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熊伟
后进固然是后进,却至少有两样好处,一是据说方便“弯道超车”,一是因为能看到路上的车轮印子,只要弯拐得不太急,可以避免前车之覆。工业互联网要看的前车之鉴,主要是IT产业自主创新不足。我们虽然早已成了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却因为核心技术缺失,每年花在进口芯片上的费用超过进口石油,又花掉各种专利许可费不计其数,而且安全后患无穷。
每个产品,每个产品部件,生产线上的每个设备,都是一个一个的终端。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物品尽皆终端”马上要成为事实了。基本技术、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仍然是一个迫切任务,在工业互联网到来的时候显得尤其迫切。
马航失联飞机事件,给我们做了知识普及——原来飞机的发动机是会自动和生产商联系的。马航MH370很多关键信息,来自发动机生产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发动机与其“娘家”通过甚高频或者卫星通讯传输互通声气。那我开的车的发动机或者别的什么部件,会不会和它们的厂家联系呢?把信息偷偷传递到莫名的地方,绘制一个行车路线图,也就算了,估计没人想绑架我,但如果有人能远程对我的车下达指令,开窗开空调,踩油门踩刹车,岂不糟糕?这可不是什么科幻,能自动开出车库停到车主门口的车,已经面市了,但愿今后没人用它们做遥控撞人的凶器。
另一个被屡屡谈及的例子,是精密数控机床。有一类机床因为精度高,可用于军工制造,进口时交易双方常常签署非军事用途协议,买家承诺不把设备用于军事用途;如果不签署此类协议,机床的原产国将限制(对特定国家的)出口。国内有工厂进口一台此类机床,用了几年,一切正常;不料某天突然收到机床厂家发来的函,写着“大约24小时前,贵厂将敝公司出口的机床设置于军工级别精度,为此谨致提醒,请尊协议勿用于军事用途”云云。国内工厂大惊,不知道机床是通过什么通信网络把日志信息传递出国的。
各类网络的全球融合是一个趋势。电力线可以传递信息,可见光也可以传递信息。未来任何设备的任何部件被远程访问,将呈常态化。如果你拔掉网线,关上WiFi、蓝牙、红外,黑客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你的卧室灯光(必须是LED灯),给你的电脑装几个木马。可见光通信被称为Lifi。
你知道手机镜头是可以毫无征兆、不被通知地远程打开吧?手机作为窃听器,只要有电池,不用开机也能实现。至于俘获你的手机,把它变成“奴隶”,让它把所有收到短信转给“奴隶主”手机,只用稍加设置就行了,还可以做到让你使用如常,完全不知道自己被监控了。
工业互联网的意思是采用通信、计算、分析、感应技术,通过全球网络,把人、数据、机器、部件、产品相连,以便提高效率、缩减成本、节约资源。工业互联网之所以有必然性,是因为它满足了个性化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等工业演进的要求。推进它,可扬其长,但须避其短。扬长避短的方法,只有靠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