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刘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媚子
当被问到怎么看待“小米造车”的问题时,我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笑话:著名的IT界大腕比尔·盖茨与美国通用汽车总裁叫板,说如果按照IT行业的技术进步程度,汽车应该30美元一辆,而且一加仑汽油跑1000英里。通用总裁回答道,按照IT行业的规则,汽车确实可能30美元一辆而且一加仑汽油跑1000英里,但这样的汽车会每天无故熄火两次,每周有两次把人关在车里出不来,撞车时安全气囊弹出前要求先“确认”,而且,汽车更新换代后驾驶者需要重学开车,因为新车的操作系统完全不同等。
我引用这个笑话主要是想说明,汽车产品与IT产品不同。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两个重大差异:第一,汽车作为一个在道路上移动的机械产品,对耐振动和动力学、运动学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影响到重量、重心位置、轮距、轴距、车轮悬挂结构的改变,主要部件工艺、材料的改变,都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验证。对于发动机的改进,则必须进行燃烧学、传热学、振动学、摩擦学等方面的验证。因此,汽车的改进远比IT产品难,时间周期也长得多。
其二,汽车的成本要求极高。有谁能够想到,按单位重量的价格来衡量,汽车与牛肉相当。记得老领导张小虞讲过,他在访问著名的既生产豪华汽车又生产航空发动机的英国罗斯罗伊斯公司时,该公司专家曾形象地比喻汽车发动机与航空发动机的区别,一个是铸铁的价格,一个是黄金的价格。IT产品虽然价格下降很快,但也仅仅是从很贵降到比较贵而已,从未降到过牛肉的价格。
当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小觑。特斯拉还没有登陆中国,就已经吸引了不少眼球。我在法兰克福车展也曾仔细看过特斯拉,我认为其成功主要在于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
当下,电动车最大的软肋是成本,特斯拉却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一问题,它选择了豪华跑车市场,把电动车尽量做好,而不过多考虑制造成本,把车卖给只要好且不怕贵的人。同时,针对电动车的充电特点加强服务。就产品而言,特斯拉还谈不上完善,但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值得深思的。
工信部部长苗圩多次提醒传统工业领域的专家要有互联网思维,我认为这很重要,也很有道理,但我也坚信,IT产业、互联网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应主要是商业模式,而在汽车的研究、设计、制造过程中,该下的工夫、该做的工作还得继续做,千万别有弯道超车或投机取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