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

2014-12-23 22:35史鹏飞张厚锋
创新科技 2014年14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运动课外

史鹏飞 张厚锋

(1.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3;2.山东阳信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251800)

实现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

史鹏飞1张厚锋2

(1.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3;2.山东阳信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251800)

高校运动项目看似种类繁多,可选性较强,但是这些运动项目在地域、场地以及学生性别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经常运动的学生往往只存在于一小部分当中。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高校运动项目的创新上着手,多推广一些简单易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充分提高学生对这些运动项目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增添高校的运动氛围,为高校运动项目实现多元化提供有利、健康的环境和平台。

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可行性

目前高校主要以竞技类的运动项目为主,田径、篮排足、武术等项目虽然在高校并不是以拿金牌为最终目标,但还是比较看重基本技术,它对于参与者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基本功。放眼望去,高校校园里,这些项目的参与者也只有固定的一小部分人群,而且男女生的比例相差太过悬殊,长此以往,这些项目对于女生而言就会慢慢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乒羽网、游泳等项目相对于三大球来说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但是这些项目对于场地的要求较为严格,刮风下雨对于这些项目在室外进行显然影响较大,但是室内场馆全天候的为每个学生开放又不太现实,这些项目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简单易玩、趣味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运动项目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课项目的现状。我国高校体育课的形式在近几年来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大范围的变化,主要还是以走、跑、跳、投以及球类运动为主,尽管开课的方式由原来固定的教学内容改为了选修课,但是选修的内容还是仅仅局限于上述项目,这些项目更多的是突出竞技性,而娱乐、趣味显然并不能和这些项目扯上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校体育课的形式还是一种应试门类,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管高校体育课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也应该做到满足多数学生的爱好和需求。

1.2 高校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出操、班级体育活动,高水平训练和运动竞赛,其中出操和班级体育活动最能反映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这是学生广泛参与的主要阵地,这两种形式运动项目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然而目前高校出操只是单一的跑步,甚至有很多高校就没有出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意义。高水平训练和运动竞赛主要以成绩为最终目标,唯成绩论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为参与的学生设置了门槛,这两种形式要求学生要求较高的竞技水平和较好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这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对于高校这样更注重于全员参与运动的形式而言显然并不适合。

2 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的必要性

2.1 是我国高校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项目不断的改革变化。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运动项目已经不适合在高校中长期发展,传统的高校运动理念也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运动多元化的追求和向往了。存在危险的运动项目也被很多高校勒令取消,部分高校在长跑、体操运动中出现伤亡的案例让很多高校讳疾忌医,这也不能怪高校本身,毕竟谁都不想让学生在自己的校园中出事。那么,用其他项目作为替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高校运动项目实现多元化的一个必然趋势。

2.2 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项目保障。目前高校体育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多数学生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这就造成了多数学生厌烦这样的体育课形式,以致反感某些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多元化之后,可以有更多的项目可供选择,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使其在同学面前有展现的欲望,从而可以提升他们对这项运动的浓厚的兴趣,相反,学生每天面对一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体育项目,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因此,运动项目的出新和多元化的存在为提高学生兴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3 是增强学生体质全方位发展的根本要求。学生的五大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不是靠一种简单的运动就能解决的,某种运动项目即使能涉及这五大基本素质,但是侧重点不同,有的项目可能侧重于力量、有的可能侧重于其他素质。长期从事一种运动项目的锻炼可能会造成五大基本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会造成机体某些部位发展不平衡,例如田径中中长跑侧重于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相对应的对于心脏和腿部的要求较高,而对于上肢的锻炼却显得并不乐观,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的学生常常会出现身体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因此,运动项目多元化的实现是增强学生体质全方位发展的根本要求。

2.4 是为社会输送全方面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是连接校园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枢纽,社会为高校提供生源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高校为社会提供各方面的人才,其中社会体育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大众健身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上所需的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这种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性的,只擅长一种技能或是一种体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体育性人才,这更决定了高校体育运动多元化的实施和开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触和学习到更多项目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切实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大众体育健身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实现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已经成为了输送全方位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

3 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的可行性

3.1 政策支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1]此纲要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学生兴趣的需求,应该实施体育活动的多元化教学,这种多元化教学为实现高校体育运动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

3.2 高校场馆设施较为齐全。高校体育项目要想实现多元化一定离不开体育场馆的建设,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在我国现有的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高等学校按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要求加大了场馆的投资、建设力度,场馆增加速度超过了建国以后任何一个时期。1997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高等院校共有体育场馆12 762个;而2005年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总数为28 741个,净增15 979个,增加了125.21%。[2]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目前体育场馆在高校发展的迅猛,这为实现高校体育运动多元化提供了硬件的保证。

3.3 师资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高校运动项目要实现多元化的局面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要进入高校任教,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高一层次的是博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来自不同体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共同构成了高校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不但从技能上提高了高校体育运动的水平,也从理论知识上扩展了高校体育运动的视野和范围。师资水平的提高不断影响着运动项目的更新,体育舞蹈、定向运动、合球等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逐渐在高校中得到接受和开展,这些可能是老教师没有接触过的项目,所以对于高校而言,新的教师队伍会带来新的项目和理念,同时这也为实现高校运动项目多元化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性。

3.4 学生需求。目前,高校体育运动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谋生手段。就强身健体而言,学生要求的不是简单的体育课,而是需要一种作为长期的健身项目,这不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而是要形成一种长期的运动习惯,在这种运动习惯中,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项目的群体性结交更多的朋友,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和朋友资源,以便从事某个行业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就谋生手段而言,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了业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等都要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最大,试想只精通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样才能在这些岗位上立足?毕竟这些单位不是以竞技为目的,他们需要的是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努力实现高校体育运动的多元化以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多元化人才。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2]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M].

[3]郝思哲.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创新性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

[4]彭咏虹.关于大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5]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G841

A

1671-0037(2014)07-126-1.5

史鹏飞(1983-),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张厚锋(1976-),男,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运动课外
体育运动
小满课外班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