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占有素材固然重要,但使用素材更需要灵活和机智,就像玩积木,材料一定,那就要看谁玩得活,能够巧妙组合,将素材轻松玩弄于股掌之中。下面介绍几种作文素材运用的技法,以供同学们备考之用。
技法一:理例结合
“理例结合”,就是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综合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信度,二者结合使论证更加有力。如:
布莱克说过:“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司马迁名垂千古,不仅仅是他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重要的是他写作《离骚》时勇于打破规则的胆识。之前史书大多为王侯将相立传,司马迁却打破陈规,只要是“人”,都可以写进历史。他认为,历史也是侠客创造的,于是写了《游侠列传》;小偷对历史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于是写了《盗跖列传》;朝廷弄臣虽然只是插科打诨为皇帝解闷,但照样功不可没,于是写了《滑稽列传》。(2014高考课标Ⅰ卷优秀作文《“游戏规则”里的辩证法》)
上例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司马迁打破规则写作《史记》的典型素材,重点论证了“敢于打破规则,才是成功之道”的论断。引用与举例水乳交融,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论证有例子,有理由,有力度。
技法二:素材加工
在写作中,通常都要根据内容或表达需要,将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洗练,更集中,更耐看。对素材的加工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素材,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素材加工,就是要从语言上对素材进行润色包装,使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如:
(1)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但当他看到官场的勾心斗角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家境清贫,生活拮据,但他毫不颓废,在悠闲快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人生价值。
(2)一簇簇香菊在院子里绽放,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起舞,一道道清泉从门前流过。陶渊明幽居于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任云聚云散。他活得清逸,像蓝天里的白云,像大海中的游鱼。官场的黑暗,“樊笼”的压抑,生活的窘迫,一一向他袭来,只不过他能够坦然面对,笑傲苍穹!
很显然,文段(1)平铺直叙,语言显得贫乏,暴露出作者文学素养积淀不深。文段(2)经过精心打磨,有文采,有诗意,增添了磁性和视觉张力,令人过目不忘。
技法三: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作“多料合用”,是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地表述,组合在同一语段中,共同证明同一论点。这种组合显得材料充实,滔滔不绝,富有气势,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组合素材时,语言表达要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情合理。如下例:
当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校园,选择复读冲击北大时,她的高度让世人仰望;当林清玄选择不再如父辈般务农,而幻想前往埃及旅行时,他的高度让世人瞻仰;当白宫里点蜡烛的那位男子倡言“也许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时,他的高度让世人瞻仰;当苏武北海牧羊19年带着满脸的沧桑满身的伤痛须发尽白地归来时,他的高度让世人瞻仰。(2014年高考四川卷满分作文《站起来的高度》)
这个文段由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四则素材组合而成,成为一个排比式“面例”。文字酣畅淋漓,颇有气势,形成一道强大的“火力网”,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四则人物素材囊括了学生、作家、无名男子、西汉大臣等,兼顾古今中外的不同身份,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技法四:避熟求生
高考作文材料老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同学总是不约而同地“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喜欢运用历史题材,到古人堆里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时代发展一日千里,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热点焦点,用当新事物代替陈旧事物,尽量不用或少用大家熟知的万能素材,体现文章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带给读者意外的惊喜。如:
安民,惠民,本为执政之道。可事实究竟如何呢?安徽省安庆市在极短的时间里强力推行火葬,政府有关部门带着工人和警察,收缴砸毁大量寿材。一些老人为了能赶在6月1日新政之前“睡着棺木死去”,纷纷以喝农药、上吊、投井、割喉等方式自杀。实行火葬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用什么样的安葬方式,固然应考虑国情,但也不能忽视了民意,要体现人文关怀。(2014高考重庆满分作文《为人文关怀开道》)
作者既没有选用残忍的活熊取胆的材料,也没有宠幸忧国忧民的杜甫这一名人,而是机智地选用了最时新的“强力推行火葬迫使百姓纷纷自杀”这一新闻热点,表现出作者求新求异的意识,时代感极强,让读者眼前一亮,赢得喝彩。
技法五:素材拼接
拼接,是对素材进行组合的一种运用方式,往往通过列举、对举或层举的形式呈现。列举就是并列呈现,提炼与原素材相关的几个同类素材,罗列其要,从同一角度共同表现写作中心;对举分析,就是把性质不同的几个素材拼接在一起,形成对比鲜明的说理片段,在与原素材对比的过程中表现中心。对举分析分为同质对举和异质对举。层举就是进层拼接。把时空、轻重、浓淡有一定跨度的素材,要按照一点的层次进行排列,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述”。如:
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是卓文君当垆美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是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2014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
作者列举李清照等三个典型事例,由于这几个素材人们大都比较熟悉,引用时只是简单概括,言简意赅,不加修饰地连缀成串,使语言更加精炼,留给人以思考咀嚼的空间。文字虽短,但容量极大,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增添了文采和气势。endprint
技法六:故事新编
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在高考作文中数见不鲜。“故事新编”是对材料的另类使用。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原有的人物、情节作一番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故事情节,表现一个新的主题。这样的改编,可以使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貌换新颜,增添趣味性,令人耳目一新。如:
林冲上得梁山,与众英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生痛快!这一日,他闲来无事,伫立寨前眺望。只见远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偌大的公园里游人如织,好不热闹,不免想起家中娇妻。哎,都是高俅那贼,害得我有家不能回!罢罢罢,在这山中倒也落个清静。正准备回聚义厅,不料狂风骤起,雾霾漫天,一时间,脸上、嘴里满是沙尘。急忙到水泊边盥洗,清澈的水也变得污浊。抬头看,满山的葱茏不知何时也变成枯黄。哎,看来,这山上也非久留之地了,弟兄们将栖居何处啊!(2014高考辽宁满分作文《上山之后》)
这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文章从作文题意出发,依照原著里的人物故事,大胆合理地联想想象,虚构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影射力、针对性很强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科技进步、城市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主题,读来新鲜别致,味感十足。
技法七:扩展素材
平时积累的素材,大多是简单粗糙而缺乏细节的,因此在运用时需要进行合理扩展,使之更加丰满、实用。具体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合理的扩展和改造,写成著名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如2014年高考山东满分作文《自刎之后》就是用扩展素材的方法构思的。作者选取《项羽本纪》中“乌江自刎”这一个“点”,大胆想象,充分扩展开去,构思了项羽自刎之后来到阎罗殿里,阎君对他大加褒扬,盛赞其英雄义举,并让项羽再度转入人世,重振伟业的情节。对于项羽之死,历来褒贬不一。文章通过阎君的评判,表现了“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是由人的经验和视角不同决定的”这一主题。构思新颖,寓意深刻。
技法八: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大多同学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高效利用自己已经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各有差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扶不起的阿斗”这一素材,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玩物必丧志。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后主有喜色。司马昭又问后主:“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②过度呵护有害无益。当魏国五路大军猛攻蜀国而偏偏无敌的诸葛丞相又托病不出时,刘禅惊而不乱,请示太后,安抚百官,井井有条……其实刘禅并不傻,那么,究竟是什么把他推向了国破家亡的深渊?是那烙在他心底的父命——惟相父之言是听。(2014高考甘肃满分作文《绿荫的过错》)
③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对于不战而降,刘禅宁肯身背骂名而不作任何辩解,是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如此舍弃个人名利注重国人利益,是一种怎样的担待!(2014高考重庆满分作文《人性的高度》)
④宽以待人,感恩回报。诸葛亮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犯了君臣大忌,但刘禅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后主安慰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孔明死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竟哭倒于龙床之上。(2014高考大纲卷满分作文《投之以李 报之以桃》)
一材多用,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对素材作一定的取舍。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做到一材多用,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可得到充分利用,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endprint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