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人文印象(五)

2014-12-23 02:15周尚俊
群文天地 2014年6期

周尚俊

第五章淌过时光河的口头传讲

河湟风情的口头传讲

乐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时光岁月里,在默默的农耕生活中,乐都人创造着历史、创造着生活,虽然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十分贫瘠,然而在艰辛的劳动中,在与自然的争斗中,他们书写着原始的、朴素的文化,演绎着口头传讲文化,当然在今天看来是珍贵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从而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新的认识、对乡土有一种新的向往、对农耕有一种新的热爱。

乐都先人创造的口头传讲文化,广义上讲,也就是乐都民间文学,它是过去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乐都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歇后语、笑话以及说唱文学等。

乐都人热爱生活,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生活中,不断地创造生活,也创造故事,不断地改变生活,也改变故事,成为时光河的浪花,也成为人们生活的辅料,那么有滋有味,那么流传恒久。

乐都人富有想象力,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日子里,在面朝黄土,背对日月的农耕生活中,偶尔的一个发现,间或的一个想象,就会激活起无数的思维,编造出一整套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几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传闻,然后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又几乎神秘地传讲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说者眉飞色舞,听者耳目一新,感受到天地是那么广远、生活是那么奇变,日子是那么流长,人世是那么沧桑。

乐都人善于思考,喜欢用理性去感知生活。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在雨雪风霜的交替中,在耕种收获的劳作中,把天象与耕种、把节气与生活、把农品与健康等等关联起来,发现其内在联系与规律性,然后总结成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短句,广为流传,语句琅琅上口,语意鲜活生动,语调活泼风趣,孺妇皆知,家喻户晓,明察事理,预测生活,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讲说得那么事实如道。

这些流淌过时光河的口头传讲,积淀着辉煌风韵的语言传说,这些来自民间的形象语言具有鲜明的河湟风情和文化特征。表现为以下:訛譹口头性。即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乐都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譺訛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譻訛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譼訛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譽訛直接的人民性。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还会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也是乐都民间文化的特点。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那些闪现着乐都人民智慧火花的民间文学,永远生存于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

同样,它是河湟大地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河湟人家珍贵的人文精品。

传说

鲁班爷赶山———老鸦峡传说

鲁班爷造赵州桥,桥成之日,张果老倒骑毛驴,左手托泰山,右臂挟华山。踏上桥来,桥忽闪开了。鲁班着急了,赶忙跳下桥去用“五尺”(过去木匠用的木尺)把桥撑住,心中暗想是什么人有如此能耐!等张果老过桥以后,鲁班才看清楚原来是张果老手挟泰、华二山,怨不得桥快支撑不住了。他恨恨地说:“我身在仙班,有眼却不识神仙,要此眼睛何用!”说完他将左眼抠出来扔在地上。所以至今鲁班爷的门徒———木匠们瞄线吊直时,总眯着左眼,用右眼瞄。木匠们用的“五尺”不论用什么木头做,总是端直不了,时间一长非弯曲不可,原因是鲁班当初用尺撑桥时把尺杆撑弯了。

至于扔在地下的那只眼睛没人要,马王爷过来拣了起来说:“这只眼睛没人要,我把它要上。”但他脸上有好端端的两只眼,拣起来的这只眼没处安顿,就放在自己的额眉头当中,所以马王爷是三只眼。这些传说流传很广,姑且不说,这里说鲁班爷的另一个传说。

鲁班爷造好赵州桥后,过了几朝几代,他又要在河北省里造座石桥。当地没有造桥的石头,于是鲁班爷拿上“赶山鞭”,要到昆仑山上去赶一座石山到造桥的工地上。

八洞神仙里的韩湘子,跑去和鲁班爷打赌,说:“你鲁班赶山我相信,但一夜能赶万里路我不相信。”鲁班说:“天黑后开始赶,到天亮五更五点,一定赶到河北省。”于是两人击掌打赌,要是按时将山赶到,韩湘子将他的“青和笛”输给鲁班爷,若按时赶不到时,鲁班爷再不到人间营造桥梁。

两个仙人约定了时间,到了那天晚上。鲁班爷来到昆仑山,抖起“赶山鞭”,将昆仑山上的一座小石峰赶着向东滚动。鲁班在后面骑在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挥鞭,就像是牧人赶羊一样,他在后面赶,石头在前面向前滚,犹如万马奔腾,钱塘怒潮,滚滚向东。为了打赌取胜,不耽误时间,鲁班一路上连歇息都没歇息一下,只是一鼓劲地往前赶。

再说韩湘子怕把自己的看家宝输给鲁班,暗暗地观察动静。天快到三更时,看见已经把石山赶了5000里,赶到青海东部地面了。若照这样赶下去,等不到天亮准能把石山赶到河北省,他自己是贼打官司———输定了,不由的心中发急,得想个主意。只见他眉头皱了几皱,顿时计上心来,我何不学个鸡鸣狗盗之徒,来个半夜学鸡叫。

正当鲁班一心挥鞭赶路,不能顾及其他之时,韩湘子急忙到滚动的石山的后面,在鲁班骑的那块大石头的左边,学起公鸡叫鸣来了。不过学得不像公鸡叫,连自己听起来也像老鸦叫的声音。于是赶忙弥补过失,变成了百只老鸦,鼓噪飞鸣。

鲁班爷本是工匠出身,心地纯朴正直,原本想不到韩湘子在捣鬼。一听老鸦的叫声,看见老鸦飞鸣,说道:“坏了,老鸦出巢天将要亮,这里离河北省还有 5000里之遥,天亮前无论如何赶不到了。”真是气可鼓而不可泄,心中一犹豫,赶山鞭就停了下来,被赶的山石也就停在那里不动了。鲁班爷跳下他骑的那块巨石,几步跑到山上,坐在那里喘粗气。赶了半夜石山,口干舌燥,想喝点水,用赶山鞭的把把往地下捣了三下,地下立即出现三个水潭,里面清水汪汪,这三个水潭后人们就叫它为鲁班石缸,里面的水不论天雨天旱,始终保持离缸沿不远的水平上,不浅也不涨。这三个石缸就在老鸦峡北面的石山上。鲁班爷坐在那里喘气,见有踩下的脚印,还有屁股坐下印子哩!不信的话,你现在就去看,这些古迹还在那里。

山石堆在那里不赶了,所以老鸦峡几十里全是石山,为啥叫老鸦峡,不说也明白,因老鸦叫而得名。

鲁班爷骑着赶山的那块巨石,不偏不倚留在峡口,在湟水河的正中间,后人在上面修了一座亭子,叫作“鲁班亭”。

韩湘子捣了一场鬼,人们大概念他是神仙,或者是他捣鬼捣的出了名,在峡口靠北的路边,紧靠山崖,给他修了间“湘子庙”,这间庙是在解放后扩建公路才拆除的。

老鸦峡的西面,还有个大峡和小峡,峡短石头少,不过也是石山。这两个峡的石头是鲁班爷鞭子底下漏下的。大概是赶山也和赶猪、羊一样,稍一疏忽,石头就离群赖着不走了。

瞿昙龙池的传说

相传,明朝初年,有一年,清明节后几天。西藏山南噶举派高僧三罗喇嘛从海心山游方到乐都南山,打算找个好地方修个寺院,他看到惹竺隆沟(即今瞿昙支沟)中间地方,地势雄伟,风景好看,前山就像凤凰单展翅,人称凤凰山,后山形状就像罗汉打坐,人叫罗汉山。中间一条瞿昙河,河水清澈,河里的石头都能数得清,不停地向北流去,直冲出盛家峡、岗子沟,汇入湟水。

这里东西山上尽是原始森林,苍松翠柏,草盛花香,真是龙盘虎踞的好地方。三罗喇嘛看准了这个地方,又听了当地人传说岗沟上峡口山形像青狮白象,峡口就像龟蛇把门,他更是高兴,说:“朝庭给我们这块像龟背的地上修佛殿,真是:‘佛陀卜就吉样地,从此遍开金刚花。”

当时在喇卡斯姜郎(梵语,即今瞿昙寺隆国殿基地)有一大清泉,三罗师徒牵着白牛,帐房扎在水泉左边,牛饮水,人煎茶,都是这眼泉的水,又香又甜又清凉。

身穿白衫裙的噶举派僧人,常在深山密林十分幽雅的地方修身养性,所以没多几天就又搬走了。到附近游方去找深山幽洞去了,临走时忘记带他的马鞭子,走在半路上记起了马鞭子,他又返回到大泉边去寻找。左找右找找不着马鞭子,只看见两条小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追逐游戏,三罗看呆了,对徒弟说:“颜参,颜参……。”(意思是说:“奇怪奇怪……”)三罗想这眼泉原来是鱼龙变化的泉水,乃是吉祥如意的水。所以后来修佛殿时,在监工太监孟继等主持下,大殿就修在这里,象征游龙,是皇帝的行宫,皇帝赐名为隆国殿,也象征着皇帝出游。以后朱元璋的后人永乐、洪熙、宣德、成化几代皇帝在西北地区继续修建寺院,尤其永乐皇帝朱棣派太监修瞿昙寺时,就按照北京皇宫太和殿的样式修成了现在的佛殿。

红卡寺的传说

乐都县下北山,地属芦花乡的九寺掌山脚下,有座寺院叫红卡寺。

起初,这里没有寺院,只有一条小溪向大通河流去,人们叫接龙沟。

相传,很早时候,一个白胡子老汉来到九寺掌山上,给九座寺院的和尚们说道:“你们把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叫来,集中到山脚下那块平滩上,迎接一条从东方飞来的神龙,时间在二月二,它给我们将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和尚们就照老汉说的话做了。

到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了,真是人山人海,人们眼巴巴地等了九天,连个神龙的影子也没见。人们的希望变成了失望,老百姓和寺院的和尚们很扫兴地将要散去时,忽然天空阴云密布,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宏亮的声音说:“感谢众弟子对我诚心的迎接,我会保佑你们的。”这时大家一起朝天跪拜,都异口同声地说:“龙真的接来了。”

从此以后,这一带果然风调雨顺,一切平安,人们重修了九座寺院。可是,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常有老虎出没,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连年来把寺院的九个小和尚吃掉了。寺院的住持为避灾难,就把这九座寺院搬移到山脚下接过龙的那块平滩里。寺院坐北向南,修得雕梁画栋十分好看,周围丛林环抱,鸟语花香,整天香烟不断,十分红火,又是通向九寺掌的卡子,所以接龙沟和红卡寺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九寺掌

在乐都县东北,青海省和甘肃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奇特高耸的山峰,名叫九寺掌。九寺掌的名字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在很早的时候,有个忠厚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个漂亮诚实的姑娘,姑娘一见这个小伙子也很满意。后来小伙子就到姑娘家去求婚,遭到姑娘父母的拒绝,因为嫌小伙子家穷。姑娘不想让好姻缘无端遭受夭折,所以叫小伙子再到她家去求婚,小伙子照办了。第二天又去求婚,被阻于门外,忠厚的小伙子就在门外站了三天。第三天,姑娘的父母干脆把小伙子赶走了,这样数十次的求婚,终于感动了姑娘的父母亲,才答应将他们心爱的女儿嫁给这个诚实的小伙子,但要小伙子答应一个条件:在娶亲的这天,要新郎捻上一百丈长的红毛线,新郎新娘各拿一头扯直,从新娘家拉到新郎家,一路上绝对不能说话,要说话就会坏事。小伙子一听忙答应道:“一定办到。”就在那娶亲的日子,新郎牵着新娘,还有两个送亲奶奶,一行四人向前走着,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山脚下,各样的花儿开得十分漂亮。这时新郎被花儿迷住了,把当初答应的话早忘得一干二净,说道:“这地方太好看了。”这话没说完,一声巨响,红线在离新娘九十四丈处断了,他们四人被啥东西吸引住了一样,各自立定在原地不能动弹了。接着就化为山前四山,东西两山较高,形似一对情人倾诉衷肠,中间两山较低,就像那两个送亲奶奶,从此九十四丈就成为这个山峰的名字了。天长日久,慢慢人们叫它九寺掌了。山顶百十亩的平滩里泉水汩汩,相传是那对情人的泪水汇成的。更为奇妙的是山顶那两棵紧紧相依的青松,挺立在几十丈高的石坎上,相传是那对情人的精灵化成的。

三道山

乐都瞿昙斜沟有一山,名叫三道山。听说古时候有一股清水从三道山一直流经斜沟门汇入瞿昙河,斜沟人就是靠这股清水过生活。

三道山早年有一茅庵,住着一位很有道行的老和尚,他靠着一头奶牛生活。斜沟里住有一姓张人家,很有财势,他家的田地遍布整个斜沟。邻近的四庄八堡,没有一家比得过张家。有一天和尚的牛吃了张家的庄稼,张家很生气,派出了几个庄客抓住了奶牛,别人认为最坏也不过把和尚教训教训,或让和尚赔损失也就是了。可是张家并没有那样做,当人们把牛抓住后,他从腰里抽出了藏刀,一刀割断了奶牛的奶头。和尚闻讯急忙前来阻拦,但已经迟了,牛奶头被弃于道旁,那和尚大怒说:“我靠牛奶过活,你们靠清泉水过活,这是一个道理呀,如果这里没有水,你们能生活下去吗?”姓张的不但不认错,还蛮横地说:“我割了你的牛奶头,你有本事就截断水源吧。”和尚回家后,拿上一根铁棒子钉在了水源上,于是这股清水被截断,转入地下,地面只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却不见有水,姓张的发慌了,于是派人到三道山去找老和尚,而老尚已不知去向了。

三千寡妇吊孝

从见风使舵子沟一直向南,到那能分成三岔,西岔可达瞿昙寺,中岔叫那能沟(原名那那沟),东岔叫洛巴沟,这三条沟都盛产沙金。但这里的山都是走山,容易滑坡、塌陷,所以掏沙金的人都是豁上老命去的。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从山西来了两个做买卖的人,看到这里有很多金子,非常眼红,于是回家变卖田产,招股聚资,从山西、四川、青海西宁、乐都等地雇了大批的沙娃到那能沟开金场,掌柜、窝长们管着沙娃,四川沙娃用竹管盛金,窝长怕沙娃偷金,背沙出洞时要求拍手出洞,以便检查。虽然这样,但沙娃偷金各有窍门。

一日天气晴朗,全部沙娃入洞掏金,有人抬头西望,见对面山上一红衣女,乘白马来回奔跑,看后感觉奇怪,回洞后告诉了其他人,青海人大部分出洞观望,而四川人说:“这么多的金子不挖,出洞干啥子?”所以四川人、山西人都没出洞。一会儿突然山摇地动,霎时整个腰坡山飞沙走石,尘土蔽空,方圆几十里的地摇摆不定,人们以为发生了地震,等到尘落风平时,人们才知道腰坡山有百亩之地下滑五六丈,出洞的部分人没怎么样,但洞内的人全部葬身于山底。

这次死难的有多少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几千人,有人说要上万数,但这些都不是确切数字。过了月余,上坟吊孝的人络绎不绝,有人做过大概的统计,据说,上坟吊孝的寡妇足有三千六百人。

直到今天有人掏沙金时,出人骨的地方就有一把金子。

小沙弥巧遇党参精

传说,明朝宜德年间,洛巴沟莲花洞对面有个寺院,这里地方虽小,但四面环山,松柏长青,浓荫蔽日,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洞天福地。寺上只有二僧,是一师一徒,老喇嘛是一位藏族曼巴,除了念经之外,常到山中采药,为附近居民治病,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里,天高气爽,晴空万里,正是一个秋收的好日子。老喇嘛又出门采药,他叮嘱小沙弥好好看守门户。小沙弥今年才十岁,性情好玩,师傅出去后,他想痛痛快快地玩一下,于是就到院中玩,过一会儿觉得无味。正在这时,忽从门外进来一个穿黄衣服的小孩,看年龄约在七八岁之间,长得白净肥胖,发鬓上扎着绿头绳,来到跟前说:“喂,我俩一块儿玩。”于是他俩在寺门前的草坪上用石子垒房子、扑蝴蝶,玩了一会儿,又在小溪中洗手洗脚十分亲热。从此以后,每逢师傅外出,那个小孩子就准时来玩。过了十来天,师傅又外出了,他俩玩了一会儿又到溪中洗脚,忽见师傅回来了。二人慌慌忙忙地穿上鞋就分手了,小沙弥回寺后,师傅一看他的脚,便生气地说:“你和谁把鞋换了?不说实话我要打你一顿戒尺!”小沙弥一看脚才知道把鞋换了,于是急得大哭,就和小孩常玩的事告诉了师傅。老喇嘛一听转怒为喜,拿出一根细头绳,告诉小沙弥说:“明天我出去后,那个小孩还会来,等到他来时,趁他不注意,你把这个红头绳拴在他头上。”第二天老喇嘛出去了,小孩又来了,正玩的时候,小沙弥把红线绳系在小孩子的发鬓上了。

第二天天刚亮,师傅叫起了小沙弥说:“走,我俩找那小孩去。”小沙弥跟着师傅,寻迹找到离寺十里之遥的一个草滩上,看见了那个红线绳迎风摆动,师傅用铁锨挖出了一个碗口大的党参,下面分为两支,看起来好像白白胖胖的小孩,小沙弥看后流泪不止,而老喇嘛却说:“带行李快走,这个宝参能养活我俩一辈子。”从此两个喇嘛不见了,而这莲花洞附近的党参也不见了。听洛巴沟的人说:“那里的党参都被吓跑了,跑到大山垴里去了。”

蚊子的传说

从前,有对夫妻住在海边靠打鱼为生,俩人相亲相爱地生活着,日子过得非常美满。不久,妻子病逝,丈夫为了使妻子复活,用船将死去的妻子运往一个小岛,去找神仙。来到这个岛上碰见一位鹤发老人,就将自己的悲痛和愿望对老人说了,老人说:“只要你们真心相爱,你将自己的血滴给妻子,她就会活”。丈夫就依老人说的去做,第一滴血刚滴下去,妻子开始呼吸了,滴第二滴血时妻子全身动了,滴第三滴时完全活了过来。从此,二人又开始了以往相爱的新生活。

有一天,丈夫又去出海,妻子守着家,一伙强盗来了。这伙人看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有这么一位漂亮的女人,就想方设法带走她。于是,一个人先走到她面前说:“美丽的夫人,我们船上尽是金银首饰和财宝,你买不买?”她心想着不买,但看一看也无妨,谁知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这些东西呢?想着便对那人说:“我看看再说。”那人将她领上了船,渔夫的妻子看到这么漂亮的金银首饰,一时看呆了,以致没察觉船已离岸好长一截了。当她发觉这伙人没安好心时,任她怎么闹,船就是不停地朝远方驶去。等渔夫回到家见妻子不在时,急得到处找,他下决心无论怎样都要找回妻子,就架船在茫茫的大海上寻妻子,饿了吃生鱼,渴了喝海水。

有一天,他终于看见一只船头上站着美丽的妻子,他奋力把小船划过去,到跟前一看,已不是过去的妻子,身穿绫罗绸缎,头戴金簪,比过去更美丽漂亮,然而她不认丈夫,丈夫气得大喊:“还我三滴血!”她答应了,当把三滴血还给丈夫时,便停止了呼吸。强盗们见她死了,就把她扔到沙滩上,顿时变成了一群蚊子。所以直到现在蚊子咬人吸血,但怎么吸人血也不会复活成人了。

大峡口六月六喝药水的传说

相传,在汉朝宣帝神爵年间,朝里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姓赵名充国,他不论干啥事,能提得起放得下,他调兵遣将,神出鬼没,连他的对手都叫他“神异将军”哩!有一天赵将军率兵西征,从金城(兰州)出发,沿湟水向西进军。那时西头有一个很兴盛的部族,叫作先零。在一位外号叫作杨闯王的头人指挥下,今天打这里,明天侵略那里,扰得汉家边境惶惶不安。有一回赵将军领着队伍,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浩浩荡荡地沿着湟水奔来,到了羌县(今乐都)便和杨闯王打开了。虽说杨闯王的队伍很骁勇,但他有勇无谋,只会骑马射箭,猛冲猛撞,论起出兵对阵,哪里是赵将军的对手!等自己的一员大将被斩后,一下就乱了阵脚,纷纷败下阵去。赵将军把旗一摆,大军追了上去。追呀,追呀,追到峡口上,敌人已窜进峡口。赵将军生怕有伏兵,便鸣金收兵,下令在峡南面山脚下屯扎起来。自己登上山头向四面瞭望敌人的动向。从此,这山就叫四望山了。

当时,已是暮春时节。这里天气变化大,一阵晴,一阵阴,有时下雪,有时刮风,一日三变,当地人没什么,外来人可吃不消,果然没住多久,汉军士兵水土不服,一个接一个病倒了。这个军帐里呻唤,那个军帐里呼叫,弄得大家心神不安。赵将军召集谋士,商议治病的方法。这里是荒凉的地方,人烟又少,到哪里去找医生,哪里又有个药铺呢?赵将军一肚子忧愁,急得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天夜里,军里已掌了灯。赵将军坐在灯下,左思右想没个解救的办法。二更时分,坐着睡着了,忽然间,侍卫一声通报,领进了一位老人。看那老人,手握拐杖身穿宽袍,鹤发童颜,像个仙家的样子,向赵将军拱手一揖,上前说道:“赵将军远来,没有迎接,有失地主之宜!”赵将军笑吟吟地扶老人坐下,还没来得及问姓甚名谁,老人赶忙说道:“将军忧坏了吧?我探知有很多士兵病倒了,心上不安,去请药王来帮忙,药王也愿意为大家治病。可病人太多了,一付一付地开药方去治,治到啥时候呢?药王想了一想,有个快速治病的方法,把药物浸在前面那个泉水中,病人一喝水,马上百病消散。”“散”字刚说罢,一阵打更声把赵将军惊醒了。赵将军捋着胡子,想着刚才的梦,他本来是不信神信佛的,可到了急处也顾不得这些了。天明后,他暗暗地叫几个病人喝了药水,有病的治病,没病的预防。说也奇怪,药水真像灵丹妙药,喝一个好一个,喝十个,好五双,军队里一片欢乐声。

赵将军是个爱民如子的人,见了药水神效,便打算把秘密传给老百姓。帐下有的谋士请议说:“传给老百姓固然好,可敌人知道了这个诀窍,却对他们有利哩!”赵将军笑着说道:“我们征讨他们,也是为了他们心服,安安稳稳的过日于,不是逼他们走到绝路上去!要知道,君子希望的是天下太平!”遂传令写榜文,到处张贴,四方百姓见榜都赞扬赵将军的大德,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了四乡。有病的扶老携幼,向大峡口集中,没病的也来攀亲结友向赵将军的军帐涌来,带鸡带蛋带饭来慰劳队伍,向赵将军道谢!一下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六。从此,便留下了六月六大峡口喝药水的习俗。

“花儿”退贼兵

说起乐都瞿昙寺“花儿会”的由来,先得从瞿昙寺说起。

瞿昙寺是明朝时候修建的。那时候大兴修寺院之风,朝廷叫老百姓连明昼夜地赶修,为修它尸骨堆成了山。三年光景,修成了隆国殿、宝光殿、瞿昙殿,外加钟鼓二楼禅堂院,左右碑亭两画廊,内城墙,外城墙,修得和京城一个样,皇帝朱元璋还取了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瞿昙”两个字,并亲赐了“瞿昙寺”三字的大挂匾。从此这里就出了名。俗话说:“到了瞿昙寺,北京再嫑去!”你到了瞿县寺,就知道这话真是名不虚传呢!

这寺院后靠的是西山,东临大河,山清水秀,方圆占地四十一亩多,年年月月四面八方的藏汉百姓们都来朝贡。到了清朝的时候,寺院里积满钱粮财宝。有一年,这一带窜来了一股子土匪贼兵,到处打劫,弄得老百姓过不上一天安宁日子,他们看着瞿昙寺城高门牢,居舍宽敞,有吃有喝,财物成山,就想把它抢占成个老窝窝子,霸寺为王哩!一天夜里,他们带着刀枪火把,大喊大叫地来抢占瞿昙寺。方圆的藏汉百姓们知道了都拿起刀、矛子、锄把、铁锨和这些土匪贼兵战了三天三夜,土匪贼兵们人强马壮,来势凶猛,众百姓死伤太重,第四天支持不住了,一起涌进了瞿昙寺里,把外城门紧紧地关死了。

瞿昙寺的城墙又厚又高,土匪贼兵们攻不下打不开,他们便花了半个月的功夫,把河滩里的大石头,山坡上砍下的大木头,老百姓家的磨盘一起拉到了西山顶上。趁着寺院靠山的形势,就往下滚起这些东西来了。滚啊滚啊,滚了一天一夜,就像是山崩地裂似的,可是瞿县寺的周围都是松柏林,加上城墙又高,那些滚木擂石只砸折了许多树木,没伤着寺院的一片瓦。土匪贼兵们看这一招没成,就放了一把火把寺院周围的林木点着了,林木着火,城墙隔着哩,大火烧了半个月还是没伤着寺院的一根草。他们看着没法了,就喊话说:“不怕擂木不怕火,围困三月叫你没吃喝!”就这样土匪贼兵安营扎帐,把瞿昙寺紧紧地围困起来了。

虽说瞿昙寺受供奉,积下了粮满仓,草成摞,但是七百人在寺院里天天吃喝,日子一久,坐吃也要山空哩,困到第二月上,井里的水也快要喝干了!土匪贼兵再这样围困下去,到头来非得城破寺毁人头滚地不可,人们个个惆怅起来,喇嘛急得满地转,主事的大喇嘛一个劲儿念着:“唵嘛呢叭咪吽!”

这时候众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们不能死拔猪毛抗下去,不想个计策杀退贼兵不成呀!”主事的林喇嘛一听这话,心上倒来了个主意,他对大家说:“我倒有个对策,把他们诈唬一下吧。大家都到城头上去,就说四乡八堡的援兵来了,土匪贼兵的狗命难逃了,看他们退兵不退兵。”众人都说试试看。就这样众人上到城头上高声喊叫:“贼不要慌,贼不要忙,援兵到来一扫光!”“援兵快到了!援兵快到了!”土匪贼兵一听这个风声就猜疑起来了,他们派人四路里去探听消息。探了一阵子,也没个援兵的影响儿,回头就捉摸,这八成是诈唬着哩!再困一阵子看看情形吧。

过了七八天,寺院里的人看着土匪贼兵照样围困,纹丝儿没动。这时大家就紧张起来了,主事的大喇嘛再也没办法,他低下头连“唵、嘛、呢、叭、咪、吽”都念不真了。

这当口有一个老汉出来说:“有办法!我们就顺水推舟吧。明日是六月十五日,四路八方的人要来寺院里进香哩,知道寺院遭围困的人,现在不敢走进来,不知道的还走着呢!依我说,今天大家都放高兴些,到城头上去唱少年(花儿)吧!我谋量这一唱土匪贼兵要退哩!”大家听了这话,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节谁有心情唱“花儿”?唱唱“花儿”能退贼兵才怪哩!喇嘛们听见更不敢出声了,别的不说,寺院向来禁止人们唱山歌哩。这时候,主事大喇嘛两个眼睛睁得瓦砣大,他说:“又杀又砍对付了两个月,没赶退贼兵,唱野曲儿咋能唱退他们哩!”老汉说:“你嫑管,少年自有退兵的妙用哩。”主事大喇嘛一听这话,再没出声。因为他是火烧眉毛也没办法,顾不了许多,只要有人想办法能退贼兵,就算是叫醒老天了。

六月十四这一晚,月亮上来就像一盏宫灯,照得瞿昙寺明晃晃的。忽然,像半天里刮起了大风,“唿啦啦”响起了“花儿”的歌声,仔细看去,瞿昙寺城头上黑压压一堆一堆的人,他们又说又笑唱起“花儿”来了。

寺外的土匪贼兵看见后吃了一惊,困在寺里的人咋这样高兴起了?莫非援兵真的快到了?

这时候,城头上的人们越唱越有劲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四面八方传开了。夜越深歌声就越传越响,越传越远。四方来赶庙会还没走近寺院的香客们,一听见寺院传来了“花儿”的歌声,心里就宽展起来了,他们老远就唱起“花儿”来应和,还有些不知道寺院被围困从远路上来赶庙会的香客们,正在赶夜路,听见了“花儿”的歌声就像两腿生了风一样,一面赶快行路,一面也唱起“花儿”来应和。一时远远近近,夜行的脚户哥、投路人也都兴奋地唱应起来。这一唱,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惊动了,大家深更半夜出了门,相互打问:“今夜为啥遍地唱起了‘花儿?出了啥事情?”为了知道详细情况,很多人都跑上了大路,往瞿昙寺的方向奔来了,这一来,满山遍野,大路小路,各庄各村,四面八方到处响起了“花儿”的歌声。

越来越多的人流唱着“花儿”奔向大路,歌声的阵势就像铺天盖地的海浪从四下里向瞿昙寺涌来了。越唱越多,越唱越响。土匪贼兵们听着慌了起来,断定这一回四乡八堡的援兵把他们层层包围住了,于是收起营帐,慌慌乱乱就往南山牙豁口里逃跑。有的土匪贼兵一听到:

“一想了老子二想了娘,

三想了生身的地方;

跟上土匪没下场,

回来是尕妹的盼望。”

心里不由自主地难过起来,他们便趁着慌乱的时机,干脆四散逃跑,各回各的家去了。

这时,寺院城头上的人们“花儿”唱得更起劲了。寺院外的人们看到了这个情形,个个点起了火把,点着了一堆堆柴火,大喊着:“追啊,杀啊!”四路来的人们也喊起来了。土匪贼兵们见这遍地的火光,听着这遍地传来的歌声、喊声,没命地跑了个一溜烟,待到东方麻麻亮,跑得一干二净了。

土匪们跑到南山后,真的遇上了从化隆等地赶来的大队官家援兵,把他们杀了个落花流水。原来昨夜的“花儿”歌声,惊动了周围的府县,真正把援兵搬来了。你说这“花儿”神不神!

第二天正是六月十五庙会,瞿昙寺的城门大开,香火鼎盛,人们高兴地互相道贺。大家唱呀唱呀,“花儿”唱了满天红,连喇嘛们也跟着哼开了,主事大喇嘛说:“唵、嘛、呢、叭、咪、吽,没想到这山歌退了贼兵哩,唱吧,唱吧!”那一位出了主意的老汉说:“花儿”好呀。它是老百姓们的心里话,唱了“花儿”五谷丰登,唱了“花儿”天下太平哩。

打这以后,瞿昙寺唱“花儿”谁也不干涉了,瞿昙寺每年的“花儿”会就留下根了,这一带的“花儿”越唱越红,花儿会也出了名。

瞿昙寺铸下的金柱儿钟,

“花儿”唱退了贼兵;

“少年”的花儿实话红,

走到的路儿上打听。

故事

两兄弟那时候,有兄弟俩务农为生,平时弟兄俩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给老大娶了个媳妇,可老大娶妻后心慢慢变了,找茬虐待兄弟。一天,老大和妻子商议把老二赶出去,免得以后娶妻花银两,老二无奈何只好同意分家。可是哥嫂坏心有余,啥东西都舍不得给,只给了一块薄地和炒熟的一升谷子。

老二住在破庙的一间小房子里,过着三石顶锅的日子。严寒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到了,老二起早摸黑,流血淌汗,手心起泡,终于把一升谷子种在分给的那块地里。过了两个月,满地只长出了一株谷苗。老二实在伤心,怨恨自己的命不好。说也奇怪,这株谷子长的又粗又高,结了一个穗子,到秋后快成熟时,穗子已长到像窑街的尕缸那么大了。老二又惊又喜,每天守在谷穗旁从不离开,等到熟后就扛回去。

秋天的天空,万里无云。空中盘旋着一只大鹏鸟,缓慢地飞到老二的头上,乘老二不注意时,大鹏鸟把那谷穗叼走了,气得老二火冒三丈,破口大骂那只没良心的大鹏鸟,可是大鹏鸟早就飞远不见了,老二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又来了一只大鹏鸟,蹲在他的面前说话了:“老兄你哭啥?”老二很冤屈地说道:“我种了一升谷子,只长出一株苗,一株苗上结了一个谷穗,长得像尕缸那么大,我每天守着看着,等成熟后拿回家,今天来了一只大鹏鸟,把穗子叼走了。”大鹏鸟说:“你不要伤心,今晚回去你缝上一条三寸三分长二寸宽的小口袋,带在身上,明天早上到这里来。”老二问:“三寸三分长二寸宽的小口袋干啥哩?”大鹏鸟说:“你不要问,来就是了。”

老二回到家,当晚就缝了一条三寸三分长二寸宽的小口袋,等天亮就到了地头。不一会儿大鹏鸟飞来了。大鹏鸟问:“老兄早!”老二说“:你可来了?”大鹏鸟让老二闭着眼睛骑在它的背上,老二忽听“嗤”的一声,大鹏鸟带着他腾空而起,飞呀!飞呀!不知飞了多少里路,大鹏鸟轻轻落下来说:“请睁眼,下背来。”老二睁眼下来,看见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是黄灿灿的金子。把老二给愣住了。大鹏鸟提醒道:“老兄,快拾金子,拾满小口袋就走。”老二才明白过来,很快就拾满了,又骑在大鹏鸟的背上不一会儿回到原地方,老二下来后跪在大鹏鸟面前,便问:“你背我去的是啥地方?”大鹏鸟说:“那是太阳山,不快走太阳出来会把你晒死的。”老二向大鹏鸟磕了几个响头,表示感谢。当磕完头一看,大鹏鸟早就不见了。

老二回到家中,打了庄廓,购买了骡马,添置了家具和农具,又买了土地,娶了媳妇,日子过得很好。

看到老二的美满生活,老大两口眼红了。老大想:“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老二保险发了横财。”便到老二家中套话,老二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大。

一年一满又到了春天,老大心里明白,老二种的谷子是炒熟的,便叫媳妇炒了一升谷子,背到地里种了。说也奇怪,同样遍地一株苗,结了一个谷穗。老大日夜看守,谷穗快成熟了,照样来了一只大鹏鸟把谷穗叼走了。老大就放声大哭,哭了两天,飞来了一只大鹏鸟,问老大为啥哭?老大把经过告诉了大鹏鸟:“老兄不要哭,今晚你去缝一条三寸三分长的小口袋,明天我背你取金子去。”大鹏鸟飞走了,老大高兴地连蹦带跳跑到家里,向媳妇大喊大叫:“发财了,发财了!”媳妇问:“发啥财呀?”老大说:“你赶快缝一条三尺三寸长的大口袋,明天我背金子去。”两口子忙了一晚上,才缝了一条口袋,没睡觉就到地里等大鹏鸟去了。

天快亮了,大鹏鸟飞来了。大鹏鸟说:“你骑在我背上闭着眼睛。”老大照办了,不一会儿飞到了太阳山,大鹏鸟说:“老兄请睁眼下背来。”老大睁开眼下来,看见满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便拾开了,拾了好长时间,那条三尺三寸大的口袋才拾了一个底,大鹏鸟催着老大赶抉走,老大不理睬,大鹏鸟急着喊:“快走,太阳上来了会把你晒死。”老大贪心不足,继续装金子,大鹏鸟就飞走了。太阳出来后,就把老大晒死在太阳山上了。

毛达先生和狼

从前,有个看病先生叫毛达,他给人看病不管路多远,晚上总要回来陪老阿奶。

有一天晚上,给人看罢病已经迟了,往家里走要翻一座山,刚走到山口子上,一只狼蹲在路上挡住了,把毛达先生吓得没敢走,转眼一想,他也蹲下了。蹲了好长时间,狼不走也不扑上来,毛达先生站起来要走,狼也跟上了,毛达先生就说:“你不吃我,又不叫我走,是不是让我跟上你转一个地方再吃?”狼点了下头就走开了,毛达先生跟上了,心想,反正今晚上我是狼腹中的肉,领到哪里就哪里。狼把毛达先生领到沟里,只见又一只狼蹲在一个洞前,头非常大。毛达先生说:“原来是两个狼要吃我,那就吃吧。”两只狼同时摇着头,头大的狼走到毛达先生跟前把头低下了,毛达先生想是不是叫我看病?大着胆子伸手在狼头上摸着看了看,原来狼有病,毛达先生就给狼扎了针,吃了药。准备走,狼又挡住了,另一只狼跑到洞里衔来一个包袱给了毛达先生才让走。

毛达先生回到家一看,包袱里是三个元宝,第二天就到银铺换去了,没想到两个衙役抓住他直奔县府来了。县太爷问:“你为啥偷东西?”毛达说:“我说你们也许不相信,是一只狼给我的。”于是,把遇狼看病的事情说了。知县说既然你给狼看病,狼通人性,给你三个元宝,你领着我们找狼去问,到底是不是你偷的。

毛达先生领着知县、衙役一伙来到山沟里。知县对狼说:“你们不想害老汉,就要说实话。”狼点头答应了,知县问:“元宝是不是老汉偷的?老汉没偷又是谁偷的,你们知道吗?”狼摇头又点头,知县问:“你们能不能找出偷宝贼?”狼点头答应了,就领着知县来到城里。刚进城,狼先用头把门顶着关上了,知县到府上写了一张告示:“明日本县官用狼断案,全城人都来观看。”

第二天,四面八方的人都跑来看稀诧,大家走着议论着,狼能断案成怪事。人多了以后,狼领着两个跟班的在人伙里挤来挤去,后来把一个贼眉鼠眼的年轻人咬住了,跟班的把这个人抓到县太爷跟前一审问,贼娃说出了实话。原来他偷上三个元宝到山沟里要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见了两只狼,吓得丢下包袱跑了。

县太爷审罢贼,赏给毛达先生银两,叫狼和毛达先生走了。回到后堂对夫人说:“兽通人性,一点都不假,要不是狼,我就审下了一桩冤案。”

花牛犊儿

从前,有弟兄两个,家里养着个花牛犊儿,哥哥已成家了,弟弟每天牵着牛去犁地。

有一天,弟弟正在犁地时,突然牛犊说起话来了,它说:“老实的兄弟,现在你回家去,家里你哥嫂正偷着吃嘴哩。”弟弟说:“我去了咋说哩?”牛犊说:“你就说鞭把折掉了。”弟弟就回家去了。哥嫂见弟弟回来了,就问他回来干什么,弟弟就照上面的话回答了。这样弟弟就把哥嫂偷吃的油馍馍奶茶吃上了。

到第二天犁地时牛犊儿又说:“老实的兄弟,今天你哥嫂又偷着吃嘴哩。”弟弟说:“牛犊哥,今天我回去又咋说哩?”牛犊说:“你就说犁拐子坏了。”弟弟回去就照牛教的话说了,把哥嫂偷吃的东西又吃上了,这时嫂子表面上没说啥,可心里气得像锅滚哩。

第三天,牛犊又说:“今天你回家去,你哥嫂要和你分家哩,到时候你吃点亏,把我要上就行了。”老实兄弟到家后,果然哥嫂提出要分家,弟弟提出只要牛犊儿,哥嫂也满意地答应了。

第四天去犁地,牛犊儿说:“老实的兄弟,我是水晶宫龙王的儿子,现在我可以把你带到水晶宫里去。”过了一会儿,牛犊回来了,说:“兄弟你闭上眼睛,骑在我背上,就可到水晶宫去。”兄弟听了就闭着眼睛骑在牛背上,不一会儿,只听的牛犊儿说道:“兄弟睁眼。”兄弟睁开眼睛,已经到了水晶宫。龙王一边迎接,一边说:“你这诚实的人把我的儿子送来了,我们要好好款待你。”弟弟就在这发金光的宫殿里住了一个时期,吃的也说不上名字。

过了几天,龙王给儿子说道:“孩子,现在庄稼熟了,你去人间收点马料去。”儿子听后就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向龙王说道:“别的地里我没收,只把他没良心的哥嫂的庄稼收掉了。”龙王当场赞扬儿子做得对。

有一天牛犊哥给弟弟说:“明天家父要打发你了,给金送银你不要。只要宫里放着的那个小盒子,里面有我的妹子,以后会有好处的。”第二天,龙王果然送来了金银,弟弟不要,硬是要那个小盒子。龙王无奈,就把小盒子送给了弟弟。牛犊儿又送弟弟上了岸,临别时还真舍不得哩。弟弟背着盒子走啊走,走着乏了,肚子也饿了,便抱着盒子在路边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眼前摆着一桌酒席,也不知谁摆的,他吃得香极了。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弟弟心里就有了主意。这天他假装睡着了,一会儿盒子里跳出个姑娘,手脚麻利地摆着酒席。弟弟咳嗽了一声,姑娘来不及进盒子,就站在了他面前,他俩便择地修起了房子,开了地,日子过得富裕。

一天,弟弟提出要去看望哥嫂,对当初的事情一点也不怨恨。可到家中一看,哥嫂日子过得非常贫穷,他就把哥嫂接到自己家中去了。哥嫂一看他家中非常富裕,就问道:“你是怎么富起来的?”弟弟就把如何到龙宫等等都告诉了哥嫂,哥嫂一听就决定去一趟龙宫。他俩到了海边,嫂子求财心急,急忙把哥哥推到海里,等了整天都没有上来,嫂子只好回到家中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

柳大了圈不来

明朝万历年间,湟水南岸住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儿四十多岁时得了一个儿子,就像掌上的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从不教育,他要啥东西就得给啥东西,越快越好,稍一怠慢就躺在地上打滚儿嚎叫。一天,儿子看见庙上有面锣,敲起来很有意思,回家后叫父亲立即把锣取来。锣是众人用的,老汉不敢去拿,儿子大哭大闹,全家不得安宁。实在没办法,老汉就到街上买了一面小锣,乐都人把这种锣叫勾锣,当他敲着玩耍时,一邻家小孩问他:“你的勾锣是哪里来的?”他一听说是狗锣,生气地将锣甩出去,回家后一定要庙上的那个大锣,父亲没办法,只好取来让儿子玩,因此事众人给他罚了五十斤青油。

儿子长到十八岁,脾气越来越坏,在家里稍不顺心,不打父亲就打母亲,到外面把邻人打得头破血流,吃、喝、玩、偷、赌样样成精,成了一庄子的“小霸王”。老汉实在没法子,想好好地教育教育,可是一见儿子,胆量就没有了。一天,儿子把邻人的耕牛拉进院子,捆绑在柱子上,拿出刀子要宰,老汉急忙去制止,儿子亮着刀子说:“你小心着,迟早我把你这个东西也宰了。”为了赔这头牛,老汉几乎把家产卖光了。在这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就大着胆子将儿子说了几句。儿子一跳三丈地说:“老东西,今晚我不宰了你,就不是人。”妈妈知道儿子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晚上把老汉藏在箱子后头,找了个枕头,戴上了老汉的帽子,用毡筒盖上,像老汉睡觉一样。半夜时,儿子果然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进入房中手起刀落,将那个枕头一砍两截。于是他将刀“哐啷”一丢,就出门去了,从此杳无音信。

又过了十余年,老汉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有一天,老两口正在家中闲谈,忽闻门外人声吵闹,老汉刚想出门看看,就见两个差役,拿着铁链大步走进院来,老汉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铁索已落在脖子上,被牵出了门,老阿奶大哭大叫,但无济于事,老汉还是被拉进了县大堂。

老汉来到了县衙,看见堂口放着一堆柳条,进门后,老眼昏花地抬头一看,上面坐着一位年轻的县太爷,两旁衙役排立,一呼百应,杀气腾腾。老汉爬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了,听县太爷问他的姓名住址,他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听到县太爷吩咐说:“老汉,这里有一堆柳条,你把它扎成碗大小的圆圈圈。”还说:“小

心者,如果扎不好,我要打断你的腿。”

老汉坐在烈日下,一个一个扎着小圈圈,筷子大小的柳条全扎上了,大点的圈不来扎不上,就放在一边。半天过去了,县太爷前来查看,看到大点的条子都放在一边,问他为啥不扎大的,老汉说:“小条子好圈,条子大了圈不来。”县太爷说:“这个道理是今天才知道的,还是过去就知道?”老汉流泪说:“这谁都知道。”不料县太爷忽然跪在地上说:“阿大,我就是你没圈上的粗柳条子,要不是遇到一位恩人严加管教,我早就废了。”

四兄弟

很早以前,有个山庄上,住着老两口儿,老汉是个木匠,人勤手快,活儿做的细心,脾气又好,人们请的多,每年能挣到不少钱。老伴儿在家种地,操持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收拾得有条有理。俗话说:男人是耙,女人是匣,小日子过的很美和。

后来,老两口生了四个儿子,虎头虎脑地长的一个比一个好看,庄子上的人碰见老两口就说:“你俩福大命大造化大,四个儿子是四个宝,以后,四抬大轿是少不了的。”老两口听了,嘴上不说,心里却热乎乎的。

老阿爷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起初住在老四家里,还能干活挣点儿钱,粗米、淡饭还能填饱肚子。过了几年,老汉的五痨七伤全发了,又是咳嗽,又起夜,出来进去门也响,狗也咬,四媳妇嫌吵,就扯喉拔嗓地指鸡骂狗,老汉受不了这份气,把四个儿子叫来,让他们四人每人十天轮着养。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有一年冬天刚交九,阎王爷发善心把老汉请去了。四个儿子就聚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大说:“人老难得四块板,我想我们四人每人出一块,做上一副棺材,也就尽了孝了”。老四说:“四块板只有棺材的四面,两头咋办?”大家没一人出声。最后老三说这好办,我们四人每人拿一张纸前后各糊上两张,又公道又好看,阿大在阴曹地府里也住得亮堂。”大家都说好,就这么办吧。老大又说:“我们在天亮前就把阿大葬了,这样又省钱,又不惊动四邻。”四个媳妇也站在门帘子后面说:“大哥的想法就是好!就这么办。”

这天夜里,天气有些阴,夜很黑,四个弟兄就忙着抬棺材往山洼里的老坟上走去。在上山坡时,尸体顺着棺材纸糊的一头溜了下来,谁也感觉到了,可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老四说“:咋越抬越轻了?”老大说:“轻是阿大升了天了。”老二、老三也说:“就是、就是,阿大死后还把我们照顾着哩。”就这样,四兄弟把老汉马马虎虎地埋了。回家的路上天更黑了,下坡时,老大被一东西挡翻了,顺手一摸,是一尸体,随口骂道,“这是谁家的逆子,把老汉死了也不葬,扔到这里了,说不定是个没儿没女的孤寡,若有儿子,他们也绝不是人!”老二老三接着说:“比起这样的儿女来,我们四个人还是孝子哩。”

张五儿打虎

从前,有个叫张五儿的人,胆子很小,每天晚上去解手,都要把媳妇儿叫上做伴儿,时间长了,媳妇儿也不高兴。有一次,她对张五儿说:“哎,你一个男人家,晚上连个厕所都不敢上,要叫我做伴儿,真不知羞,你如果以后再叫我,我就把你关到门外,看你喊哩吗跳哩。”

这天晚上半夜里,张五儿又要解手,推醒妻子给他做伴儿,妻子气恨恨地一骨碌跳起来把他搡出门外,“咣”一声把门关上顶硬了,自己只顾去睡觉。张五儿在门外很害怕,只是喊媳妇开门,可是他咋喊妻子也不开门,没办法,就只好靠在门外睡着了。

等到张五儿醒来时,太阳已经大半川了,苍蝇落在张五儿的眼睛上,使他眼睛睁不开,他用力一抹才睁开眼,一看高兴地笑道:“哈哈,我是一次消灭一千多敌人的哪吒!”继而他心里对妻子说:“你把我关在门外不管,这次我消灭了这么多敌人,还怕什么!我要出去闯闯江湖,叫你婆娘见识见识。”于是他到市上扯了三尺白布,写上:“一次消灭一千敌人的哪吒”几个大字,找了根竹竿挂上扛在了肩上,并骑了一匹大马,很神气地往前走去。

张五儿走了好半天,来到一座山下,真是人困马乏无心再走,便把旗往地上—丢,倒头就睡,马到一边吃草去了。

这座山叫卧虎山,有兄妹二人正好落草为寇,住在山上。这天,哥哥在山上远远望见山下有个人躺在地上,心想这个人好大胆,敢在这里睡觉,这不是耍威风给我们看吗?于是,兄妹二人急忙来到山下,一看白旗上写着:“一次消灭一千多敌人的哪吒”,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这人真不简单,我消灭一两个人得费好大的劲,他一次能消灭这么多敌人,真是英雄。”妹妹也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我要嫁上这么个英雄也就无所求了。”于是对哥哥说:“哥哥,我叫醒他比比武艺,若比过他,说明他是个吹牛的,若比不过他,我情愿给他脚下为妻。”哥哥忙说:“你这个傻丫头,人家一次能打那么多敌人,你和我能比过吗?”妹妹一听这话也不做声了。这时,张五儿惊醒,兄妹二人就躬身请张五儿上山,张五儿随口说:“我不愿为王,愿上山看看。”于是兄妹二人就小心地把张五儿请上了山。过了些日子,卧虎山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山伤害人畜,直闹得知府出榜招人打虎。兄妹二人听说此事,就互相商议,我们有这么的人,一只老虎算啥,如果除了此害,我二人也就有出头之日了。说完兄妹二人就下山揽了榜文,回山告诉了张五儿,紧接着知府的大轿要到了,要接打虎英雄下山,张五儿脸上装得正经,心里可吓坏了,不得已只好去了。知府将张五儿酒肉款待了三天,准备要打虎去,知府问他打虎要带多少人,张五儿想:“事已至此,我只好自己去,老虎吃人就吃我一个算了,再不要伤害别人。”就说:“我单人独马就行了,一个小小的老虎怕啥!”那兄妹两人说:“你一个人去我们不放心,你前面走我们后面跟着。”随即张五儿拿着刀骑着马打虎去了。

张五儿刚到半山腰,就见那只虎一声大吼,下山来了,张五儿吓得爬上了一棵大树,老虎看见就向树上扑去,没想到跑得太快太猛,一头碰在大树上死了,张五儿吓得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掉在死老虎身上。这时,张五儿又见山下大队人马到来了,他胆子也大了,灵机一动骑在老虎身上,用拳头猛砸老虎,等人们来到跟前一看,便把张五儿抬到官府去了。知府给兄妹二人封了个武官,张五儿给官不做,领了赏让人用轿子抬着,前拥后护的送到了家,老婆一听打虎英雄是她的丈夫,感到好笑,而张五儿神气地对妻子说:“哎,过去我解手,你连个伴儿都不愿做,这次你看我多了不起,还是打虎英雄啊。”老婆忙说道:“算了,还不是我逼出来的英雄吗!”

女婿贺寿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乐都北山冰沟有个读书人家,老两口养着三个女儿,大女二女均已出嫁,三女儿尚在闺中。

有一年,是老阿爷七十九的寿日,亲戚邻居都来上寿,姑娘女婿更是少不了,可大女婿在兰州督府做了个尕官儿,因公务在身未来上寿。大姑娘、二女婿、二姑娘都来了。二女婿进入内房去向丈母娘问安,见小姨三妹在旁。几年未见,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看得他心里痒痒的,只咽口水。心里想我非要想办法弄到手不可。他在酒席上三杯入肚,即装得东倒西歪。二女儿见丈夫这个样,就扶到内室安排睡下,又去赴席,在门口碰到三妹,叫她停会儿去看看她姐夫,怕跌了枕头。三女儿停了会就去看姐夫,果然落了枕,忙去给二姐夫填枕头,他突然跃起抓住三妹的胸乱摸,三女儿脸色一变,转身就走,把他摔了个趔趄。三女儿跑出门来,纸上写诗一首,贴在门口墙上,诗是:好意来填枕,不应摸我胸,谁家有二女,许配一夫君?畜牲畜牲。”二女婿出门看见墙上的诗也提笔写诗一首:“酒醉失君子,酒醒悔不及;原来小姨子,错认自己妻。悔罪悔罪。”三妹见到二姐,便将姐夫不规的事说了一遍,气得二姐一言未发,进门去问丈夫,见墙上的诗,也挥笔题诗一首:“假装老脸皮,调戏我妹子;驴脸长驴毛,不是好东西。可恨可恨。”三女儿又向母亲哭诉了一遍。丈母娘去责斥二女婿,见墙上的诗,也题诗一首:“姐夫和小姨,世上也有之;有火袖内息,勿使外人知。保密保密。”有宾客去茅厕,看见墙上的诗,也题诗一首:“我去上茅厕,看见满墙诗;原为鸡狗事,与我没关系。快走快走。”晚上老阿奶把二女婿无礼之事告诉了老伴,老阿爷气得直吹胡子,也题诗一首:“华堂设筵祝三多,二婿畜牲可奈何,若非三女品德正,险些名声被败落。忍哉忍哉。”大女见诗默默然无语。想了半天,题诗一首:“自古女大不可留,再留与父结冤仇;故请堂上二尊长,速给三妹把婿求。慎之慎之。”

吃人婆

有个老阿奶,养了三个姑娘,老大叫门担儿,老二叫门闩儿,老三叫门扣儿。

一天,老阿奶背着皮袋去磨面,将三个丫头叫到跟前说:“我去磨面,你们三个把门扣好了坐着,谁喊了都不要开门。”三姊妹答应了,老阿奶就去磨面,在半路上碰见了吃人婆儿,要老阿奶坐下来歇一会儿,老阿奶答应了,就坐下歇了会儿。吃人婆问老阿奶:“阿奶,你干啥去哩?”

“我磨面去哩。”

“家里有啥人?”

“家里有三个丫头,大的叫门担儿,老二叫门闩儿,老三叫门扣儿。

吃人婆听后忙说:“阿奶、阿奶,你头上一个虱子,快来我掐死。”

老阿奶就让吃人婆来掐虱子,谁知吃人婆的金指甲银指甲把老阿奶掐死了。吃人婆就背了老阿奶的皮袋回到了老阿奶的门口喊道:“门担儿门担儿开门来,我是你阿妈。”门担儿一听声音说“:你不是我阿妈。”门没有开,吃人婆又喊道“:门闩儿门闩儿开门来。”门闩儿说“:你不是我阿妈。”门没有开。吃人婆又喊:“门扣儿门扣儿手出来,阿妈给你买了个顶针儿,给你戴上。”门扣儿刚把手伸出去,吃人婆抓住了,说“:开门哩吗不开?不开我把你的手指头咬掉哩。”门扣儿把门开了,吃人婆进门来忙吩咐:“门闩儿你滚下一锅茶,门担儿你捻下一疙瘩毛线,门扣儿你炒下一碗麻麦。”丫头们听完后各干各的去了。天黑后,吃人婆把门扣儿搂着睡下了,门担儿和门闩儿睡在了炕脚头。睡到半夜里门担儿和门闩儿听见吃东西的声音,门担儿就问:“阿妈你吃啥者哩?”吃人婆说:“我吃麻麦者哩。”一会儿又听得啃东西的声音,门闩儿问:“阿妈、阿妈,你啃啥者哩?”吃人婆说:“我啃捻下的毛线者哩。”一会儿又听得嘘溜嘘溜的声音,俩人问:“阿妈,你喝啥者哩?”吃人婆说:“喝滚下的清茶者哩。”门担儿和门闩儿感到门扣儿被吃掉了,一齐说道:“阿妈、阿妈我尿憋了。”吃人婆说:“炕上尿下。”

“炕神爷打哩。”

“地下尿下。”

“地神爷打哩。”

“取条皮绳,我把你两个腿上拴住了去。”

门闩儿就把皮绳给了吃人婆,吃人婆用绳拴住她两个的腿。姊妹俩出去后,门担儿把绳拴在母猪上,门闩儿把绳拴在母鸡上跑了。停了一会儿吃人婆一拉绳,只听得老母猪“哼哼”,再一拉,老母鸡“咣咣”,吃人婆知道这两个丫头跑了,赶快去追,追到天亮,见姊妹俩已上到一棵树上。吃人婆便问:“丫头,丫头,你俩树上咋上去的?”门闩儿忙说:“我俩东家要了一碗油,西家要了一碗水,泼在树上上来的。”吃人婆就要来了油和水泼在树上上树,越上越滑上不去,吃人婆忙说:“丫头,上不去,快想个办祛。”门担儿忙说道:“阿妈,阿妈,你拿来条皮绳,把一头儿甩上来,我们来拉啊。”吃人婆照办了,姊妹两个便拉着吃人婆,快到顶了,两人说了声“放!”把吃人婆给摔得半死了。狼疙瘩飞下来把眼睛挖上走了,来了只狼把吃人婆吃成半个尸首跑掉了,门担儿门闩儿下树来回家了。

农夫智斗恶秀才

从前,有个农夫,为人老实,但娶了个媳妇儿比较机灵,过门没上一年,她总嫌农夫老实没出息,暗地和一个教书的秀才勾勾搭搭。农夫看在眼里,可主意在心里,随时在防范他们的行动。媳妇儿眼看好事不能如意,便提出和农夫离婚,去嫁秀才。农夫听了也不生气,便说:“愿嫁给秀才我也留不住,只是我想他既然是黄门秀才,定然有满腹的文章,我们就同到官府上,我出道题目让他说说,若说对了,你跟着他去。若答不上他就妄有秀才之名,还不如跟着我这个老实的庄稼人哩!”媳妇接着就问:“你出的题目是啥?你把答案也说说我听听,他若答不上,我就跟你。我向你保证答案我绝不告诉他。”农夫便说:“若你真的不告诉他,我就告诉你,你也可在老爷堂上听听他说的对不对。”媳妇儿忙问道:“那题目和答案是什么呢?请快说。”农夫不慌不忙说:“四道题目是:撒撒溜溜,垒垒层层,曲曲弯弯,上青下白。”媳妇儿急问:“答案哩?谁还哄你哩吗?”农夫说:“既然你不告诉他,我就说给你听:“撤撒溜溜是羊粪蛋儿,垒垒层层是牛粪,曲曲弯弯是狗粪,上青下白是鸡粪。”媳妇儿听完后便提出到地里去去就来,农夫说:“明日你是人家的人了,随你的便。”媳妇儿出去后把以上情况全部告诉了秀才。

第二天秀才便到农夫跟前说,愿同到官府上答题目。农夫说:“你答对了你领着媳妇儿走,若答不对呢?”秀才忙说:“除了媳妇是你的,我还愿意拿一马勺银子给你。”农夫说道:“那你快准备银子,我们同到老爷堂上答题。”秀才随即准备银子,到老爷堂上,向老爷说明了来意,农夫说了原来说的题目,秀才也说出了题目的答案。说完后得意忘形地拉着媳妇儿想走,农夫忙说:“秀才你慢点,你是科举考中的秀才,把皇上的俸禄吃到哪儿去了?竟然没有一点文才,答成羊粪、牛粪、狗粪、鸡粪?”秀才忙问:“那你的答案是啥?”农夫即说:“撒撒溜溜是满天的星斗,垒垒层层是五经四书,曲曲弯弯是皇上御制的弓,上青下白是羊角葱。”县官一听此话忙说:“对对,你一个秀才满嘴是屎,看来不务正业,还想拐骗农夫的老婆?”便把银两给了农夫,并斥责农夫的媳妇和秀才今后若不守本分,定打不饶。结果秀才丢银又丢人,农夫领着媳妇回去了。媳妇才认识了自己的农夫男人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