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归
张武明先生是青海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身怀绝技,才华出众,文气横溢,对青海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他不顾年迈,呕心沥血,编写了历史故事剧《弘化公主西行》,剧本主题鲜明,故事真实,剧情紧凑,人物个性生动、鲜明,令人爱不释手,常在心矢,萦绕脑中,是同类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上乘之作。
一、历史背景真实可靠
有关历史故事剧其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力,忠于史实,事出有因,有根有据,有记有载,然必纪实,方可信今而会传后。只有反映史实,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历久弥新,常演常新。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却有乘机国乱、阴谋篡权夺位的历史史实。故历史背景丰富多姿,一波三折。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唐太宗不遗余力诏复吐谷浑国,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号“趉胡中乌干豆可汗”意为“吐谷浑英明的君主”。又遣李大亮率兵数千,为其声援。但唐朝多次对吐谷浑的征讨,使吐谷浑遭受到极大损失,致使吐谷浑贵族中一部分人对唐朝,怀有敌对情绪。与此同时,正在西藏崛起的吐蕃势力得陇望蜀,有恃无恐开始向青海渗透,吐谷浑内部出现了昏庸无能,慕容尊王为首的亲吐蕃势力,居心叵测。再加上唐朝扶持的慕容顺久居长安为质,羡慕华风,不为国人所附,大祸临头,不久便在内乱中被杀,人心浮动。唐朝又以慕容顺子燕王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然而,诺曷钵年幼,大臣争权,肆无忌惮,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中大乱。唐朝刚柔相济,不得不派出军队,由侯君集统领入青海,以武力支持诺曷钵稳定国势,巩固统治,“有不奉诏者随意讨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三月,诺曷钵遣使朝贡,请颁唐历,奉唐年号,并遣子弟入侍长安,潜心学习唐朝文化,唐太宗则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意为“智慧富贵的君主”,并派淮阳郡王李道明持节往青海颁给册命,赐鼓旗。诺曷钵也亲赴长安致谢。这样,吐谷浑成为唐朝友好邦国,举觞称贺。
《吐谷浑史》记载: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十二月,诺曷钵入长安觐见,献马牛羊万头,向唐请婚。唐太宗慎视抉择,将风华绝代,惊才艳丽的宗室女弘化公主许之。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底,诺曷钵亲到长安迎婚。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太宗遣左骁卫将军、淮阳郡王李道明和左武卫将军慕容宝率军持节护送弘化公主到吐谷浑。唐朝与吐谷浑联姻,更密切了双方的关系,此后双方交往频繁,贡使不绝。但好景不长,多种史书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谷浑内部以握有实权的丞相宣王为首的亲蕃势力擅权跋扈,他不满于诺曷钵与唐睦邻友好的政策,背信弃义,手段诡谲,阴谋策划借大婚的时机,袭击弘化公主,支持诺曷钵去吐蕃。但因事机泄露,弘化公主当机立断,运筹帷幄,允诺曷钵率轻骑到鄯城(今西宁市),向唐朝求援。唐鄯州刺史杜凤举临危受命,遣部将与在鄯城的诺曷钵属下威信王兴师问罪“合军打击丞相宣王,破之,杀其兄弟三人”。禁暴诛乱,除暴安良,避免了山河破碎,人亡政息,这一事件使吐谷浑中亲蕃势力受到一次沉重打击,吐蕃见此,凶逆之萌,也予收敛。从此,唐与吐蕃,吐谷浑息事宁人,相忍为国。
二、主题突出,鲜明生动
弘化是唐朝实行和亲政策时下嫁少数民族君主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唯一省亲回唐的公主。她在青海草原上居住生活了58年,把一生献给了吐谷浑国。剧本以弘化公主到达吐谷浑初始时绝世抱负,精于策论,协助治国安邦的事件为主,编撰故事,升华创作,故名《弘化公主西行》。
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初,按照事先的约定,吐谷浑第22代国主诺曷钵亲自去长安迎娶弘化。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欣喜若狂,揎袖捋手,准备隆重迎接,只有位高权重的丞相宣王心生邪念,奸诈狡猾,阴谋叛乱,夺取汗位。与吐谷浑求婚同时,吐蕃也遣使赴唐请婚,因关系不顺,初时遭唐拒绝。使者回国后恶意歪曲,挑拨说是因吐谷浑人从中离间作梗所致。早有吞并吐谷浑之意的赞普松赞干布,立即调兵遣将,剑拔弩张,准备攻打吐谷浑。但随着吐谷浑、唐联姻,弘化西行改变了力量均势,松赞干布心存疑虑,也不得不调整策略,自警自厉。宣王闻知吐蕃将攻打吐浑,以为时机已到,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对内积极活动,对外与吐蕃特使相勾结,计划在大婚之夜,将诺曷钵与弘化抢掠绑架,投奔吐蕃邀功请赏,借此登上大位。在如此严酷复杂、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弘化勉为其难,以她的特殊身份和超人的勇敢智慧,真知灼见,先发制人,大智大勇,奋尽全力,壮勇果毅,彻底粉碎了种种阴谋,化干戈为玉帛,使唐、吐蕃、吐谷浑之间捐弃前嫌,主动示好,善待对方,成为友好邻邦,国务胜脞,彪炳千古,而弘化公主行云流水,智勇双全,起步见绩,上承国恩,下泽黎民,大乱大治,国泰民安,大气犹在,令人惊叹,扬名立万,震以雷鸣,享誉中外。
三、剧情紧凑、环环入扣
“弘化公主西行”剧情紧凑,从序幕到一至八场,一步一景,盘根错节,惊心动魄,环环入扣。当得知宣王阴谋内乱,夺取汗位,吐蕃又乘机出兵,吐谷浑边境时,弘化公主,未雨绸缪,当机立断,抢占先机,令内侍速回伏俟城,对权倾一时、飞扬跋扈的宣王严密监视,并立即向吐蕃发出邀请文书,请他们派专使前来出席婚庆大典,以观察他们的动向。
当得知“朝为宣王位,暮登汗王堂”的宣王勾结吐蕃特使,趁弘化公主与诺曷钵大婚之际阴谋叛乱,袭击弘化公主时,弘化公主将计就计。找到两个心细胆壮、武艺高强之人,扮成可汗、弘化公主,在此洞房之内假装入睡,派精兵埋伏左右。外围有意将他们放入,一旦动起手来定可将这些歹徒全部拿获。
弘化公主料事如神,当二人在洞房和衣靠椅假睡。卫跋堤慢慢上,观察后向内摆手,宣王声嘶竭力狂叫:“速速将他二人拿下!”假诺、弘持刀面对众敌、威信王与卫队,一跃而上,立即出击,弘化公主的锦囊妙计,宣王才知上当,闻风丧胆,慌忙奔逃。
当然,宣王逃往吐蕃,又抓捕了吐蕃的特使,定然对吐谷浑更加不满,横生枝节,兵祸连结,继续挑衅生事,在这一触及发,剑拔弩张,复杂形势下,弘化公主又露锋芒,先发制人。立即向吐蕃发出强硬抗议文书,抗议其干涉我吐谷浑国政,强烈要求送还叛贼宣王!
当得知吐蕃松赞干布要求派专使相约谈判时,吐谷浑内部顾虑重重,认为力辞不从,吐蕃从不怀友善,巧取豪夺,诡计多端,包藏祸心,名义相约为手段,实恐拘我专使不放还。为避免上当受骗,不派专使最安全,但弘化公主声明大义,生死不渝,争取主动当为先。一定要亲自应约去会面。弘化公主出使吐蕃毅然决然,与松赞干布相约,侃侃而谈,出奇制胜,陈述利害,仗义执言,晓之以理,使松赞干布,分身乏术,同情宽恕,决定向吐谷浑道歉赔礼,大帐也从边疆即撤离。那宣王与特使交由吐谷浑国审理,如何惩处吐蕃不干预,计不旋重。如此终幕,读者才唤然松动,回味无穷,百感交集。
《三国烽火息,高原皆欢腾》多少年来,唐与吐谷浑、吐蕃之间纷争不息,战事不断。经过弘化公主智勇干预,助成大业,终于以和平友好告以天下,光艳四射,威震三国,闻声四达,名垂青史,使《弘化公主西行》圆满结局。
四、人物个性栩栩如生
剧情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与其身份十分匹配,惟妙惟肖的形象闪亮登场,淋漓尽致。
弘化公主是金枝玉叶,从小锦衣玉食,但受到皇室的教育与薰陶,见过的达官贵人多,经历的世面大,人生经历十分丰富。下嫁吐谷浑王,面对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虚若怀谷,沉着冷静,出奇制胜,力挽狂澜,表现了她才德超卓、大智大勇的非凡才能。
诺曷钵作为吐谷浑国主,尽管他年轻,刚刚封王登位,缺乏治国理念,但他远见卓识,倾慕大唐,向唐求援,唐太宗许弘化公主,他在国难当头时,言听计从于弘化公主,力学笃行,双方志同道合,披肝沥胆,同心同德,挽救了吐谷浑人亡政息的灭顶之灾,诺曷钵大气犹在,血气方刚,举止不凡,凛然正气。
李道明作为大唐皇室成员,鸿儒硕学,厚德载物,素负盛名,又是弘化公主的父亲,亲自护送弘化公主平安到达吐谷浑,因而得知吐谷浑国将大乱,阴谋袭击弘化公主时,鼎立站在诺曷钵方面,分析形势,出谋划策,显示了父辈智勇双全的大国郡主风度。
宣王奸诈狡猾,利令智昏,表面他拥护诺曷钵与唐睦邻友好的政策,但他处处阴谋诡计,歇斯底里,乘吐谷浑王大婚之际,袭击弘化公主,绑架诺曷钵,叛国投敌,当他的阴谋失败后,骨颤肉惊,狼狈不堪,摇尾乞怜,在吐蕃松赞干布眼中,没有人格成为不齿于狗屎的亡命徒,下场可悲,也是意料之中。
松赞干布立国吐蕃,向东扩张,列土封疆,野心勃勃,当唐拒婚后,他听下人谗言,孤注一掷,攻灭吐谷浑,但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王时,他审时度势,举措得当,与唐、吐谷浑捐弃前嫌,涣然冰释,善待对方,重归于好,表现了他不愧是吐蕃雄才大略的英明国主。
此外,还如纪连琛的忠诚不渝,许开达的坚定立场,威信王的英勇果敢,卫跋堤的卖主求荣、阿腴奉承,奴才面孔令人作呕,不亦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