,莫不是从写生中总结而成,他是黄宾虹艺术理论忠实的实践者。梁书的山水以黑为尚,与黄宾虹的黑、密、厚、重画风恰好相吻合,不同的是黄宾虹的章法脱胎于古人,并无体现这一追求目标。而梁书较好的将透视引入了国画,实践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时代审美追求。黄宾虹将古人山水中的虚实阴阳加以强化,变成了笔笔中锋的万千气象,笔墨在黄宾虹的画中成了游目聘怀的载体。在黄宾虹的画中,笔墨的森然之气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形象在此处已经退为其次。而在梁书的国画中,笔墨依附在形象中,为构成形象服务。这是时代因素的作用。关于黄宾虹对梁书的艺术风格的影响,笔者从其闭门弟子匡小兵处得到一些证实,兹录于此,让更多有志于研究江西画派的人士能从中找到画家艺术风格的更多线索。梁老曾对弟子有过这样的教诲:“用焦墨,要像黄宾虹一样,笔笔俱到。”“画画要黑,黑不可怕,笔笔见笔意,层层叠叠,不能含糊。”另外梁老还将一本《黄宾虹传》送给他做留念。由此可见,黄宾虹在梁书心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上世纪50年代的文艺方针及李可染在当时发起的写生活动对梁书艺术风格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的文艺方针及李可染在1956年发起的写生活动是影响梁书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50年代的文艺方针指出:文艺为政治服务,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梁书在“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的号召下,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党中央的文艺方针,用了三年时间在井冈山进行写生,创作出《井冈山全景图》,这幅作品参加195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这时期,以革命圣地为表现题材,运用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民群众及画家本人对新中国的热烈拥护之情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成了国内画家的主要创作目标,梁书也不例外。李可染在1956年的写生活动和梁书写生井冈山都属于对党中央文艺方针的实践,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并非偶然,都属于对当时文艺方针政策的响应。如果说李可染在当时发起的写生活动对梁书有影响,应该是梁书响应了李可染提倡的户外写生方式。另外李可染典型的墨色氤氲风格曾经对梁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匡小兵回忆,梁老曾告诫他说:“画大写意时,用墨用水要像李可染一样,用得大气淋漓,达到最高境界。”另外还引述石涛诗句“: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鼓励爱徒作画不要怕用重墨,从以上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梁书对李可染的作品有一定的关注。梁书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接触到李可染的画作:一是参观画展;二是通过观看《美术》等绘画类杂志。在匡小兵的记忆中,梁老的藏书中并没有李可染的画册。值得注意的是,梁书与李可染的山水画共同的特征就是“黑”,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梁书与李可染先后都在黄宾虹门下学过画,梁书是在上世纪30年代,李可染则在上世纪50年代。李可染将黄宾虹焦墨法发扬为通幅画面用墨用水之黑,黄宾虹的画笔墨俱佳,笔胜于墨;李可染的画用笔亦佳,但以运墨最为世人认可。笔者认为:在梁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刘海粟为其奠定了中西融合之基,黄宾虹的笔墨是其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之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可染继承和发展黄宾虹笔墨精神的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梁书以重墨创作水墨画的决心。纵观梁书的画风,笔墨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既注重笔笔送到,又有层层点染,笔墨并重。梁书拥有与李可染类似的中西结合学术背景,在继承黄宾虹艺术风格基础上,将中西两种绘画技法融为一体,以国画的根基,结合西画的某些创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自己面貌的国画艺术风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创作灵感源自于先积精思,董玄宰在此提出了通往“传神”的具体步骤:首先是“读万卷书”,师法古人,通过理论学习明心见性;其次是“行万里路”,师法自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此过程中陶冶身心,提高对艺术形象的概括能力,进而创作出具有“神韵”的作品。

二、梁书艺术风格的基础

(一)读万卷书

从已知的史料来看,相比同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梁书具有着良好的国学根基。少年时就读于万安罗塘至善高小,1923年入吉安阳明中学就读,1929年考入上海美专。期间所接触到的传统诗文、历代画论、山水画作是其日后创作灵感的源泉。在上海美专期间,一边在刘海粟的指导下临摹古画,一边从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研习创作,为自己的艺术道路确定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对于经典,梁书一生勤学不辍,据匡小兵回忆,在他跟随梁书学画期间,梁老要求他临习古人法帖,曾叮嘱他,作画先要练字,要以古人的书法为师,仔细揣摩,勤加练习。只有先写好字,日后的画方能有所成就。梁书在国画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的勤学好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行万里路

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要师法自然:“学穷性表,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梁书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笔墨要反映现实生活,梁书常常谈及:“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有生活,要到生活激流中去,到祖国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和奥秘,了解山峦的性质和规律,并使它成为自我表现形式的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壮游

在耄耋之年仍然惦记着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他曾对弟子匡小兵说:“我想带你到全国各地去走走,去写生自然的真山水。”由于年岁太高,梁老的愿望没能实行,但梁书一生中曾五上井冈,三上匡庐,三上黄山,先后游过普陀、钱塘江、桂林、长江三峡等名山大川,早已罗造化于胸中,其笔下的山川草木、飞流横涧无不来源于生活。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践行者。

2、井冈山情结

梁书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恐滩头、东华山下的万安县城度过的。笔者按梁书年谱统计后发现,梁书一生五分之四的时间都与井冈山地区有关,井冈山及井冈山周边的山水是梁书表现最多的题材。自然真山水对其笔墨技巧有着深刻的影响。1954年至1959年,梁书以井冈山为创作基地,创作作品一百多幅,其中有《黄洋界哨口》、《毛主席大井旧居遗址》、《井冈山羊场》、《井冈山龙潭五瀑》、《井冈山小学》、《井冈山公路》、《井冈山垦殖场》等作品。长期的写生、观察,井冈山在他的心目中已成为一个精神的高度,一个灵魂的故乡,一种暗寓,一种象征。

三、梁书艺术风格的心源

梁书后半生淡泊明志,不求闻达,生活历练使梁书养成了达观的处世态度。每日以读书作画为乐。画家起居生活极为简单,每日以恬静的性情面对生活,据其闭门弟子匡小兵回忆,自己在跟随梁书学画期间(1990年-1992年),每日清晨,在匡小兵给梁老磨好一砚台墨之后,梁老便开始作画,匡小兵则在一旁侍奉师父,观看梁书如何运笔用墨,日日如此。以淡泊的心境沉浸于纸上云烟之中,这也是生成其作品意境的重要因素。

意境是梁书国画的核心。梁书国画的意境,来源于文学修养、艺术技巧以及对大自然的体悟。作品中的意境,形成于笔端,笔端之意境来源于胸中,胸中之意境生成于知识,知识的积累,需要经历内心陶冶和历练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胸中将古人之知、自然之景经过一番沉浸,最后才能化为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此时,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是独特的、唯一的,带有人生经历、笔墨涵养、“神完气足”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中的“神”与“气”升华成为画面意境。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的二十世纪,许多原来国画表现手法中没有的新形式、新内容不断地被画家探索出来。西方古典主义的光影技巧、印象派的用笔趣味,对近代国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画家突破古人笔墨籓篱,从新的高度寻求表现社会主义大好河山的必由之路。形象是意境的立身之本。黄宾虹初倡的中锋用笔和侧光画法,符合当时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在解放初期影响了国内一批山水画家,梁书也不例外。审美意识的更新,必然会导致笔墨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全盘推翻,而是继承式的变革,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笔墨、求意境。“笔墨随时代”,笔墨是一个既深且广的概念。梁书的个人品格、学养、才情是构成其笔墨技巧及画面意境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庄家新.郭沫若与梁书陈纬华冥冥从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谈起[J].乐山:郭沫若学刊,2000援

[2]吴定鎏.红土造风骨翰墨染井冈[OL].南昌: http.www.djsc.com.cn,2012援

[3]万仁.梁书和“庐陵文化”[N].吉安:井冈山报,2013援[4]黄浦江.梁书:“海上画派”的江西代表[N].南昌:江南都市报,2012援

[5]柴永柏.建国60年中国文艺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援

[6]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援

[7]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援

[8]姚最.续画品[M].北京:中华书局,1985援

[9]黄浦江.梁书:“海上画派”的江西代表[N].南昌:江南都市报,2012援

[10]李桂平.一个隐归四十多年的国画家[OL].吉安: adminwww.warw.cn,2008援

[11]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援

[12]万仁.梁书和“庐陵文化”[N].吉安:井冈山报, 2013援

猜你喜欢
刘海粟李可染黄宾虹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刘海粟美术馆建馆25周年x刘海粟欧游90周年=?
一锤子凿不出一口井
刘海粟雨中看戏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