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2014-12-23 00:22申蕾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中国

申蕾

摘 要: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概念,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或复兴。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辐射范围、建设时机来临、欧亚丝绸之路、建设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结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适时、恰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他国战略建议无任何冲突或不良影响,但在未来的铺建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战略关键点,因此需对建设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关注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亚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003-04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期间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出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隔一个月,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声明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12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特别强调了要促进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基础设施互通建设,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至此,一种以点带面,纵深推进,逐步形成块状区域性合作的创新模式诞生了。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后,首次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海上丝绸之路问题通过政策手段确立下来。

实际上,为促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贯通了东起连云港、途经中亚国家,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一条铁路线,而今再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实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借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实施为中国与邻近国家及地区营造较好的交互政治、国防、民族环境;第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互通互联,对于任一国家或者地区而言,此举都是区域化合作的重要前提;第三,中国国内的产业格局或将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经历重大调整,各种过剩产能得以消化,拉动东西部之间经济互利共赢。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概念。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指的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经由此路线进行的贸易中往来,尤以中国输出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早在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此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后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地域范围更为广阔,它与古代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有了更新、更现代化的延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东起亚太经济圈,中间途经中亚地区,西至欧洲发达经济体,无疑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就中国国内而言,包括有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和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区市。这一区域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促进西部大开发,引致东部发达地区再次改革的倒逼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连接着极有影响力的两大经济圈——亚太经济圈以及欧洲经济圈,中途又经过了资源丰沛的中亚地区,加之海上丝绸之路,其所包含在内的地域范围十分广博,文化及经济内涵也必将富有深意。重设丝绸之路,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或复兴,更不是单纯以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遗产为目的,这是一个广义上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贸易网络,其价值取向及未来趋势的重要性、独特性使得我们必须立足更高点,从全盘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绝不仅仅限于“申遗”的若干国家,其辐射范围之广,值得深究。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时机来临

(一)中国及中亚各国进入经济稳定发展阶段

在经历过独立初期的动荡萧条、国际能源价格飙升期的局部激增和较长时期的不平衡增长后,中亚各国现今已基本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以下表的中亚五国为例,鉴于全球经济高速运行的大环境以及该区域出口产品价格不断走高,近十年来除塔吉克斯坦个别年份表现不佳外,其余国家均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虽然在2010年后,各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总体而言仍处在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上。此外,中国的经济表现一直良好,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对于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其国内经济长期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在整个亚洲和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筑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外在宏观经济条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托交通设施的建设,以陆上交通为起点,逐步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面交通网路枢纽,这不仅是保证丝绸之路顺利畅通的前提,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的质量要求。新世纪以来,由中国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开启,直通深入中亚各国的铁路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境内以二级以上高等公路为主轴的公路沿线全长近8 000公里,并延长至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一条公路运输通道也将近铺设完毕。此外,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对接道路交通口岸总体上已成气候,中国面向中亚国家开放的边境口岸包括有阿黑土别克、吉木乃、巴克图、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阿拉山口等10个,当中阿拉山口为公路、铁路并运口岸。中亚方面,2010年11月15日,伊朗外交部长穆塔基高调宣布中亚—中东铁路的修建计划,2011年08月29日,中亚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塔什干—撒马尔罕”铁路举行了通车仪式,至此,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筹划已久的铁路大动脉逐步清晰起来,通过这样一条横穿亚洲的铁路大动脉,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大陆经济中心,依托铁路沿线上的“丝绸之路”,借由源源不断的货物过境运输繁荣本国自身经济,必将成为中亚各国未来共同的发展趋势。

(三)上海合作组织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初始,上海合作组织宣布成立,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筑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点。上海合作组织的二十字方针,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不仅仅是中国一贯以来外交关系的重要总结,也是贯穿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大理念。上海合作组织内部成员国并无等级之分,各国以完全平等身份商议并计划参与各项议题。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深化合作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从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国在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友好合作,无形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各国在经贸、科技、能源、交通和其他领域实施进行的交互项目,特别是以“能源圈”等领域为优先发展方向的宗旨和任务涵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领域。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网,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举例而言,截至2014年8月,据乌兹别克斯坦官方统计,①中国在乌实施的能源项目总额28亿美元,其中25亿美元均属于直接投资。在过去的六年当中,两国贸易额激增五倍,2013年就达到了52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中乌贸易额达21.63亿美元。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软环境支撑条件基本具备

中国与中亚各国互邻友好共处多年,不仅都有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快速发展的主观意愿,且国家之间在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政策法律、政府行政执行力等方面少有分歧,各国人民在民族、宗教、文化上相互认同的程度很高,经济文化交流通畅,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便利的人文基础,加之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抓住这个机遇,必然能够抢抓发展先机。

此外,各国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建设的政策扶植力度也相当之大,丝路沿线上的中国新疆地区,其地方政府在农业、外贸、基建、能源等相关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通过落实涉农补贴、加强区域外资投资、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边贸发展、完善农副产品的现代化流通网络构建、开工建设克塔铁路和北屯至阿勒泰铁路等,从市场来看,经济增长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回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② 2014年一季度新疆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 295.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2%,位居国内第四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397.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1%,位居国内第二位。加强自身经济基础,推动实现丝绸之路沿线经贸整合,提高抵御外来风险能力,在面临诸多新信息、新政策的冲击与洗礼过后,新疆的发展可算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未来趋势的集中体现。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之前,已有多个与中亚国家相关的外交经济战略落地。其中以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美国的“新丝路计划”连同“北南走廊”计划三个为重。这里从历史维度和国际合作两个维度,将其做一简单梳理,由此进一步厘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崭新内涵与外延。

(一)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

1997年,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首次提出对接中亚国家的外交计划,即“丝绸之路外交”,其主要用意在于提升互帮互助层次,开启多频次政治对话,增强能源开发力度。自1991年开始,截至2000年,日本共计向中亚直接提供资金1 882.48亿日元用作基建项目基金。日本甚至成为1999年、2000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最大捐款国,以及土库曼斯坦的第二大捐款国。2001年“9·11”过后,日本投放2.4亿日元政府捐款用于塔吉克斯坦的阿富汗难民支援项目,投放1.85亿日元政府捐款用于塔吉克斯坦“母子保健改善计划”,投放3.55亿日元用于兹别克斯坦“干旱地区保健改善计划”。

但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萎靡,原本设定的提供给中亚国家用于公路、铁路、电力等基建项目的众多援助款项或迟迟不能到位或大幅缩水,使得初始势头强劲的日本模式渐渐失去中亚市场。此外,日本缺乏推行中亚外交的地缘优势,加之日本与中亚国家的文化氛围、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及开放程度上差异过大,两者之间并无良好沟通交流的人文基础,丝绸之路外交由此进展缓慢。最后,上海合作组织等的蓬勃发展客观上牵制着日本对于中亚的影响力,大大延缓并缩减了日本在这一地区的渗透。2004年,为加大争夺中亚石油,重启丝绸之路外交,时任日本外相川口顺相隔多年后再次访问中亚,但即便如此,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始终不尽如人意。

(二)美国的“新丝路计划”

1999年,美国国会起草并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计划藉由支持中亚及南高加索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重塑欧亚大陆与该地区及国家间的丝绸之路。希望借交通走廊确立并发挥本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主导地位,同时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美国向来重视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价值,因此一直是在该地区实施创建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体制的积极倡导者。2006年美国的“大中亚计划”成为其全球战略中增添的又一新内容。该计划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所发表的一篇题为《美国与大中亚:发展与和平伙伴关系》的文章为设想伊始,经美国政府认同后,立即在同年4月的美国国会举行议题为“大中亚”战略的听证会,随后又以美国为首召开“大中亚伙伴关系、贸易和发展”国际会议,6月14—15日期间,由美国牵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大中亚国家代表会议”甚至拒绝中国、俄罗斯两国参加,这一切均说明美国“大中亚计划”的出笼。

201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上首次抛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强调要铺就一条以阿富汗为枢纽,连通中亚、西亚、南亚地区,最终达成“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新丝绸之路”,美国此时的战略部署侧重于发展该地区经济社会,与之前奉行的军事第一、经济第二宗旨相差巨大,可以说,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美国希望凭借该计划与上海合作组织抗衡,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主导的地缘正式板块。但实际上,这个计划十分脆弱,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压力之大,令该计划前景一片晦暗。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中国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White Elephant