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刘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媚子
这个时代,“贸易保护”已经成为很不受欢迎的名词,除非绝缘于国际贸易,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遭受这名头的谴责。这是好现象,它证明自由贸易还是如今的“主旋律”。但在实践中,极少有政府放弃对贸易的干预。无论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本国产业,直至今天各国狂热追求的贸易顺差,其实都是一脉相承地反自由贸易。
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积累金银或美元;政府通过关税调节贸易收支。
政府为什么鼓励出口,厌恶进口,并且热衷于积累金银货币?一般认为,这是出自认识上的错误。金银货币(在现代社会是以美元为代表的“硬通货”)被认为是一国财富多少的最重要指标。金银能购买外国产品,仿佛家庭中的储蓄,自然是积累得越多越好。本国输出的商品服务通常被廉价视之。这种“出口就是赚钱,进口等同吃亏”的观念始终挥之不去。
只要细加分析,这种说法的问题不难看出。如果出口是为积累财富,其实进口也能做到这点。进口煤炭、棉花就是为进一步生产做准备,进口消费品则是抑止本国在此类消费品上的低效生产,将资源用在其他高效领域。限制进口,表面上减少本国货币的使用,代价却是更多本国资源的消耗。根据贸易提高经济效率的原理,无论限制进口或出口,都是在自打“七伤拳”。以货币积累作为财富积累的标准,这种看法是武断的,并且有证据显示,政府将金银作为财富标志予以贪婪攫取,倒可能是有害的事情。
早期欧洲重商主义国家总是极力压抑国外商品流入,驱动殖民者在美洲掳掠金银。但巨量的金银输入并没有转化成生产能力,反而用在政府扩大军备和奢侈生活上,造成通货膨胀。重商主义者以邻为壑,极力推动向外推销商品,同时征收高额税的进口关税。这样做的后果是引起其他国家报复,导致普遍的贸易保护。
1930年,美国通过保护本国工业的《斯姆特·霍利法案》就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竞相提高关税的连锁反应,加剧了大萧条。在大萧条的最后几年,美国确实实现了“贸易盈余”,贸易额却大幅萎缩,本国生产深受打击。
现在,我国外贸政策的重商主义措施,主要有出口补贴、压低汇率和关税保护。尽管有“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出口创汇”的种种说辞,实质恶果却不难分析。出口补贴,就是动用本国财富补贴在贸易中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让外国人占便宜;压低汇率则是通过低估本国货币价格,贱卖商品。这种做法使得出口企业格外繁荣,中国则通过央行收集了大量外汇,这是今天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政府不鼓励出口,放任进口,会不会让本国市场全被外国商品占领?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再弱,只要还在购买外国商品,就是在发挥本国优势,快速成长。贸易其实就是发现和开发优势产业的过程,根本无需政府保护。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应该是摒弃政府保护和指导,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这听起来貌似不可思议,其实在大英帝国历史上早有实行,并且存在一些自由港。而自由贸易也并没有摧毁当地的生产能力,相反的,反而发育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