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2005-09-26 09:43赖东平
鉴藏 2005年4期
关键词:李可染胡琴徐悲鸿

赖东平

问: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了李可染先生这样的山水画大师?

答:1907年,李可染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亲靠打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家务,生活很苦,根本没有钱买笔墨。可能是由于天性吧,李可染四五岁时就喜欢拿着树枝、碎碗片在屋前的沙地上画从戏台上看来的诸葛亮、赵云等戏曲人物。

问:“李可染”是先生最初的名字吗?

答:不是,李可染最初的名字叫永顺。10岁上学时,他的图画老师见这个学生聪慧、非同一般,认为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就给他取了“可染”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问:听说李可染先生喜欢戏曲,你能谈谈音乐对他的艺术有什么影响吗?

答:李可染小时候受母亲影响喜欢看戏。在很小的时候,他有了一次很好的机遇——聆听和观赏了京剧名家的大汇演。那次汇演,杨小楼、余叔岩、程砚秋等名家同台献技,使他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妙之处,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程砚秋,令李可染觉得“余音绕梁,三月不绝”。李可染从此认为:在艺术上只有达到很高的境界,才能够感染人,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问:听说李可染有几句名言?

答:是的,他有几句话:一个画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感情、科学家的毅力、杂技演员的技巧。

问:李可染先生胡琴拉得非常好,您能谈谈胡琴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答:虽然李可染最终选择了绘画,但是他的胡琴也拉得很好。在杭州时,李可染除了绘画之外,就是喜欢拉胡琴。那时他住在西湖边上,他周围的人有船老大、修鞋匠及附近一些群众,都喜欢听他拉胡琴,久而久之,李可染同这些邻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晚上没事时,李可染向船工借船游西湖,船工总是很豪爽地借给他。有一次,李可染拿了一双破的鞋子给附近的一个修鞋匠去修。那个鞋哪还能修啊,鞋底都穿了(因为他有点钱就买书,鞋破了就把纸板垫在里面将就穿,实在穿不了才拿给鞋匠修)。鞋匠给他换了鞋底,又把鞋面缝好,跟重做了一双一样。鞋修好了,李可染来拿鞋,鞋匠说什么也不收钱,还说经常听李可染拉胡琴,现在终于可以为先生做点事,高兴地不得了。后来,鞋匠逢人就骄傲地说:“我今天为李可染修好了一双鞋。”所以,胡琴拉近了李可染同劳动人民的关系。

问:李可染先生曾参加过“一八艺社”,您能谈谈“一八艺社”对先生的影响吗?

答:“一八艺社”是西湖艺术院进步学生组织的美术团体,因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以取名为“一八艺社”。“一八艺社”的宗旨鲜明、创作性强,并且他的成员学习勤奋、刻苦,品学兼优。1929年,李可染和好友张眺一起加入“一八艺社”。1931年,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林风眠院长为这次习作展亲笔题写展览会名,鲁迅特为这次展览提了序。这次展览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李可染经常和“一八艺社”的成员、尤其是张眺一起深入探讨问题。他们的探讨并不局限于绘画,他们一起探讨莎士比亚、中国的京剧、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所以后来李可染说,没有杭州的学习,就没有李可染的今天。

问:李可染先生是什么时候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

答:李可染一直在思索传统艺术如何与现实结合这一问题,于是在1942年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个座右铭。“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意思是真正研究传统的东西。传统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喜欢传统,就会迷恋它,就舍不得,所以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问:五月份时,我在中国美术馆看了名为“江山无尽”的李可染画展,展出的作品大都是山水画,以先生中、晚期的作品居多。那李可染先生早期的题材以什么为主?

答:李可染早期画了很多素描,在抗日战争时期画了上百幅宣传画,在重庆教课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人物画,其中有一幅《执扇仕女图》还有一个小故事。《执扇仕女图》是1943年李可染在重庆国立艺专给学生示范时在课堂上所画。画好了,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就希望老师把画给他,李可染就把这幅画送给了这个学生。几十年后这个学生来北京看望可染老师,并拿出当时的那幅画,李可染觉得画的很漂亮,又因为年纪已经大了,不可能再画出这样的画,就和他的学生商量用当时的画换回了那幅《执扇仕女图》,这就是大家今天从画册上看到的这幅。

问:那时李可染先生画得是不是很快?

答:是啊,那个时期他画得非常快。.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位文书很想看他怎么画画,几次都没有看到。有一天,李可染刚铺好纸,文书来了,文书很高兴,以为终于可以看到李可染作画了。不巧的是,文书咳嗽,就出去到院子吐了口痰,结果从院子回来,李可染已经画好了。速度之快,让人惊讶,由此说明了一点,他对画的感觉已经非常到位了。

问:李可染先生与徐悲鸿的交往是怎样的?

答:那时李可染在文化工作委员会,徐悲鸿先生带缅甸慰问代表团来参观,当时没什么东西给代表团参观,正好有李可染裱好的几十幅水彩画,他的同事就帮忙临时布置了一下,让徐悲鸿先生带他们来看。徐悲鸿看了画以后就问“这些画是谁画的?画得很好!我想拿一张画和他交换”。当时李可染不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徐悲鸿先生是老前辈了,他喜欢哪张就拿哪张,不用换。”后来徐悲鸿先生果真送来了一幅《猫》,这幅画我们现在还保存着。

问:李可染先生的机遇真的是非常好,有幸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听说当初拜齐白石为师还有个故事?

答:李可染在徐悲鸿先生那里曾看到很多齐白石先生的画,并在重庆看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展,就想:“有机会一定要拜齐白石为师。”后来李可染选择了来北京任教,就托徐悲鸿先生去跟齐老说,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消息。李可染等不及,就拿着自己的画到齐老家去拜访。齐老看到李可染的画非常兴奋,问长问短。第一次去齐老要留李可染在家里吃饭,李可染不好意思,起身告辞,齐白石先生就用湖南话说:“不送了!”当时齐老的护士偷偷跟李可染说,你要不留下来吃饭,齐老就要生气了。后来,李可染就留在那里吃了饭。过了很长时间,齐白石的三儿子从东北回来,齐老要老三给李可染打电话,问李可染还拜不拜师了,李可染赶紧说:“拜!当然要拜!”因为那个时候生活不富裕,李可染想多攒些钱正式请客拜老师,把这个意思跟齐老的三儿子一说,他的儿子转达给齐老,齐老就说:“不要请客!要拜现在就来。”当天李可染和齐老的三儿子就同时给齐老下跪,正式拜齐白石为师了。

问: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李可染先生又提出了“可贵在胆,所要者魂”?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人对中国画提出了疑问。在中国画处于低潮并被否定、甚至取消的情况下,李可染拟打算外出进行改革工作,并在1954年提出了两句话:“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是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能使人产生共鸣的东西。李可染就是要到大自然中去找到这个魂,所以李可染在上世纪50年代多次出去进行创作性写生。

问:那时候出去写生一定很艰苦吧?

答:1956年他和黄润华出去写生,组织上拿出了1000元钱,这是他们两个人八个月的全部费用,吃、住、行都在内。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很艰苦,有时背着行李要步行九十多里的路程,晚上就睡茶馆、澡堂、骡马店。写生结束时,李可染的裤子不仅破烂不堪、鞋也破了,最后到了南京大姐家,大姐帮他补了衣服、修了鞋,又借给了他们路费,他们才回来的。

问:李可染先生最初画了很多人物画,后来为什么选择了山水作为他的主要题材?

答:徐悲鸿最初骋用李可染是请他教人物画,他的人物画鲜活、生动。当时有些人完全否定中国画,所以李可染觉得解决山水画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因为山水画中有点景、人物、房屋、桥梁等,中国画的许多论点都在山水画中能够接触到,所以李可染集中精力想突破山水画——画好山水画就解决了中国画的很多问题。李可染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在他看来,山水就是祖国的代名词,所以他希望用他的画笔为祖国的山河立传。正是因为他对祖国河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所以在他眼中看到的漓江的早晨就像水晶宫一样,又说漓江就像玉,那么明亮、那么有光泽、那么美丽!所以李可染画山水的感受同一般画家有极大的不同。

问:李可染先生是用一种方法画山水吗?

答:不是。他画不同的景物用的方法都不相同,比如画井冈山是一种方法,画漓江又用另外一种方法,甚至画漓江的早上和中午都用的是不同方法。所以李可染的画即使不提名,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画的,因为他的画很有个性,他常说:“艺术要比生活更高。”

问:许多人说李可染先生“废画三千”,是这样吗?

答:是啊,可能都不止三千了!我们住在大雅宝胡同的时候,家里就没买过草纸,都是用李可染画的不好剪掉的画。他觉得画的好的就保留下来了。

问:李可染先生作画时,别人能在旁边看吗?

答:他不喜欢别人在旁边看他画画,甚至我们结婚后我都不能看他画画。他画画之前,连地上的小纸片、洋火杆都要捡走,以免影响他的思考。

问:李可染先生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却取得了今天这样大的成绩,这对他来说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答:是的,我跟他生活了那么多年,觉得他每走一步都难!难!难!尤其是他从上海美专到了西湖艺术院,等于是跳了七级,李可染有很大的压力。他在画架前写了一“王”字,取“亡命精神”之“亡”的谐音,意思是画不好画就只有绝路一条。李可染一生都在攀登、追求艺术的最高峰,所以他说“峰高无坦途”,甚至有时做梦都是从高处掉下来。有人说传统已走向穷途末路,而李可染看到是美好的未来,所以他说“东方既白”。今天当我慢慢回顾他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毫不懈怠的追求,以及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才确立了他在当今美术界无可替代的位置。

猜你喜欢
李可染胡琴徐悲鸿
胡琴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墨猪图》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徐悲鸿的底线
李可染(1907—1989)
找门道(新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